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主张 |
内涵 |
A |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
谦和好礼 |
B |
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 |
克己奉公 |
C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见利思义 |
D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勇毅力行 |
材料:先秦时期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中记载“大司徒”负责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等;“遗人”具体负责日常及灾荒时的救济与施舍;《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了“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十有二曰除盗贼”等荒政措施.还规定了“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救济)”的救助措施;在为齐宣王解说周文王如何治理国家时,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强调“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墨子主张通过利他和利我从而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材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的服装除了少量新式的中山装、军装外,主要还是沿袭传统样式的土布衣服;饮食有限供应,清淡粗糙;住宅多为传统土平房、低矮的单元楼;道路多为崎岖的土路,交通工具还是传统的车辆,自行车很少,出门主要靠步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变迁迅速加快,服饰时装化、饮食营养化、居住楼房化、出行机动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人的收入要高于农民,工人的生活改善要快于农民。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要低于体力劳动的工人。改革开放后.这种现象才逐渐有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改革开放后,一些新兴阶层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民和工人。改革开放前,“对一般民众来说,在不确定的社会政治生态中,最安全与可靠的生活方式自然是谨遵宣传中的革命政治原则,将自己的日常生活靠近政治与革命”。改革开放后,人们对集体生活的依赖性逐渐弱化,人们的私人生活更加个性、自由。
——摘编自张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一:1927年5月,英国宣布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英、法、德、意等国再次形成反苏、反共统一战线。当年夏粮丰收后,在即将备战的传言下农民开始争相屯粮、惜粮不售,苏联为备战决定建立战时粮食储备机制并大幅增加粮食收购量,政府和民间对粮食的竞争性需求导致粮价迅速上涨,并于几个月后爆发粮食收购危机。对于这个危机苏共高层始料未及,1927年12月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仅为计划征收粮食数量458万吨的52%。1928年年初,斯大林在考察西伯利亚后认为,在1927年粮食丰收的情况下,余粮征收任务却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富农在实行“面包革命”,不按规定价格卖粮食给国家,国家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即根据苏联刑法第107条规定,强制剥夺拒绝按国家规定价格把余粮卖给国家的“富农和投机者”的全部粮食并将他们处以有期徒刑。
——摘编自闫远凤《从粮食危机反思苏联农业政策》
材料二:由于环境恶劣以及敌人的破坏,冀鲁豫边区粮食损失严重。仅范县抗战时期就一共损失了粮食约2.8亿公斤。粮食短缺,不利于持久抗战。因此,党和边区政府发出了“要确保战时农产品自给”的号召,区内陆续开展了农业生产建设运动。从垦殖荒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科学种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等方面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建设。抗战时期,边区各种农业生产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还不成熟,且冀鲁豫边区经常遭受各种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破坏性极大。为了确保粮食生产活动有序开展,冀鲁豫边区政府积极着手完善生产建设制度。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危机粮贷、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两个方面。
——摘编自刘长林、吴明怪《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措施研究》
材料:人们会借助于当下所有可用的智力资源对疾病作出解释。医学走过了从巫术到宗教、哲学以及最后到科学的漫长道路。医学充分参与了自然科学的伟大崛起.借此.它变得远比过去更加有效。在新的医学科学中,文明已经铸就了一件武器.人类可以用它来努力把自己从疾病的古老束缚中解放出来。然而,把健康状况的改善全都归功于医学科学则大错特错。还有另外一些因素.也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
1681-1855年伦敦人口年度死亡率数据
时间 |
人口 |
年度死亡率(每千人) |
1681-1690年 |
530000人 |
42% |
1746-1755年 |
653000人 |
35% |
1846-1855年 |
2362236人 |
25% |
——摘编自[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疾病与人类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这一时期英国伦敦人口变化为例,提炼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