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 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A . 中央集权的弱化 B . 选官制度的变化 C . 国家的分裂动荡 D . 少数民族的影响
  • 2. 《新唐书·选举志》提到,唐代选拔官员的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身,即身体相貌要丰满高大;二是言,即言谈要雄辩有理;三是书,指书体法式要刚劲美观;四是判,指判案文辞要优美通畅。这表明,唐朝选官制度(   )
    A . 关注人才道德水平 B . 注重人才从政能力 C . 扩大人才选拔范围 D . 讲求人才科技素养
  • 3. 据如表可知,南朝时(     )                                                                                                                                                

    尚书省

    曹魏时始设,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南朝时转化为一般办事机构。

    中书省

    曹魏时为分尚书省之权而设,南朝时权日重,掌出纳帝命。

    门下省

    西晋时为分中书省之权始设,南朝时在皇帝身边拾遗补缺,检举非法,权位极重。

    秘书省

    南朝设,掌典籍图书。

    集书省

    南朝设,掌省阅奏书,有驳回权,与中书侍郎对掌禁令,纠察违失,权亦极重。

    A . 寒人势力兴起 B . 九品中正制瓦解 C . 君主专制加强 D . 三省六部制确立
  • 4. (2023高二下·米东开学考) 唐朝科举考试进士科包括帖经,诗赋、策论三场。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治国安邦之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这一做法(   )
    A . 使古代科举制度趋于完善 B . 有利于选拔实用型人才 C . 有利于社会尚学风气形成 D . 凸显选拔制度公平公正
  • 5. 九品中正制的废除是在(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隋朝 D . 唐朝
  • 6. 隋朝建立后,制定“输籍法”,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通过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大量的隐漏人口。隋朝这种举措(     )
    A . 体现了赋役繁重统治严苛 B . 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C . 反映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 . 表明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
  • 7. (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 唐玄宗时,因中书省文书常常积压,于是选文学之士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来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其后翰林学士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这反映了(   )
    A . 宰相逐渐失去实际权力 B . 君权和相权矛盾有所缓和 C . 朝廷权力分配有所调整 D . 中书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
  • 8. 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1213年)“四选”官员(吏部铨选的四类官员)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宋(     )
    官员 科举出身 荫补出身 其他 共计
    尚书左选 925 1380 86 2391
    尚书右选 77 2105 1684 3866
    侍郎左选 9458 6926 622 17006
    侍郎右选 415 11702 3484 15601
    合计 10875 22113 5876 38864
    A . 冗官现象最终得以解决 B . 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碍 C . 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 D . 士大夫阶层的日益固化
  • 9. 有学者主张:汉代的三公九卿虽然也有机构,却是因人设庙,即先有宰相或三公,后有相府和公府。隋唐却是先有三省六部,然后再任命长官和次官,机构在前首长在后。对比两种制度,可知唐朝(     )
    A . 丞相权力逐渐加强 B . 机构重叠,职权不明 C . 政治制度趋向民主 D . 中央行政制度日臻完备
  • 10. 《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唐代)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其任流外而应流内,从九品上叙”,此外在国子学“生三百人”中,“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     )
    A . 社会地位决定考试成败 B . 选官制度有待完善 C . 贵族政治仍居主导地位 D . 科举考试并未实施
  • 11. 下表是据学者对唐代、五代、两宋宰相出身的文献进行研究所做的统计表。下表反映了(       )                                                                                            

    唐代

    369位宰相中出身士族的约占65.8%

    五代

    46位宰相中,55.8%出身进士,约11.6%为吏职出身,约9.3%为幕僚出身,约7%为行伍出身,约2.3%为五经出身,门荫约占4.7%、荐举占4.7% ,养子、外戚均占2.3%,由身不详者3人

    两宋

    北宋宰相72人,63人出身进士,占总数87%强;南宋宰相63人,48人由身进士,占总数76%强

    A . 世卿世禄现象逐渐消失 B . 宰相整体政治素养得到了提升 C . 封建官僚出身的多元化 D . 科举逐渐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 12. 薛元超凭借门荫入仕,在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其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这表明(   )
    A . 选官方式科举门荫并重 B . 丞相大多数由门荫入仕 C . 选官制度具有不确定性 D . 科举取士制度受到重视
  • 13. 北宋朱彧谈到:“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在朱彧看来,当时选婿的标准是 (    )
    A . 政治地位 B . 家室阀阅 C . 阴阳吉凶 D . 外貌长相
  • 14. (2017·大庆模拟)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举措(    )

    A .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 调整规范了各级官员的编制 C .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 使宰相成为国家实际决策者
  • 15. (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
    A . 颁布均田令 B . 推行租庸调 C . 废除井田制 D . 实行两税法
二、非选择题
  • 16.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体中进士出身者达80%以上。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

    ——摘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

    材料二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争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封建社会,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税收体制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而事实上两税法的出现,则正是当时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旧唐书》记载,(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摘编自沙岚《近十年对唐代两税法的综述》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化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及实施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