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
结论 |
|
A |
城址中的出土遗物十分丰富 ,数量最多者为建筑材料。 城址位于人工修整的四级平台之上 ,平面形状不甚规 则 ,南北长360 米 ,东西宽220 米 |
该地的建筑技术领先全国 |
B |
遗址中出土陶器包括瓮、罐、釜、壶、盆、部、盂、杯、熏 炉、器盖、盒、三足小盒、纺轮、网坠、权、丸等 |
当地的手工制造主要服务 于基层消费市场 |
C |
遗址中出土的封泥和部分建筑材料、陶器上 ,刻画有各 种类型的文字或符号资料 ,所见文字包括“定褐丞印” “定褐之印”“蕃”“安”“定”等 |
此地与秦汉时期的中原地 区保持 一 致的政治文化 体制 |
D |
遗址外围壕沟残长约 330 米 ,距台地边缘 3一8 米 ,剖 面为斜直壁、弧底 ,形状介于“V”和“U”形之间 ,沟 口 宽 4 .5一7 米、深 1 .8一2 .6 米 |
此城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
年份 |
1868 |
1880 |
1890 |
1900 |
1905 |
1913 |
棉制成品 |
29.0 |
24.9 |
20.2 |
21.5 |
25.6 |
19.3 |
棉纱 |
2 .5 |
4 .6 |
15.3 |
14.3 |
15.0 |
12.7 |
机械 |
一 |
一 |
0 .3 |
0 .7 |
1 .2 |
1 .9 |
材料一 对于万历朝鲜之役人物传记的历史书写 ,初期的《 明史》总裁官较为重 视 ,但进入编写实质阶段 ,编修总裁官张廷玉对此大多加以否定和抹杀 。其中 的《神宗本纪》奠定了否定朝鲜之役的基调;明朝东征朝鲜将领后来在辽东成为 后金的对手 ,他们能够入传《明史》, 多因其他事迹入传 ,几乎无人因朝鲜之役入 传;《朝鲜传》对于相关人物与战役 ,采取否定、贬低的负面评价。
——摘编自孙卫国《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材料二 古代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日本是想要攻打明朝而借道朝鲜 ,但 遭到朝鲜举国反抗 ,他们认为明朝出兵朝鲜的 目 的并非一心帮助朝鲜 , 甚至刻 意削弱了明朝帮助他们的功绩 ,把战争胜利的功劳全归于李舜臣和朝鲜百姓身 上 ,然后把李舜臣写成民族英雄。
——摘编自谢贵安《20 世纪以来中国史家对东亚实录研究的学术路径》
材料三 日本教科书记载:1592 年 , 秀吉派出 15 万大军前往朝鲜 , 秀吉的军队 在日本武将的带领下 ,迅速占领了朝鲜的首都汉城 ,他击败了朝鲜 ,并进入朝鲜 北部 。但是 ,朝鲜方面的李舜臣率领的水军活跃起来 , 由于明朝的援军等原因 , 他的军队被击败 ,并撤退以与明军和平相处。
——摘编自杨彪《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等
材料一:陕甘宁边区本是一 个经济落后、民力有限的地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动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封锁,边区民众和公务人员缺吃少穿 。1941 年底,民主人士李鼎铭等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 "精兵简政"议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 。1941 年 12 月,边区整编委员会规定:政府一级各厅、处、院缩减人员为 1/3,八路军留守兵团转到生产战线 。毛泽东提出精兵简政" 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 ,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 。1944 年初,精兵简政基本完成 。边区政权系统减少 1 .3 万人,部队人数降到边区总人数2%以下,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摘编自宋斌《陕甘宁边区如何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材料二: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 45 个减为 41 个;直属机构从 22 个减 为 19 个 · 非常设机构从75 个减到 44 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 20% 。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改革 · 对政法、文 教、社会事务等部门 · 没有做大的变动。
——摘编自连怡《198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情况》
材料 近代以来 ,特别是18-19 世纪以来 , 西方一 些学者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西 方中心论。 他们认为 , 东方文化没有历史 ,真正的历史是从希腊开始的。 西方 文明从希腊开始、经历基督教统治、后来到启蒙主义直至近代国家 ,达到其顶峰并辐射全球 ,所以西方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摘编自朱继东《认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误区》等 材料反映了一些学者对人类文明中心的相关认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提出 你自己的见解 ,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 ,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材料 1955 年 12 月 , 美、英利用埃及计划修建阿斯旺水坝 ,急需向美、英及世界 银行贷款之机 , 向埃及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财政监督条件 ,妄图控制埃及。 由于 苏联主动向埃及提供水坝工程资金 ,再加上 1955 年4 月埃及排除干扰毅然参加 了亚非会议 ,1956 年 5 月 又宣布同中国建交 ,7 月 纳赛尔还将赴南斯拉夫与铁 托、尼赫鲁举行发起不结盟运动的谈判 ,这一切使得美英等国怒不可遏 ,转而企 图颠覆纳赛尔政府。 为此 , 美国宣布撤回对埃及提供援助的承诺 ,英国亦紧随 其后。 面对美、英帝国主义的挑战 , 为 了 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 ,1956 年 7 月 26 日 ,纳赛尔政府庄严宣告 ,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公司财产移交 埃及 ,运河航运由埃及负责管理。 美国指使英法同以色列频繁接触 ,共同达成 了联合侵略埃及的协议。 而对西方的军事挑衅 ,埃及军民同仇敌忾 , 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区,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 11 月 6 日下午 ,英、法被迫接受了联合 国关于立即停火的决议 ,战争最后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