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文理解 基础练习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14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2高一下·连城月考) 下列对《阿房宫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 . 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 .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 . “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 2. 《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
    A . 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 . 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 . 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 . 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 3. 下列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第一段用“呜呼”开篇,落笔兴叹。接着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B . 第二段承接首段,先概述庄宗先父的遗恨、遗志,接着概述庄宗接受遗命、为父报仇的史实,照应首段的“盛”与“得”。这段叙事是重视“天命”的表现,不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为下文写庄宗的“衰”与“失”而张本。 C . 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史。首先以“方其”句紧接上文,用“其意气”之句回应了首段的“盛”与“得”,接着写庄宗的“败亡”。 D . 第四段,先评论庄宗的盛衰成败,从而推出更为普遍的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对前面议论的重要补充和生发,也是对开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发挥。
  •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时期,本不应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选择,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 . 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 . 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苏武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 . 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 5.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6. 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 B .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 C . 《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 D .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 7. (2020高一下·苍南月考)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 . 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 . 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 . 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 8. (2020高一下·苍南月考) 以下对所选文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矣”,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B . 烛之武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 C . 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 D . 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选文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智”字。
  • 9. (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 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A . 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B . 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C . 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D . 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 10. (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最恰当的一项:()
    A . 启诱导发 B . 循序渐进 C . 因材施教 D . 有教无类
  • 11. (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 . 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 .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 . 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 12. (2020高一下·平谷月考)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黛玉初见宝玉,认为他是一个“顽童”,后来黛玉生气时宝玉仍不停地纠缠她,令她无可奈何。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 B . 在宝黛初见时,黛玉说话谨慎小心,随着时光流逝,相处日久,黛玉与宝玉逐渐熟悉,说话不再小心翼翼,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 C . 袭人见宝玉随身的东西被仆人抢走,便“笑”着和他说话,表现出对宝玉的宽容与照顾,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D . 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始终如一。当宝玉在她面前摔玉时,她说谎哄骗宝玉开心;当宝玉随父亲进大观园时,她也惦记宝玉,怕宝玉受到父亲责罚。
  • 13.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B . 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全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C . 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 . 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 14.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由衷的敬仰之情。 B . 第1段中,作者用了“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高洁品格。 C . 第4段中,作者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强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检测地震的准确无误。 D . 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二、语言表达
三、问答题
四、综合题
  • 20. (2016高一下·成都期末) 仿照下面的例子,任选一则,写出自己读《论语》的感悟,字数控制在50—80字之间。

    示例:“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宪问》)

    感悟: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的遗憾。

    1. (1)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感悟:

    2. (2)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感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