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 1. (2023七下·龙岗期末) 利用时间轴对历史事件进行时序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题18图中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隋朝的建立 B . 隋朝的统一 C . 隋征伐辽东 D . 隋朝的灭亡
  • 2. (2023七下·龙岗期末) “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材料评述的是唐朝(  )
    A . 与吐蕃和亲的意义 B . 与吐蕃和亲的背景 C . 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 . 册封了南诏国首领
  • 3. (2023七下·龙岗期末) 下列有关历史 名君的评述,与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有关的是(  )
    A . 开明君主吸亡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后人评 C . 调整政策呈开元,后期昏庸误王国 D . 陈桥兵变成君主,重文轻武是国策
  • 4. (2023七下·龙岗期末) 唐朝陈廷章《水轮赋》提到:“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材料所提到的生产工具(  )
    A . 发展了灌溉技术 B . 变革了生产方式 C . 提高了耕作水平 D . 提高了播种效率
  • 5. (2023七下·龙岗期末) 有学者指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边兵重而内地空虚,朝纲弛紊,乱事遂一发而不可收拾矣。 ”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 .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 . 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 . 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 6. (2023七下·龙岗期末) 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在天宝年间六次东渡,历经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之处是(  )
    A . 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 . 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C . 都拓展了唐朝的疆域版图 D . 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7. (2024七下·西山期末)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实是基本事实,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B . 唐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 C .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 . 后梁开国之君朱温曾经是唐朝宣武节度使
  • 8. (2023七下·龙岗期末) 宋辽和议中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同时在边境设立榷场,所得利益远超“岁币”之支出,王安石甚至称“澶渊之盟”为“欢盟”。由此可见,当时(   )
    A . 实力均衡下妥协是最佳选择 B . 北宋无法打败辽军 C . 北宋政治家比辽国更有远见 D . 辽国实力远超北宋
  • 9. (2023七下·龙岗期末) 读题26表,唐宋时期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时代

    财政收入数(万贯)

    工商业收入数(万贯)

    工商业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

    3411.49

    1522.42

    约44.6%

    5857.28

    4619.71

    约78.9%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海外贸易的兴盛 C . 边境贸易的繁荣 D . 抑商政策的松动
  • 10. (2023七下·龙岗期末) 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题27图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 . 冶铁技术的进步 B .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 抑商政策的演变 D . 对外贸易的发展
  • 11. (2023七下·龙岗期末) 《水浒传》中写道:燕青带着李逵在东京城内游玩,来到一热闹处,听得里边既有敲锣表演的,又有说评话(评书)的,李逵定要进去听听。书中的“热闹处”应该是(  )
    A . 酒肆 B . 草市 C . 驿站 D . 瓦子
  • 12. (2023七下·龙岗期末)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该学者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 南方社会环境安定 C .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 .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 13. (2023七下·龙岗期末)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 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中“大哉乾元”的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A . 彰显草原文化 B . 推动蒙古统一 C . 巩固统治秩序 D . 张扬先辈精神
  • 14. (2023七下·龙岗期末) 王祯在《农书》记录了他独创的转轮排字法,按韵字、杂字和字号进行分类(如图),对此信息理解准确的是王祯(  )

    A . 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 B . 最早记录活字印刷术 C . 提高了活字印刷效率 D . 最早使用铜活字印刷
  • 15. (2023七下·龙岗期末) 《明太祖实录》记载:“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体现了朱元璋(  )
    A . 极力强化皇权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重视法制建设 D . 关注监察制度
  • 16. (2023七下·龙岗期末) 南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这两支军队能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军队训练有素且纪律严明 B . 统治者反抗侵咯决心坚定 C . 将士们对倭寇的深恶痛绝 D . 朝廷国力强盛且防备森严
  • 17. (2023七下·龙岗期末) 在家乡,宋应星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各类匠人和艺人;在赴京应考途中,他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随时作好笔记。材料反映了《天工开物》(  )
    A . 体现了作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B . 包含作者丰富的社会实践 C .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最高科技成就 D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8. (2023七下·龙岗期末) 满族入关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孔子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54年加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头衔,多尔衮并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这些措施(  )
    A . 消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别 B . 增强了统一国家凝聚力 C . 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 .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19. (2023七下·龙岗期末) 康乾时期,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中俄边界;在西北(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南(西藏)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这些举措体现了(  )
    A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国家疆域远超历代 C . 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D . 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 20. (2023七下·龙岗期末) “在清朝,由于改为按地收税,家里的土地是固定的,所以税收也是固定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里人口多了,也就是劳动力多了,这样就能够最大地保障田地增产,所以底层百姓的生育欲望被激发出来……到了清朝末年达到惊人的4.5亿人口。”材料认为清朝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 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种植 B . 清朝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 C . 清朝时期政局的和平安定 D . 清朝土地税收政策的影响
  • 21. (2023七下·龙岗期末) 明清时期皇城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的两侧,这种布局凸显了明清时期( )
    A . 封建统治衰弱 B . 建筑水平高超 C . 专制皇权加强 D . 城市功能单一
  • 22. (2024九下·连云港模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出海人员,每人每日只能带一升米,每船一口铁锅,准时返回。这些政策的实施( )
    A . 使中国逐渐落后世界 B . 使清政府摆脱了统治危机 C . 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 D . 有利于中国海外贸易发展
  • 23. (2023七下·龙岗期末) 京剧的前身剧,原来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 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 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B .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 .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 .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二、非选择题 (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 24. (2023七下·龙岗期末) 科举制创始于隋,废止于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1300 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科取士打破了豪门世族垄断选官的局面,有效地调和了社会矛盾,化解了社会紧张度,整合了社会结构,促进了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扩大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使封建王朝有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任何读书人,不管出身贵贱贫富,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来猎取功名,成为天子门生,士林华选,“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一飞冲天而为帝王师,出将入相,帷幄运筹,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全民性,打碎了陈腐的门阀等级观念。同时开科取士造就了大批以举业为生的读书人,具有文化普及功能。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整理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三:龚自珍(1792-1841),浙江杭州人……终经过六次会试,考中进士。将近二十年的科举经历,不仅使龚自珍感到身陷科举的痛苦,他还从科举选拔出的人才的所作所为中看出科举制的腐朽与僵化,从而认为改革科举刻不容缓……龚自珍指出:“今科场之文,万喙(音: huì,众口)相因,词可猎而取,貌可拟而肖,坊间刻本,如山如海。”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把对科举制的有力批判和对人才的渴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呼唤社会的变革,这不仅具有启蒙的作用,而且也得到了当时和后代有识之士的共鸣。

    ——摘编自张薪一《晚清思想家龚自珍、魏源对科举制度演变的评论》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创立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两宋时期宰相中进士出身的人数比例居高的主要原因。
    3. (3) 材料三中龚自珍为什么认为改革科举刻不容缓?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
  • 25. (2023七下·龙岗期末)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盛世情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美文]材料一:

    忆昔(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望海潮(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醉春风(元·马致远)

    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

    贤贤文武宰尧天,

    喜,喜!五谷丰登,

    万民乐业,四方宁治。

    《红楼梦》

    第四回选段(清·曹雪芹)

    ……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盛世宏图]材料二:

    [盛世危言]

    材料三: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但是已经走到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呈现出了哪些文学形式?选一则美文,简单介绍作者所处时代的盛世景象。
    2. (2) 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举例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认同康乾盛世是“虽然辉煌,但是已经走到尽头”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