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

更新时间:2023-07-27 浏览次数: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 . ①后蜀②后周③北魏④宋 B . ①后蜀②北魏③后周④隋 C . 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宋 D . ①西晋②北汉③后周④隋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出现不少自主择偶的女子。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并承担着诸如家庭教育、管理家事等工作,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据此可知,当时(    )
    A . 社会没有对女性的束缚与偏见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婚姻观念 C . 社会风气和环境较开化与宽松 D . 士族庶族不通婚的原则被打破
  • 3. (2022高一上·徐州期中) 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这种特点的服饰只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 . 加速民族交融 B . 规范统治秩序 C . 减少改革阻力 D . 缓和民族矛盾
  • 4.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不少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水平;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政区的调整 C . 自然条件优越 D . 移民的迁入
  • 5. 东晋时期,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这一政治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
    A . 专制皇权的微弱 B . 北方游牧民族强大 C . 宦官专权的出现 D . 民主政治氛围浓厚
  •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 )
    A . 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B . 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C . 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D . 有利于维护统治阶层的特权
  • 7. 三国时期,“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魏境)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境)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魏境)牧。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 暗含了各国实现统一的愿望 B . 旨在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C . 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 D . 反映了吴蜀联盟瓜分天下的目标
  • 8. 魏晋之前,山东地区儒学的发达冠于全国,其他地区无出其右者;但从十六国至北朝结束的几百年间,山东地区的儒学再也未能恢复到以前的盛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门阀政治的发展 B . 人口迁徙的影响 C . 儒释道三教并行 D . 江南地区的开发
  • 9. 鲜卑“慕容家族”历史名人(部分),由如表可见( )                                                                                                                                                              

    人物

    记载

    出处

    慕容皝(前燕奠基者)

    尚经学,善天文

    《晋书》

    慕容儁(前燕建立者)

    博观图书,有文武干略

    慕容宝(后燕太子)

    砥砺自修,敦崇儒学,工谈论,善属文

    慕容德(南燕建立者)

    博览群书,性清慎,多才艺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B . 西晋时北方地区民族交融频繁 C . 十六国部分统治者汉文化程度高 D . 北朝统治者大力推广传统儒学
  • 10. 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匈奴与其他民族交融的情况如图所示。

    上图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 )

    A . 关键在于文化认同 B . 在复杂形势下的趋同性 C . 在过程中的互动性 D . 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

    材料二: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面临的挑战,并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