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二中教育集团苏元学校2022-2023学年...

更新时间:2023-07-30 浏览次数:7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 1. (2023七下·黄埔期末) 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 589 年( )
    A . 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 . 创立进士科,选人才 C . 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 . 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 2.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唐太宗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是以前农民起义的将领,有的曾效力于他的政敌,但唐太宗注重他们的才干,不计前嫌,用其所长。这说明唐太宗注重( )
    A . 发展生产 B . 唯才是举 C . 轻徭薄赋 D . 整顿吏治
  • 3. (2023七下·广州期末) 据《耒耜经》记载,唐代的一种农具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该农具是( )
    A . 秧马 B . 耧车 C . 曲辕犁 D . 翻车
  • 4. (2023七下·黄埔期末) 河南卫视歌舞节目《唐宫盛宴》在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节目中,参加夜宴的宫女们如同在古画中穿行,她们时而嬉笑打闹,时而梳妆打扮,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尽情展现。下列场景有可能出现在《唐宫盛宴》中的是( )
    A . 采用了杂剧表演形式 B . 背景是《韩熙载夜宴图》 C . 出现了胡萝卜玉米汤 D . 展示了《三彩骆驼俑》
  • 5. (2023七下·广州期末) 虽然唐诗提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学者们长期认为秘色瓷最早诞生于五代,直到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这说明( )
    A . 诗歌能全面地还原历史 B . 唐朝瓷器制造业十分的发达 C . 文献史料需要实物的印证 D . 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
  • 6. (2023七下·黄埔期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称颂的唐朝诗人是( )
    A . 李白 B . 杜甫 C . 白居易 D . 杜牧
  • 7.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唐招提寺是仿唐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说明(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 . 晁衡来华学习 D . 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 8. (2023七下·黄埔期末) 玄宗末年代宗初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朝廷,发动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这场战争( )
    A .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 导致突厥入侵 C . 引发黄巢起义 D . 导致唐朝灭亡
  • 9. (2023七下·黄埔期末) 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体现相权衰落的是( )
    A . 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 B . 设诸路转运司分管地方财政 C . 设枢密院专掌全国的军政 D . 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 10. (2023七下·黄埔期末)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中,为“整军”而采取措施是( )
    A . 募役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保甲法
  • 11. (2023七下·黄埔期末) 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露州、安素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这说明澶渊之盟( )
    A . 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B . 促进了辽宋之间经济交流 C . 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D . 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 12.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南宋初年,朝廷有意比附东汉光武中兴的旧事,在年号、祥瑞、即位和蔡祀的仪式等方面效法光式帝。此举意在( )
    A . 打击豪强以稳固统治 B . 贬抑北宋以重振朝纲 C . 宣扬正统以复兴赵宋 D . 营造舆论以恢复古制
  • 13. (2023七下·黄埔期末) 明代诗人题诗云:“狱中不幸莫含冤,万古遗形祀孔颜。逆桧和议长屈膝,人人争赠两三砖。”诗中“含冤”的英雄指的是( )
    A . 岳飞 B . 文天祥 C . 陈胜 D . 戚继光
  • 14. (2023七下·黄埔期末) 瓷器英语为“china”,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宋朝发展起来的著名制瓷中心是( )
    A . 杭州 B . 盛泽镇 C . 广州 D . 景德镇
  • 15.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这些现象( )
    A . 增强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 B . 促进农业劳作方式的根本变化 C . 促进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 . 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的出现
  • 16. (2023七下·广州期末) 《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体现出宋代( )
    A . 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B . 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商业城市 C . 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 D . 海外贸易繁荣程度远超前代
  • 17. (2023七下·黄埔期末) 《蒙古秘史》中描述“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遥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种同面的历史人物是( )
    A . 忽必烈 B . 成吉思汗 C . 文天祥 D . 赵匡胤
  • 18.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忽必烈还在“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告诉忽必烈“治天下必需三纲五常、正心诚意”;忽必烈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这种状况( )
    A . 推进了国家统一进程 B . 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C . 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D . 提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 19.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与内地。”与上述材料匹配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 20.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元朝时期迁入汉地的各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的现象更加普遍,他们长期在汉地定居,通经史,擅诗文。这反映出元朝时期( )
    A . 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 . 回族开始形成 C . 国家统一规模扩大 D . 少数民族内迁
  • 21.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元史·百官志》载:“____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不征伐,则令枢府议。”填入横线处的应为( )
    A . 澎湖巡检司 B . 北庭都元帅府 C . 宣政院 D . 西域都护府
  • 22.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
