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

更新时间:2023-08-14 浏览次数:3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史记·周本纪》载:灭商之际,武王乃“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等。周公二次东征之后,又“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西周初年的分封意在( )
    A . 打破宗族间的聚居状态 B . 均衡贵族集团的利益 C . 消弭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D . 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
  • 2. 自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至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 ,霍光不仅主宰内朝,还挟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这期间的丞相,或老迈平庸,或谨小慎微。由于昭帝年幼,宣帝乍立,都不省事问政,“政事一决于光”。 霍光对朝政的主宰(    )
    A . 完善了中枢决策程序 B . 弥补了官员素养的不足 C . 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 D . 加剧了汉朝的统治危机
  • 3. (2024高三上·长沙开学考) 从已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来看,西汉初年并不普及的铸铁脱碳钢工艺,在西汉中、晚期得到迅速推广,工艺较先进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也被普遍采用。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政府对冶铁业的直接管理 B .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C . 国内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D . 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显著
  • 4. 自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至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不仅主宰内朝,而且还挟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这一期间的丞相,或老迈平庸,或谨小慎微。由于昭帝年幼,宣帝乍立,都不省事问政,"政事一决于光"。霍光对朝政的主宰(   )
    A . 植根于君主专制制度 B . 弥补了官员素养的不足 C . 完善了中枢决策程序 D . 加剧了汉朝的统治危机
  • 5. 北宋初期,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设“监司”分别掌握财政、司法、民政平仓救济等事务。此外,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由此可知,宋代( )
    A . 力图改变地方势大的局面 B . 不断扩大阶级统治基础 C . 旨在防止武人割据地方 D . 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衡
  • 6. 《资治通鉴》中记载:“自大厅《唐代宗年号,766~779年》以来,节庭佳多出禁军。其禁军大将资高者,皆以倍称之意贷钱于宫室,以路中同,动追亿万,然后得之……至镇,则重敛以偿所负。”这反映出当时( )
    A . 资本性借贷关系获得发展 B . 官僚成为高利贷盘剥受害者 C . 私人借贷助长了藩镇恶政 D . 节度使深度参与经营性借贷
  • 7. 如图所示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考绩场景,郡国地方自贝到年底要进行“上计”,向中央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事宜,并接受考课。这表明汉代(   )

    A . 中央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B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 地方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D . 选官标准强调德才兼备
  • 8. 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的知识之后,整理出了表。

    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

    1

    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

    2

    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

    3

    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

    4

    立断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

    据此判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 )

    A . 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保障中央决策合理化
  • 9. 明朝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由此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 各司其职且相互制约 D . 主要监察地方行政官
  • 10.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
    A . 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 . 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 . 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 . 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 11. 两宋时,中枢政治运作通常以君主朝堂听政形式进行。但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时人评价道“知有私室而不知有公朝”。由此可以推知,宋宁宗时期(   )
    A . 变革制度有效抑制武将势力 B . 权相专横改变政务处理机制 C . 君主权力受到冲击渐趋弱化 D . 权力集中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 12. 秦汉时地方长官可以自由任命属吏,而到了隋文帝时,“(吏部)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结束了之前地方长官可以私聘佐吏的历史。这一改变有利于( )
    A . 杜绝官员贪渎 B . 提高行政效率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提升决策能力
  • 13. 下表是战国时期有关郡的历史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年代

    记载

    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

    “取楚 商於地为黔中郡”

    赵武灵王时(公元前325公元前299年)

    “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燕昭王时(公元前311-公元前279年)

    “置上谷、 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A . 郡的设置与军事战争相关 B . 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 . 郡是地方最高的行政区划 D . 诸侯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 14. 《尚书·牧誓》记载武王灭商“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1976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黄昏)夙有商(灭了商)”两则材料可以印证( )

    A . 周文王实现灭商的政治设想 B . 武王一天之内打败商王军队 C . 商纣王因其暴行而遭到失败 D . 武王灭商之战发生在甲子日
  • 15.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D .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16.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 . 内阁制取代丞相制 B .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C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 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二、材料分析题
  • 17. 中国古代的政制设计以加强君主专制为中心,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嘉庆皇帝)谕: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自去年正月以后,军机处颇觉整饬严肃,闲杂人等亦觉稀少。近日又觉废弛,军机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

    ——《枢垣记略》卷一四

    材料二: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就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皇帝的个人素质(主要是其统治思想),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

    ——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军机处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出现的问题,指出它所反映的实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多种因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开元年间百姓逃亡,州县不能控制,朝廷深以为患。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分别设置采访处置使一人,主要由文臣或有御史经历的官员担任,玄宗认为如果地方行政长官不能很好地管理地方,官吏就容易侵夺牟利,人之常情的事情反而处理不得当,偷税漏税逐避徭役现象频生,官员做事先考虑安全与否而非务实工作,他要求采访处置使要认真监察地方,奏报时要简明扼要。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廷在各地普遍采用节度使兼任采访处置使,在不设节度使的地方就用采访使兼防御使,以强化他们的军事权力责任。

    ——摘编自赵一鸣《“坐而为使”:唐代地方监察制度变迁中的采访处置使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设置采访处置使的目的、简评唐代采访处置使的演变。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时,贯谊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景专时,昆错上《削潘策》,主张削夺王国封地,

    ——演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太祖问计宰相越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越普答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类。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接编自司马光《谏水纪闻》

    1. (1) 贾谊和晃错上书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指出导致问题的制度根源。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宋太祖“问计赵普”的背景。
    3. (3) 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1. (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