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和平区重点学校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2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 1. (2023·和平模拟)  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 . 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 . 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 .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 2. (2023·和平模拟)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当时的中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与此同时,荆州地区却“沃野万里,士民殷富”,江东一带“煮海为盐,境内富饶”,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这一状况(  )
    A . 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B . 影响了人口的区域分布 C . 促进了商业的迅速发展 D . 引起了地方制度的剧变
  • 3. (2024高二下·福田期中)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4. (2023·和平模拟)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 .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 .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 .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 .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 5. (2023·和平模拟)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 .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 6. (2024高一下·阳山月考)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 .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 7. (2023·和平模拟) 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
    A . 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 . 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 . 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 8. (2024高三上·泸县期末) 1953年2月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自年初本报发表“各地群众纷纷来信报矿”的“读者来信综”后,到1月26日止,我们继续收到群众报矿的来信五十四件,报告有矿藏的地点达七十八处。人民日报的这一宣传(   )
    A . 适应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 B . 旨在向大众普及地质科学知识 C . 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D . 有利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 9. (2023·和平模拟)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 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
    A . 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 . 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 10. (2024高一下·成都期中) 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
    A . 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 . 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 . 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 . 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 11. (2023·和平模拟)  截至1925年,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约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约苏联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  )
    A . 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 B . 战争阻碍政策推行 C . 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 . 苏联模式完全确立
  • 12. (2023·和平模拟)  19世纪,英国慈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这些民间慈善机构通常与政府济贫部门密切合作。有学者就19世纪60年代初期之前的伦敦慈善机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如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英国(  )                                 

    A . 民众邻里互助意识增强 B . 贫富分化矛盾得以化解 C . 社会治安得到根本改善 D .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救助
  • 13. (2023·和平模拟) 有学者认为,1919年英、美、法控制着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任何政治集团将不仅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   )
    A . 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力量崛起 B . 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 C . 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 D . 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
  • 14.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
    A .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 .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 .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 .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 15. (2023·和平模拟) 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   )
    A .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 . 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 C . 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 . 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 16. (2023·和平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3. (3)  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 17. (2023·和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5、16世纪的欧洲,手书新闻和单页印刷新闻已经较为流行。僧侣、贵族和富裕起来的资产阶级,对外界事物很关切。一些人专门搜集消息,编写“通报”,抄送给有需要的客户。消息来自一些中心城市如罗马、巴黎、伦敦,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和葡萄牙的里斯本,内容包括当时的欧洲战事、王室消息、贸易商情。随着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们越来越需要准确地了解远方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法]乔治•维尔《世界报刊史》

    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时,反英报纸《波士顿公报》印数一度达到2000份,相对于当地的人口总数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数字。以赛亚•托马斯在马萨诸塞州出版的报纸上呼吁工人投身到国家独立的事业中。有评论说:“假如没有报纸,美国革命根本不会发生。”英国人出版的报纸则鼓吹服从英国,宣传英国和北美殖民地的和解。到战争结束,美国报纸数量增加到43家,自主的造纸厂、铅字厂等也相继建立起来,摆脱了对英国产品的依赖。 

    ——摘编自[法]乔治•维尔《世界报刊史》

    材料三: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新莱茵报》造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成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坚强组织中心,组织和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尽管《新莱茵报》仅存在了354天。但却出版了301期,恩格斯说它不愧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这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是个奇迹。 

    ——摘编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新闻流行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闻流行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述报纸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莱茵报》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一、二、三,评价报纸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 18. (2023·和平模拟)  “自写真”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