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两个老同学十几年不通消息,彼此间 起来。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然”二字真是 得很。
③ 我们的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①你抬眼看去 ②目光穿过街心
③落在一墙的绚烂或者一窗的青葱上 ④再一眼便越过了对岸的庭院
⑤望得到河里的水、水上的波 ⑥这才发现春天从未走远
送李副使赴碛西④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要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即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当我们回眸五千年的历史,常常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单元,以及诸多生命个体的文化创造而感动。中华文化的瑰宝如同镶嵌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形成灿若星河的景象。这些能够持续发亮的珍珠,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经过挤压、碰撞,从内心深处压榨、提取出来的干货。司马迁说,西伯被囚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于困境才修订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方创作出《离骚》,左丘明失明才成就了《国语》,而孙膑被膑刑方撰修成《孙膑兵法》。同样,他自己也是受到惨绝人寰的宫刑,才愤而创作出照耀千古的皇皇大著《史记》。这些中华文明的珍珠,无不与生命个体的痛彻体验有关,也包括使人杜甫,包括剧作家汤显祖,包括小说家曹雪芹,无不与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有关。难道文明成果的产生,非要其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才能为之?从人类历史长河看,这个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随着文明进程的改变,人类必然还将诞生更加伟大的灵魂,还会孕育出更加闪亮的珍珠,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问题是,生命塔尖上的人物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常态的文化建设如宝塔底座一样,要有远远宽博于塔尖的体量,才能保证塔尖的高度。这个宽博体量不是泥沙俱下的胡乱扎堆,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泡沫,不是技术翻新的花里胡哨,也不是金钱堆砌的空壳鲜亮,而是紧抠着大地的生命匍匐、根须深厚的脐带相连,是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是能够引体向上的坚实骨骼。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从而做出这个时代应有的贡献。如果这个时代的文化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受虚浮肿胀、技术至上、娱乐至死、乱炒剩饭、政绩工程、唯洋是从等乱象搅扰,那么,这个时代对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就是堪忧的。
文化建设有特殊性,需要尊重其自身的生长规律。最基本的是要让它的内在精神挺拔张扬起来,这与建设一座物理楼体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首先必须让它有安全矗立的能力。文化楼体有很多是无形的,但在人的心灵上却是有形的,把这座楼盖垮了、盖倒了,其破坏性会比一座实体建筑的倒塌更加久远。因此,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不是可以随便捏圆捏方捏扁的,它需要更加科学、精细的建设蓝图与施工耐心,因为它是更加真切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生命活性建设。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陈彦,有改动)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有一整套强大而完备的免疫系统,产生多种多样的淋巴素、免疫球蛋白,用以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病毒,吞噬癌细胞。只要充分地将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调动出来,病魔就无法逞凶。疫苗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生产的。将致病的生物减毒后,注射入人体,让人体将之当作假想敌,调动出人体的各种免疫大军同它作战。一旦真的致病生物侵入人体,经过实践训练的免疫大军就能不费吹灰之力,一举聚歼之。在牛身上减了毒的天花病毒,种到人身上,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学会对付天花病毒,从而制服了天花。我国制成的麻疹减毒病苗,也是将麻疹病毒减毒后制成的。儿童注射了这种疫苗可获得对麻疹的自动性免疫。
