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质量评估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4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21分)
  • 1. (2023七下·期中) 七年级的同学正参加“天下国家”主题活动,下面是小语同学的开篇词。请根据拼音帮他补写完整。

    从五四运动开始,革命、建设、改革,历史长河流经一个世纪浩浩荡荡,几代人殚精(jié)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奔涌而去。时间之河(chuān)流不息,复兴路上风华正茂。如今,一代代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强国梦、复兴梦,从未像今天这样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与近一百年的历史对话,正是为了深化我们的思考、坚定我们的脚步,正是为了沉(diàn) 昨天的河床、展望明天的道路,让我巍巍中华青春永(zhù)

  • 2. (2023七下·期中) 小语和小文正在讨论“家”这个字的来历。

    早在2000多年前汉朝的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说“宀为也”“ 豕为也”,两字合写为“家”字。“家”字是会意字。凡有宝盖头的字大都与房屋、家居等有关,比如

  • 3. (2023七下·期中) 小文读到《孟子》经典名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小语发现,这个学期读到的诗歌可以完美印证,你试试看!

    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那是杜牧在《泊秦淮》时“”的忧患,是李商隐在《贾生》中对汉文帝“”的遗憾、愤慨;国之本在家,那是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时“”的乡思,是木兰辞却高官放弃厚禄“”的惦念。

  • 4. (2023七下·期中) 匾额、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以凝练的文字、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

    小语被悬挂于文天祥祠的“浩然之气”匾额吸引,请帮他完成选择。

    1. (1) 对这幅匾额的欣赏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笔走龙蛇,整体潇洒淋漓。 B . 采用楷书书体,浑厚大气。 C . 墨浓笔畅,笔力道劲有力。 D . 道出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
    2. (2) 请你配合“浩然之气”匾,为文天祥祠内侧大门两侧的楹柱拟写一副楹联。下联为“永剩丹心照古今”,最恰当的上联是( )
      A . 河岳日星垂万世 B . 唯留正气参天地 C . 长荣青史壮乾坤 D . 报国文章尊李杜
二、阅读(54分)
  • 5. (2023七下·期中) 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回答问题。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选文中的“先生”是指,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事件)。

  • 6. (2023七下·期中) 中国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刚柔并济的女性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十多年战场生涯,勇猛杀敌;国家重归和平时她回到家里,依然是替父从军之前的那一个身着普通布衣、爱美的女子,侍奉父母的孝顺女儿。请你从以下三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一位女性,结合相关情节,具体分析其刚柔并济的性格与品质。

    A.小福子《骆驼祥子》)B.江姐(《红岩》)C.徐改霞(《创业史》

  • 7. (2023七下·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①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初春,道路泥泞。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②“你找死吗? 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③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⑤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⑥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⑦“师傅,……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兵站里住着边防士兵,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⑧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 ,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⑨“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幽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⑩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如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作品精选集》,有删改)

    1. (1) [体验情感]文中“我”的情感体验随着青年的行动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完善表格信息。

      事情情境

      情感体验

      青年想要搭车,但被司机拒绝

      “我”听到司机所讲的悲惨往事

      沉重

      担心

      路途难行,“我”看到青年重新搬动提包

      痛苦

      惊恐

      “我”让青年停下并检查行李

      不放心

      “我”看到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

    2. (2) [聚焦细节]选文第⑧段中有两处都写到了“点头”,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谈谈你的理解。

      ①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②他点点头 ,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3. (3) [探究写法]细读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景物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景物描写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还能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渲染氛围,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

    4. (4) [比较主题]普通人身上常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选文和《老王》都是写普通人的故事,有人认为,杨绛和选文中的“我”,老王和青年人都有相似之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8. (2023七下·期中) 非文学作品阅读

    口罩简史

    A

    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

    《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为了避免侍奉皇帝饮食的人所发出的气息触及食物,侍者一律都要用绢布捂起口鼻。

    B

    16世纪,达·芬奇提出使用织布浸水捂在脸上,可以防止烟雾等有毒化学品对呼吸系统的伤害。这种方法至今写在防火逃生指南中。1849 年,美国人刘易斯·哈斯莱特发明了“肺保护器”,它是一个烦琐的呼吸面具,装有两个拍板阀门,使用羊毛过滤器来防尘。186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会使物质腐败的微生物。

    1876年,医学界创立了无菌外科,将所有手术用品消毒,但并没有对口鼻进行防护,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说几句话,也可能造成病人的感染。直到1897年,德国一名外科医生JanMikulicz一Radecki 终于发现了飞沫也能传播细菌的事实,纱布制作的罩具用以减少病人的伤口感染,逐渐在欧洲医学界流行推广开来。

