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古代历代变法和改革 ...

更新时间:2023-08-05 浏览次数: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公元前356年,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公元前350年,又“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表明商鞅变法( )
    A . 法度严明执行有力 B . 具有发展性与策略性 C . 措施及时推行顺畅 D . 具有创新性与计划性
  • 2.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
    A . 没落贵族的利益 B . 立功将士的利益 C . 新兴地主的利益 D . 富裕农民的利益
  • 3. 按周朝的制度,井田制下“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战国时期,东方各国仍保留这一分田标准,而商鞅变法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这主要表明当时( )
    A . 税制改革尚未普及 B . 秦国改革更加彻底 C . 中原经济比较发达 D . 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 4.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其实质是( )
    A . 提高自身的素质 B . 减少与汉族地主大冲突 C . 适应农耕文化需要 D .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
  • 5. (2022高一上·华安月考) 面对“积贫”“积弱”的现状,北宋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更侧重于(   )
    A . 澄清吏治 B . 培养人才 C . 增加收入 D . 充实边防
  • 6. 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   )
    A . 整治官场贪腐之风 B . 缓解中央财政压力 C . 压缩地方财权空间 D . 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 7. 张居正在明初公文检查条规的基础上创行了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以两本考成文簿详细登载公文的实施要点和完成期限,每月分别送交六科和内阁,六科每半年通查一次并将逾期未完者呈送内阁,由内阁总体问责。这样,便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督促部院督抚的公文检查制度。张居正此举( )
    A . 使内阁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 可防止行政运转效率低下 C . 有利于精简政府机构设置 D .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 8.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了(   )
    A . 首辅与宦官权力制衡 B . 宦官权力失控 C . 内阁已经取代了六部 D . 君主专制强化
  • 9. 1898年,湖南官、绅、商各界合办了类似西方警察局的机构保卫局。保卫局设议事绅商十人,一切章程均由绅商议定,交省政府批准后交付保卫局执行。戊戌政变后,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皆废,只有保卫局得以保留。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保卫局的创办标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立 B . 保卫局的设立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 . 保卫局是清政府局部试行地方自治的成果 D . 创办保卫局标志中国开始探索制度近代化
  • 10. 甲午战后,光绪帝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光绪帝尤对维新党入青睐有加,授予他们较高的品衔,还对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做法( )
    A . 推助了变法的落实 B . 激化了新旧官僚势力之间的矛盾 C . 减少了百白维新的阻力 D . 来源于光绪帝强有力的政治权力
  • 11. 在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本该使全社会欢呼雀跃。但是,欢呼雀跃者,大多是上层社会的绅士们,贫苦的百姓却恨之入骨。原因很简单: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该材料反映出( )
    A . 政府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B . 吏治腐败阻碍了改革进程 C . 上层绅士引导了社会潮流 D . 乡民的思想尚未得到解放
  • 12. 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
    A . 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 . 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C . 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D . 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 13.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政府借鉴了苏联的编制物资平衡计划的制度,主要商品的分配不通过市场机制而是直接归中央的计划人员掌握。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 . 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 .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C . 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 . 保障计划建设目标的达成
  • 14.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
    A .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 .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 . 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D . 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 15.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之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伟大革命是由于( )
    A . 彻底纠正了文革错误,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 . 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C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 D .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国际事务中影响巨大
  • 16. 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国营机构经营的商品种类,扩大私营商业经营的商品品种”,“反对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必要的民主权力,又要纠正工人对资本家提出的过高要求”等,这些措施( )
    A . 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B . 体现了公私合营的策略 C . 目的在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 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 17.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等参考材料,同时指出,我们应该研究日本、西德(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的情况,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由此推断,中央工作会议(   )
    A . 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B . 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C . 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思路 D . 认可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 18. 大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次大会是( )
    A . 十六大 B . 十七大 C . 十八大 D . 十九大
  • 19. (2024高一上·秦皇岛月考)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 .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 . 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 20. 下表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油产量统计表,它反映了当时中国( )                                                                                                                                                  

    时间

    粮食产量(百万吨)

    油料产最(百万吨)

    1978年

    304.77

    5.21

    1980年

    320.56

    7.69

    1984年

    407.31

    11.91

    A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 人民公社化解放了生产力 C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农产品出口激增 D . 市场经济体制已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身上,突出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邠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在官制改革中,焦点是裁减冗员和吏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在吏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吏胥的人选等……此外,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在洋务改革问题.上,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

    ——摘编自常小龙《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中中央官员提议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一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1984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19.02

    1985—2003

    104532—129315

    21054—.42071

    20.14—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以兴旺的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性企业模式——“温州模式”,还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珠江模式”。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1.12亿人,比上年新增就业600万人,超过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总和,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992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365家,1993年超过400家。全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000℃元,约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

    ——摘编自齐鹏飞、杨风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点并分析不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 (2) 据材料二,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