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和平友好、文明交流 ②开拓疆土、万国来贺
③经济至上、扩大市场 ④耀兵异域、宣扬国威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
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察举,通俗的解释就是察廉举孝,大致说来就是“四科举士”——孝廉、贤良方正、太学博士弟子和特科特举。其中以孝廉最有影响。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等
材料三:
220年,曹丕继位后,为了吸收人才,争取世家大族支持,采纳颍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摘编自读史笔记
材料四:
北大历史教授张希清对科举制的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渊源流长,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研究》
材料一: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 王守仁认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
材料二: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 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 形成了理学思想 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 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 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摘自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 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 学校……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责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 他人禁止使用。 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至”,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 下令 政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 除溢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 皆朕一人亲理, 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 则断 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 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裁:“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