    A .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 . 不利于元朝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C . 消除了地方分权并实现了中央集权 D . 消除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间的矛盾
  • 23. (2023七下·黄埔期末)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 不断壮大的市民文化生活需要 C . 中央集权不加强的需要 D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 24. (2024七下·涟水期末) 《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技术,包括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等工艺流程,它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技术是(    )
    A . 雕版印刷术 B . 活字印刷术 C . 泥范铸造法 D . 造纸术
  • 25. (2023七下·黄埔期末)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 . 发展海外贸易 C . 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 . 进行殖民扩张
  • 26.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徐光启重视科学试验,建立试验园地,引种甘薯,种植棉花。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到( )
    A . 《本草纲目》 B . 《天工开物》 C . 《齐民要术》 D . 《农政全书》
  • 27. (2023七下·黄埔期末) 崇祯皇帝在《罪己诏》中指出:“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由此可见,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吴三桂投降清军 B . 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C . 李自成发动起义 D . 朝延征派苛捐杂税
  • 28. (2023七下·黄埔期末) 360多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带来了一波汉人移民潮,台湾当时引进了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这表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
    A . 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 B . 重创了荷兰的殖民势力 C . 巩固了当时的海防建设 D . 强化了台湾的华夏认同
  • 29. (2023七下·黄埔期末) 《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康熙二十三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伤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
    A . 册封达赖和班禅 B . 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C . 土尔扈特部回归 D .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 30. (2023七下·黄埔期末) 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 年、清朝领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这表明( )
    A . 驻藏大臣全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B . 驻藏大臣的实权已变得越来越小 C . 清朝对西藏地区管辖明显强化 D . 清朝政府重点掌管西藏地方军务
  • 31. (2023七下·黄埔期末)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和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 . 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 . 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 . 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D . 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 32. (2023七下·黄埔期末) 据史书记载,明朝内阁与皇帝寝宫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的寝宫只有50米的距离,这种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决策程序更为合理 B . 皇宫布局更趋合理 C . 政府行政效能提高 D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33. (2023七下·黄埔期末)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膛”。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 大兴文字狱 B . 实行八股士 C . 建立厂卫制度 D . 推行闭关锁国
  • 34. (2023七下·广州期末) 1757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清政府设立的“在广东收泊交易”的机构是(    )
    A . 西域都护府 B . 市舶司 C . 广州十三行 D . 宣政院
  • 35. (2023七下·黄埔期末) 《红楼梦》中贾宝玉反对道学,轻视儒家经典、封建伦常,骂科举、八股是“沽名钓誉之阶”。不肯蹈袭父辈设定的仕宦经济的道路,以求取功名、光宗耀祖。这反映出贾宝玉( )
    A .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专制 B . 追求个性解放,勇于反抗 C . 注重物质享受,不思进取 D . 注重民族气节,奋发向上
二、材料解析题(第36题15分,第37题15分,共30分)
  • 36. (2023七下·黄埔期末) 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一定时期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画出个大概(如下图)。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

    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自杨帆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材料二 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三、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围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北宋时期,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明紫禁城平面图

    ——摘编自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都城长安在图中的位置(写序号)。简述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的轨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座古都说明其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的理由。
  • 37. (2023七下·广州期末) 阅读科举制大事表格,回答问题。

    科举制大事记

                                                                                                                                                                              

    隋文帝时

    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

    创立进士科

    唐太宗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时

    创立殿试制度

    宋太祖时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明太祖时

    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和作文格式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
    2. (2) 学者们普遍认为,唐宋时期科举制促进了社会进步,而明朝科举制阻碍了社会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就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