    口罩的应用

    1910年,肺鼠疫从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他深入排查传播途径,发现肺鼠疫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播,他建议切断东北多条铁路、公路,疫区进行严格隔离,同时发明了棉纱制成的简易口罩。伍氏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很快被民众接受。由于鼠疫研究,伍连德在1935 年被诺贝尔医学奖提名为候选人。

    1918年,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大流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爆发,随后席卷全球,感染了全球超过30%的人口,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御病毒。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催生了防毒面具,德军曾使用氯气袭击英法联军,造成5 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而野猪竟然奇迹般地躲过了氯气的袭击。原来野猪受刺激后会本能地拱地,将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中,泥土过滤了毒气。受此启发,军方研制出了防毒面具,采用猪嘴的外形,将活性炭等置入面具中用来吸附毒气。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被工业革命的浓雾笼罩,口罩成为当时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

    口罩的分类

    分类

    名称

    使用场景

    医用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

    适用于高风险环境。如:疫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高危医务工作者等

    医用外科口罩

    适用于医务人员执行低风险操作时佩戴。适用于大众在医疗机构就诊、长期户外活动、较长时间处于人员密集区域时佩戴

    一次性医用口罩

    适用于大众在人员相对聚集的室内工作环境、普通室外活动、短暂滞留于人员密集场所时佩戴

    防颗粒物口罩

    适用于工业场所。短暂滞留于较高风险环境时可用来替代医用防护口罩

    非医用口罩

    日常防护口罩

    适用于日常生活空气污染下滤除颗粒物所佩戴

    如今,口罩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的成熟产业,口罩的贴合度、过滤效率、舒适性、便捷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除了医用外科口罩,还出现了防尘、防花粉、过滤PM2.5等多个细分品类,在医院、在食品加工厂、在矿井……随处可见口罩的身影。

    1. (1) 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怕人们的气息接触到食物,因此元代宫殿中侍者要戴,上“口罩”,这就是口罩的雏形。 B .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会使物质腐败的微生物。 C . 伍氏口罩在肺鼠疫时被民众接受,而猪嘴面具在西班牙大流感时被民众普遍使用。 D . 目前,全世界口罩生产很成熟,所以,口罩产量很高,种类很丰富,用途很广泛。
    2. (2)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16世纪,达·芬奇提出使用织布浸水捂在脸上,可以防止烟雾等有毒化学品对呼吸系统的伤害。这种方法至今写在防火逃生指南中。

      ②1876年,医学界创立了无菌外科,将所有手术用品消毒,但并没有对口鼻进行防护,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说几句话,也可能造成病人的感染。

    3. (3) 根据上下文内容,给A.B两处拟写两个小标题。
    4. (4) 一大批救援物资运到疫区,一个前来申领物资的某社区工作人员要求领一箱医用防护口罩,他说:“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很辛苦,每天轮流值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要做好防护工作,绝不能让他们身处险境!”

      你的回答是:“我不能给您医用防护口罩,您应该领的是,因为。”

  • 9. (2023七下·期中) 古诗文阅读

    [甲]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汉书·霍光传》)

    [乙]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

    1. (1)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给“亡”选择正确的义项(填.写序号)。

      曲突徙薪恩泽

      暮而果大其财

      所寄,废寝食者

      亡:①逃跑,逃亡;②丢失,失去;③灭亡,消亡;④死;⑤同“无”,没有。

    2. (2) 翻译下列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 (3) “果”在文言中常解释为“果真”,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请根据文意,分别指出下面两句中与结果相关的事实或原因。

      ①家果失火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4. (4) 成语“曲突徙薪”出自[甲]文,下面选项中的成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项是( )
      A . 歧路亡羊 B . 未雨绸缪 C . 祸不单行 D . 一筹莫展
    5. (5) 为什么[甲]文中“言曲突者”的客人和[乙]文中“邻人之父”都说对了事实,却遭到了冷落甚至怀疑?请分析原因,并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 10. (2023七下·期中)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乙]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1. (1) 诗歌是反映生活的。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甲]诗中是一个的牧童,[乙]诗中是一个的牧童。(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
    2. (2) 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写作(45分)
  • 11. (2023七下·期中) 请你参加某中学以“文学与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活动一:积极调查]下面的调查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活动二:参与活动]文学社邀请每个班级的一名代表参加了“让文学走进生活”的专题会议。会议上文学社社长号召同学们放下手机和电脑,放下游戏和影视,认真读书,积极创作,用文字点缀生活,用诗意丰富生活。请你将这一内容转达给本班同学。
  • 12. (2023七下·期中) 临终前来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历尽艰辛也要把台阶建成的父亲,想方设法买来《山海经》的阿长……他们都是“小人物”,弱小,平凡,微不足道,但只要你用心关注,定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请你选择身边的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小人物”,写一写他(或他们)的故事,说一说那些感动你的细节,谈一谈你从他(或他们)身上得到的感悟。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拟(除诗歌外),不少于5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