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六单元 /10 /10.2 *师说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乎(jiān)     奖(jiā)        阿(yú)          师(xiāng) B . 步(guǐ)       经(zhuàn)     以(yí)之        (cháng)弘 C . 骥(qí)        句(dòu)        白(bān)        老(dān) D . 马(nú)        子(tán)        针(biǎn)       无(zhǎng)无少
  • 2.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孰能无(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矣(疑惑) B . 古之学者必有(老师)    吾道也(学习) C . 六艺经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师道之不也久矣(流传)

    D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 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 (2021高一下·固原期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闻道也固先乎吾    为惑也终不解矣 B . 巫医乐师百工人    郯子 C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固先 D . 吾从师之     择师教之
  • 5. 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

    ⑥青,取之于蓝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 . 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 . 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 . ②④⑥/③⑤/①⑦⑧ D . 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 . 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D . 六艺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二、情景默写
  • 7. 情景默写
    1. (1) 《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2. (2)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 (3) 《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 (4) 《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5. (5) 《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6. (6) 《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
    7. (7) 《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
    8. (8) 《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欲从陕西凤翔的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供奉宫中,韩愈不以为然,上《论佛骨表》,一题作《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在刑部侍郎任上被贬潮州。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渐有融合之势,经南北朝至唐,三教的融合依旧,一些人在儒家、道家思想之外受佛教的影响,这是一种常态。而韩愈是固执的儒者,他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他在《原道》中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后面的九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意思是要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他们的经书都烧掉,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难怪唐宪宗要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奉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论佛骨表》就是这样问世的。

    韩愈说佛是“夷狄之法”,他在《原道》里也表达过不能将“佛”这一“夷狄之法”凌驾于先王之教上,或说是儒教之上。但他言及佛教在东汉流入中国后,忽地把笔宕开,叙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直到周穆王在位年数和享年多少。韩愈要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帝王居位长久,生命长久,“非因事佛而致此也”。因为那时候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也就无帝王事佛之事。这些叙说看似平淡,实际上隐含了韩愈说理的尖锐锋芒——因为唐宪宗事佛想的就是长命百岁。韩愈说,不事佛实际上是可以长寿的,不信你看看历史。

    韩愈随之和缓语气,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本想取缔佛教,只是由于那时的大臣目光短浅,不能洞晓先王之道、古今所宜,用先王圣明革佛教之弊,以致这事就放下来了。唐宪宗一生多次迎取佛骨到宫中供奉,元和十四年(819)的供奉,宪宗让中使(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多位宫人,拿着香花,前往凤翔的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的皇宫,自然有群僧相随,又带动诸寺、众生供奉,成一时盛况,韩愈忧心不已。他对宪宗皇帝说:“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这话说得有些微妙。本来唐宪宗是惑于佛的,是希望崇奉佛骨以祈求福瑞祥和的,但他正话反说,说唐宪宗并无此意,不过是在年成很好、百姓高兴的时候,顺从民心,把迎佛骨到宫中供奉当作是“诡异之观、戏玩之具”,率大众游乐一场而已。这和韩愈称佛教为“夷狄之法”一样,亦可见他对佛教的轻蔑态度。韩愈是主张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的,宪宗此举,在他看来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他治理国家的思想完全背离,当他说出事佛会伤风败俗的时候,内心是相当沉重的。

    唐宪宗最恼怒的是韩愈在这封奏章中,说东汉后期至唐以前各朝年代短促,帝王寿命不长。居帝王高位者,谁不想延年益寿,统治久长?《旧唐书·韩愈传》记载:“疏奏,宪宗怒甚……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唐宪宗不愿宽恕他,是因为韩愈实际上诅咒了他事佛也将短命,没想到韩愈一语成谶,第二年宪宗就命丧黄泉了。当时,唐宪宗在愤怒之下,恨不得马上把韩愈的脑袋砍了,所幸宰相裴度等人为韩愈求情,说韩愈言有冒犯,但本心忠诚,陛下只有宽容他,以后才有人敢说话,不然就堵了言路。宪宗这才退让一步,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以解他一时的心头之恨。

    (节选自《险让韩愈丧了性命的上书》,有删改)

    1. (1) 韩愈上书反对唐宪宗迎取佛骨,下列各项中,归纳不当的一项是(   )
      A . 韩愈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甚至提出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 B . 韩愈认为佛是“夷狄之法”,不能凌驾于先王之教上,帝王事佛就不能长寿。 C . 韩愈认为宪宗迎取佛骨伤风败俗,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儒家治理国家的思想完全背离。 D . 韩愈说只有彻底舍弃佛骨舍利,才能断绝人们的念想,让人们不被佛所迷惑。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在《原道》中言及上古君王及周穆王时无帝王事佛之事,并说唐高宗李渊本也想取缔佛教,但由于不知如何革除佛教之弊而搁置了。 B . 韩愈在奏疏中说,如果非佛、斥佛会带来灾祸,就请将所有的灾祸一人承担,并且无怨无悔,可见他排斥佛教的决心。 C . 韩愈上书中言辞过于放肆,犯了宪宗大忌,所以宪宗不愿宽恕他。 D . 韩愈上书激怒宪宗差点丧命,只是由于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使宪宗退让了一步,把他贬为潮州刺史。
    3. (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东汉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经南北朝至唐,儒、释、道三教渐渐融合,一些人在儒、道思想之外受到佛教影响是一种常态。 B . 韩愈说宪宗并非真心崇奉佛法,只是年丰人乐时,率大众游乐一场而已,其实是别有深意。 C . 韩愈排佛、斥佛的果决都得罪了宪宗,特别是他对唐宪宗事佛短命的诅咒,一语成谶,彻底激怒了宪宗。 D . 韩愈谏迎佛骨的基本动机,是对唐宪宗的忠诚,正如他的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没想到却是被贬潮州的下场。
四、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之所存,之所存也。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于此乎?爱其子,择师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 之所存       师之不传也久矣 C . 之所存也   犹且从而问焉 D . 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2. (2) 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B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

      C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3. (3) 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 .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 惑而不从师 C . 择师而教之 D . 则群聚而笑之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 (5) 用原文填空。

      韩愈在第二段中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了社会上“①”的不良风气。首先,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得出“②”的结论;其次,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作对比,得出“③”的结论;最后,以“④”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 10.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段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 蚓无爪牙利(助词,的) B . 吾从而之(以……为师) C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本来) D . 积土成山,风雨兴(句末语气词)
    2. (2)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 圣人无常师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一和文段二均运用了对比论证,分别论证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B . 文段一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 . 文段二中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中的“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的停顿为读。 D . 文段一的作者是荀子,他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文段二的作者是韩愈,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五、语言运用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 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 . 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 . 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 . 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 . 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 . 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 . 这尽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肯定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可改写成“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既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也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语言表达
  • 12. 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甲同学:你可以说说“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

    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是指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想学”是指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动机,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会学”是指①;“坚持学”是指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