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特点是( )
    A .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 .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 2.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
    A . 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 . 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C . 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 D . 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 3.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重视修建明堂(   )
    A . 加剧了社会矛盾 B . 彰显了政权的合法性 C .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 开始了祖先祭祀制度
  • 4. 秦汉时期,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褶是一种短身、细袖、左衽之袍。魏晋南北朝时期褶的开襟方式有左衽、右衽、对襟三种,袖子样式有短小窄瘦和宽松肥大两种,衣身也有短小紧窄和宽博两种。从褶的服饰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士大夫不拘礼法 B . 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 . 各政权长期并立 D . 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 5. 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匈奴、汉、柔然、羌等民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 )
    A . 南北差距逐渐缩小 B . 民族交往途径单一 C . 民族矛盾有所缓和 D . 婚姻观念平等开放
  • 6. 中国古代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帝工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北魏孝文帝 D . 晋武帝
  • 7. 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期间,出现了“委任宗室子弟”“太子东宫重兵围积”“寒门辈机要”等现象。据此可推之该时期( )
    A . 皇权有所强化 B . 门阀政治终结 C . 宗王势力崛起 D . 中枢权力转移
  • 8. 南北朝时期著名士族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自己的庄园作了这样的描述: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这说明该时期的庄园( )
    A . 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 .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紧密 C .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 D . 规模大且产品种类丰富
  • 9.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举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有( )

    ①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颁行察举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南朝时,“南郡、夷陵……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统治者施政轻徭薄赋 B . 北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 . 江南民族交融的加深 D . 士族庄园经济集约生产
  • 11. 有人这样总结孝文帝改革:“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在社会习俗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

    ①改革官制礼仪(典章制度) ②改革服饰、语言 ③均田制 ④改姓氏、通婚姻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12. 表所示为《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一文中的统计资料(部分)。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徙出地 徙入地 流徙之家数 流徙之人数
    陕西、甘肃 四川、河南 十万家左右 二十万人
    山西 河南 十万家左右 三十万人以上
    四川 云南、湖南、湖北 十数万家 六七十万人
    河北 山东、河南 一万家左右 五六万人
    云南 越南北部 甚众 甚众
    汉中 四川、湖南 数万家 数十万人
    A . 政府政策的组织引导 B . 民族交融的不断加速 C . 江南地区开发的需要 D . 战乱引发的社会动荡
  • 13. 486年,北魏下令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这说明三长制的实行( )
    A . 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B . 把更多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C . 使北魏政治变得更加清明 D . 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 14. 西晋时期内迁的“五胡”中,不包括( )
    A . 匈奴 B . 鲜卑 C . D . 回鹘
  • 15. 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
    A . 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 . 民间力量制约皇权 C . 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 . 抑商观念上下背离
  • 16. “毁镜”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鲜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分为多部分。考古发现随着鲜卑族南迁,越靠近中原地区,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可能是( )
    A . 鲜穿人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 B . 政府崇尚节俭的风气 C . 受中原地区的汉族习俗影响 D . 鲜卑人手中铜镜减少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俸禄改革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俸禄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 18. (2024高二下·曲周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志·魏纪》

    《后汉书·献帝纪》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

    曹操自领冀州牧。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

    曹操自为丞相。

    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汉皇后伏氏,坐与父(伏)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

    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

    材料二: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为便利纪年,认为在乱世存在多个政权并立时要选择其中某个政权作为正统,如在三国时期以曹魏为正,南北朝选择宋齐梁陈纪年,五代十国则选择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为标准。北宋和辽、夏并立,因宋受后周禅让,所以在这一时期将宋作为正统。他认为这一举措“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1. (1) 根据材料一,比较《三国志》和《后汉书》对相关史事叙述的差异。
    2. (2) 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司马光和朱熹关于三国时期“正统”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观点产生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