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六单元 /13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读书:目...

更新时间:2023-08-08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①____。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②____。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 (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指导员指着那捆书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听党的话……” B . 信中写道:“……在整个旅途中,你表现出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 C . 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 ”四叔说。 D . 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写脱贫的文章,我走进山东管理学院的图书馆。一排排书橱是一块块田地,书橱里的书是无数朵盛开的鲜花,学子则是一只只蜜蜂,在田地间穿梭。图书馆里,人人捧读心爱的书籍,那翻动书页的声音似数以万计的蜜蜂在匆忙地采花蜜时发出的吟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收获季节特有的气息。

    晚饭后,我在校园内漫步,不知不觉来到月牙湖畔。湖中碧水盈盈,湖面宛如一面明镜。天上那轮弯月的影子栖在湖中央,纹丝不动。此刻,图书馆的灯依然不知疲倦地亮着。读书是苦的。但读书是一时苦,不读书会一生苦。记得有个同学与我探讨读书的好处。我说,通过读书不仅能获取一张职场入场券,也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揭示出读书先苦后甜的道理。世界上最新鲜的颜色是雨后新翻开的泥土的颜色一黝黑而泛着温润的光泽。耕耘是辛苦的,但劳动者在耕耘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土地的美好,享受到耕耘的快乐,憧憬着美好的丰收景象。耕耘如此,读书也是如此。

    又下雨了,晶莹的雨滴落在土地上,啪啪作响。雨水渗入土地,滋养着万物。目光所及之处,杂草、柳树、法桐等都在比赛似的生长;而在看不见的地下,种子也正吮吸着雨露,悄悄发芽。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B . 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C . 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 . 那位女医生皱着眉头,慌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学习去,——提壶开水来。”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又下雨了,晶莹的雨滴啪啪地落在土地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正面临一场逐渐显现的危机,访问实体图书馆的人数比例持续下滑,图书馆数量也不断减少。

    发达国家图书馆访问人数下滑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而是一个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的过程。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从2005年开始对英国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当年的调查结果是:16岁以上成年人在12个月内去过公共图书馆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为48.2%。而2019年的这项数据是31.4%,意味着英国的图书馆成年访问者在15年间下滑了35%。但与此同时,2019年的博物馆、画廊参观者占人口的比例为52.0%,历史遗迹的参观者比例高达72.7%,表明公众只是对图书馆兴趣减弱,对文化参观、文化旅游的兴趣并没有下降。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情况与英国几乎一致。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在今年7月发布了2017年的美国公共图书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美国在一个财政年度的人均访问图书馆次数为4.1次,但过去7年的图书馆访问量每年下降约3%,2013财年的这项数据则比2009财年下降8.2%,图书馆访问水平的下滑无疑是在不断加快的。

    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最大因素无疑是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的普及,然而英美书业、图书馆业资深人士的调查报告对此得出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结论:与其说是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如说是公共图书馆受到数字化发展理念的过多影响,没有更好地优化传统的纸质书服务。现在,公共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数字化服务当然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但不应以牺牲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为代价。图书馆大幅削减纸质图书预算,把资金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由于购书预算紧缩,许多图书馆无法及时更新库存,在库书籍总量大幅下降,人们找不到想看的图书,以致访问实体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公共图书馆到访率下降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经济越发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下降越快,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调查报告表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区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它还是所在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了部分学前教育、业余教育、社区交际功能,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公共空间、设备和资源,因此对当地居民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多种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因而在数字时代减少了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次数。

    (取材于陈镭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普通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图书来读,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最合适的图书”和“最合适的读者”建立联系,帮助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对接。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图书馆为每位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

    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家大型智慧书库,可容纳700余万册藏书。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授递”,解决了大量上班族无暇到馆借书的问题。图书馆还在APP“苏周到”上开通“书香借阅”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并准备对接上海图书馆平台,促进“沪苏同城”资源共建共享。此外,苏州第二图书馆努力打造明亮温馨的“市民书房”,利用开放空间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将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有机结合。整个借阅区有开架图书8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报纸200余种,呈现开放式布局,实行借阅一体。

    苏州第二图书馆有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苏州文学馆,有满足少儿阅读、学习等需求的少儿图书馆,有为公众提供高品质音乐鉴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音乐图书馆,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而打造的数字体验馆……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服务如何转型,都需要以优质的阅读空间为基础。毕竟,阅读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图书馆服务向大文化领域延伸的基础。