然而,有些疫苗的制造是很困难的,一些至今仍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还没有研究出预防的疫苗来。而且,需要用大量的牛、羊、兔等牲畜来培养。于是,生物工程师们开始进行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生产各种疫苗的研制。他们发现,教会机体免疫系统对付病毒等致病生物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包裹在病毒外面的一层蛋白质。只要把与合成这种蛋白质对应的基因搞清楚,并合成这种基因,把这种基因插入细菌体内的生命“天书”中,就能让细菌大量生产价廉质高无副作用的疫苗。
我国科学家在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型肝炎疫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将合成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和酵母茵的生命“天书”中,用这两种人菌杂种生产出乙肝疫苗,并迅速投入工业化生产。如今,曾威胁过我国1亿人生命的乙肝,由于我国青少年广泛使用乙肝疫苗,已被征服,不再可能施虐人类了。乙肝疫苗基因工程技术的成功表明,不仅现在的所有疫苗都可以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而且,现行各种疫苗制造方法无法制造的病毒疫苗,其制造也不再成为难题。更为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疫苗非常安全,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⑴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⑵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⑶子路率尔而对曰 ⑷舍瑟而作
关于举办“尔雅杯”礼仪知识大赛的通知
各班团支部:
为了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礼仪素养,促进文明校园建设,我校团委定于5月23日下午4:00举办“尔雅杯”礼仪知识大赛。请各班团支部组织本班选手按时参加比赛。
此致
敬礼
2019年5月20日
家是生命中一盏橘黄的灯
王明亚
生命,是一个从荒芜到芳草萋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最不能忽略也无法忽略的,是家。
第一次,用一个婴儿的姿态蹒跚着走出家门,扑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愣愣地不知往哪里去。然后学着辨别家的方向——或许是一爿半启的门扉;或许是廊前摇摆的衣架;或许是熟悉的猫的声音;或许是苦楝树下狗的饭盆;或许是一张永远等候在门口的笑脸……一点一滴,开始了一个人一生里对家的最深长的认识和依恋。
记得,上学后每天背着书包走在长长短短的田埂上的情景。有时是一个人,有时会有一个伙伴;有时风雨交加;有时斜阳万丈。不管是每一天的清晨,还是每一天的黄昏,总是那相似的没有改变的路。很多次想停步,因为疲惫,因为厌倦。
然后,一声近处的狗吠声,和着一句坚硬的吆喝;或者是农舍上空袅袅腾腾的烟雾;或是与你擦身而过的某个同样匆匆的背影;或是某一家忽然亮起的橘黄的灯光,只一刹那,就勾起了内心深处软软的、切切的、对家的渴念。
于是急急地加快脚步。
因为知道,远处,那个属于我的家里,肯定也有这样一圈微黄的光晕正为我铺展;因为知道,在那光晕下,有一桌为我等候的饭菜,几双翘首期盼的焦灼的眼睛。那只永远摇着尾巴守在门口的大灰狗,那一份静谧的等待,在这昏黄的途中,延伸为最动人的诱惑。而那路上如水的月光,月光下裸露的荒坟,坟头上猫头鹰恐怖的窃笑声,都有了我熟悉的温暖与明亮。
学会漂泊的日子里,路依然遥无边际。滚滚红尘中,马不停蹄地往前赶。偶尔停下来,在陌生的街头,在夕阳将落未落的黄昏。尽管周围有人群,有房屋,有灯光,有让人追寻、让人迷恋的热闹,可是,只一瞬间就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彷徨、孤独,这所有的辉煌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忽然却步不前,只因记忆中那一面旧泥墙,爬在墙上的紫藤萝,几株香气四溢的栀子花树,花上碎碎点点的阳光,灶膛里星星点点的火焰。那每一缕袅然升起的炊烟,因炊烟的飞舞而呈现的风的姿态,狗的嘶哑的吠声,门前树下那条空凳子的孤单守候,父母亲满满的爱的牵挂……
于是,一刻也不能停缓地上路了。所有生命中匆匆放下了一段时间的所有,在推门的一刹那,都细细密密地回来了。
于是,怵然警觉:这一生一世里,不论路在何方,又将去向哪里,家是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的牵挂。黎明时,出门的那一回头,黄昏时进门的那一颔首,在厚厚沉沉的生命里,攀成永远的常青藤。
尽管,我会由被人牵挂而变为牵挂别人,但这份对家的依恋依旧。我还是那个处在长途中的人,还是那个奔波忙碌、时常不知所措的人,还是那个茫茫然疲惫不堪的人。而家,永远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意识里。在醒来梦去的眸子里,清晰如昨。它们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一个固定的地方,以它的一片馨香、明媚、温情地指引一颗心归来,洗尽那尘世中的种种铅华,让那颗心忘记漂泊路上的苦涩,从而撑起一片希望,只为,明日又可以轻轻松松地上路。
“家是一个人点亮灯在等你。”记不得这样温馨的文字出自哪本书了。可是确实啊,家从一个人生下来起就是他生命中一束橘黄的灯光。因为有家,因为有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不会因无根而枯萎;也正是因为有家,因为有如此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会熠熠生辉。
亲情在左,师恩在右,少年虽轻狂,过往岁月静好;理想在前,责任在肩,青春亦无悔,前程色彩缤纷,回眸过去,五味杂陈;憧憬未来,山高路远。过去已去须珍惜,未来已来要珍重。
请以“回眸·憧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