    (取材于王伟健、金武刚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2020年10月,巴西国家图书馆迎来210岁生日。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图书馆和巴西最古老的文化机构,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图书馆见证着巴西的历史变迁,守护着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

    早期,国家图书馆主委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藏品。如今,根据法律规定,巴西全国的出版物都要向国家图书馆提供副本。图书馆以这种方式对国家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现在,图书馆馆藏超过1100万件,包括书籍、报刊、手稿、地图、文件、画作、照片和音像制品等。

    为更好实现馆藏的全民共享,图书馆于2006年创建了“数字国家图书馆”。为此,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对藏品进行高、中、低三种画质的数字化处理,以适应图书馆馆藏、出版物印刷和同上展示的不同需求。民众点击图书馆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进入数字馆,即可免费查看里面的所有内容。

    此外,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在举办实体展的同时,图书馆还利用数字馆免费开放线上展览。1880年,为纪念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逝世300周年,图书馆曾举办建馆以来的首场展览。如今,数字馆中仍保留着当年印刷的展览目录,访问者可以看到当时近500件展品的详细介绍。图书馆将近年来举办的一些重要展览都以这种方式保存在数字馆中。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欣赏珍贵藏品。

    图书馆的多种创新举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来访。巴西国家图书馆基金会执行董事玛丽亚·马克斯说:“在巴西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图书馆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希望民众能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增强认同感。”

    (取材于朱东君的相关文章)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英美书业、图书馆业资深人士的调查报告显示,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因素与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无关。 B . 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受到数字化发展理念的影响更多,导致了实体图书馆到访率更低。 C . 苏州第二图书馆各种有特色的专题馆如音乐图书馆、数字体验馆,是图书馆服务向大文化领域延伸的体现。 D . 作为拉美地区最古老的图书馆,巴西国家图书馆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出了多种创新举措,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来访。
    2. (2) 对于材料的论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通过引用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以及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的数据,证明了发达国家图书馆访问人数持续下滑。 B . 材料一在论证经济和受教育程度与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对比论证。 C . 材料二第一段提出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在介绍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做法时运用了比喻论证。 D . 材料三运用举例论证,介绍了巴西国家图书馆首场展览的数字化情况,对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的举措加以佐证。
    3. (3) 意大利哲学家、小说家艾柯和法国编剧、批评家卡里埃尔等人围绕书的话题进行过一个对谈,以“别想摆脱书”为题于2009年出版,对以下书中内容是否适合被对应材料引用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艾柯表示他在写一部新作品的时候,常常要打乱原来的书架摆放秩序,把一些书挑出来放在一起以供写作研究之用。以上内容适合被材料二第一段引用。 B . 艾柯说他喜欢图书馆大量使用木质材料的老式配置,绿色台灯和棕色书架形成了一种特殊氛围。以上内容适合被材料二第二段引用。 C . 赫尔曼•黑塞在提到科技进步必然带来书的“重新正当化”时说道:“新的发明越是满足人们对娱乐和教育的需求,书也越将重获尊严与权威。”以上内容适合被材料二第四段引用。 D . 法国文学家克洛岱尔曾经把大型图书馆比喻成煤矿的剖面层,充满了层层叠叠的化石和印迹,它们是有情感的植物图集,又像是无数保存人类文明标本的广口瓶。以上内容适合被材料三第一段引用。
    4. (4) 请筛选材料一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材料二中的具体实践给“智慧书库”下定义。
    5. (5) 2020年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的作用,请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给相关部门在宏观政策上提三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 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想起清华种种

    王佐良

    我只是清华几万校友中的一个,现已不在清华工作,然而一说起这所学校,至今仍像年轻时候一样兴奋,话也像说不完似的。

    清华吸引人的究竟是什么?它有很好的校园,设备,但这些别校也有;它的历史也不很长,世界大学中,成立已几百年的有的是;想来想去,还是由于清华的人,或者说清华人和中国历史的特殊关联。

    说起清华人,我怀念我的老师们。大学一年级,俞平伯、余冠英两位先生教我国文,一位教读本,一位教作文,都亲切而严格,有一次余先生指出我把爬山虎写成紫荆的错误,但又要我多写几篇给他看。二年级,贺麟老师教我西洋哲学史,见了我长达百页的英文读书报告不仅不皱眉反而在班上表扬我;正是在他的指导之下,我读了不少古希腊哲学家著作的英译,真有发现新星球似的喜悦。温老师在工字厅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打开许多画册让我们传阅,幽默地然而严格地区分画的优劣。同样难忘的事还多,那时候日本军队已在华北城市大街上演习,而清华的师生则在学术上特别争气,不久又在政治上发动了公然反日的“一二・九”运动。

    我们这一级(1935-1939)还有一段特殊经历,即抗日战争的锻炼。我们两年在清华园度过,两年在长沙、南岳、蒙自、昆明度过。有的同学进入解放区打游击,大多数在大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战争工作。但是学术上并未放松。昆明西南联大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精华,师生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当时第一流的研究成绩,青年人的成长分外迅猛。走遍半个中国给了我们以接触内地实际的宝贵经验,这是在清华小范围内埋头读书所无法得到的。所以这次大转移又是我们知识和感情上的一次大扩充。

    然而我们仍然怀念清华园。在昆明读书和教书的八年里,可以说没有一天不想念北方的故土。中国历史上,汉族士大夫几度被赶出北方却没有一次能够回去。正如冯友兰先生指出的,只有这一次抗日不同。我们战胜了,1946年夏我从昆明带着妻儿重新回到了清华园,虽然校舍残破,校园荒芜,但有陈岱孙先生领导一批员工在进行大规模的复校工作,不久就在北方的灿烂秋阳中重新上课,清华人意兴之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接着,我出国留学。等我回来,清华园已经解放,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

    这标准无人明确定出,但是无数师友“行胜于言”的实际榜样却使我悟到:做学问必须要有最高标准,而取得学问却是为了报效国家。简单说,就是卓越与为公。

    卓越就是不满足于一般地做好。清华的师生中,不少人达到本门学问的顶峰。打开任何本中国名人录,无论文史哲政经法律科学技术哪一门,都有大量清华人站在成就的最前沿。卓越也意味着不囿于中国旧说或西方新论,而能突破界限,实现新探索新综合。闻一多先生如此,华罗庚先生如此,至今著作不辍的钱锺书先生也如此。清华多的是现代型的学者,即精研本业之外,又通晓中国和世界文化实况;不仅知中,还懂外,因懂而又了解其真正长处与弊病,从而更珍惜中国本身的优点。金岳霖先生是深知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人,并且是研究各种思维形式的思想美学家,但他又早就看清西方文化的迷失,称之为“类似盛装待发而无约会可赴”;后来他真诚地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突然的转向,而是早就有了前因的。

    为公就是以所学贡献国家,为人民服务。清华校河边小山上有一块“清华英烈”纪念碑,碑上刻了从抗日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名单,我的级友中就有两位。清华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但清华人却一直注视外界。我的记忆里还响着“一二・九”前夕大礼堂集会的紧急钟声。1949年大陆还未完全解放,就有大批在外国留学、学有所成的清华人冲破封锁,赶回大陆,明知条件艰苦,却定要在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工作里贡献一份力量。这些事在当时是视为当然,根本不成问题的。而回来之后,或在两弹的研制上,或在一汽二汽的建立上,或在广大的文教科技战线上,都做出了重要成绩,往往还起了关键性作用。

    因为这些,我深知我的母校的可贵。我也曾在西方读书和讲学,到过不少第一流学府,也很喜欢它们,但我心里仍然保有清华的形象,不怕拿清华同它们相比,因为我知道: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上,我的母校尽到了一所大学应起的作用:培养爱国的、学识精湛的专门家,在中国的革命和复兴里立下了功劳。

    (取材于王佐良《想起清华种种80校庆感言》)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久又在政治上发动了公然反日的“一二・九”运动 公然:明目张胆 B . 卓越也意味着不囿于中国旧说或西方新论 囿:局限,限制 C . 至今著作不辍的钱锺书先生也如此 辍:停止,废止 D . 但他又早就看清西方文化的迷失 迷失:不明方向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余冠英、贺麟、温德为例,意在说明清华教师具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亲切感人的风范,使作者怀念至今。 B . 作者回忆陈岱孙先生领导复校的情景,用“北方的灿烂秋阳”一语,真切地传达出抗战胜利后复课的喜悦之情。 C . 卓越的学术水准让清华拥有特殊的地位,能够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守安宁净土,所以作者说清华像是“世外桃源”。 D . 作者造访了西方诸多第一流学府后,心中“仍然保有清华的形象”,表现了清华的卓越,也表现了作者对母校的深情。
    3. (3) 作者在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时想起的“种种”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
    4. (4) 这篇散文语浅情深,请结合文章第一自然段加以赏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