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更新时间:2023-08-28 浏览次数: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宋仁宗天圣二年八月,召成都优人许朝天补教坊,监察御史李纮与右正言刘随先后进谏,遂罢归;宋仁宗明道二年,御史中丞孔道辅与右司谏范仲淹等一起诣阙论奏,反对仁宗废罢郭皇后。这反映了宋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 
    A . 以卑制尊 B . 台谏合一 C . 崇文抑武 D . 德主刑辅
  • 2. 张居正要求六部把要办的公事一条一条登记造册,一式三份:一本留部,一本送六科监察,再一本交内阁查考。由内阁牵头,一件一件研究,根据事情轻重缓急,限令各部和各地按期完成。每月考核,逐年总结,完成之后一一注销,如有欺瞒不实之处,经监察官员查出,必定严办。然后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官员政绩,决定升降。 张居正此举( ) 
    A . 有利后续改革政令的畅通 B . 彻底扭转官场执政懒散风气 C . 首创中央考核官员的制度 D . 带动内阁地位发生根本转变
  • 3. (2024高二上·海淀月考) 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 . 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 . 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 . 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 . 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 4. 明朝中后期,士子“不读圣人之本经”,而是购买大量八股文选本,研习历年科考佳作,并结合名师注解或点评,细加揣摩、仿效以为“速化之术”。这折射了( )
    A . 科举制度具有的社会流动功能 B .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C . 八股取士导致的思想僵化局面 D . 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5. 下表为西汉时期的丞相及其出身。前后期出身的变化说明( )                                                                                                                                                                     
     

     汉初 

     
     

     萧何、曹参、陈平、申食其、周勃、灌婴、申屠嘉等(以上皆军人出身) 

     
     

     武帝(前141-前87) 

     
     

     卫绾、窦婴、许昌、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车千秋等(以上皆军功或其先世得军功) 

     
     

     昭帝(前94-前74) 

     
     

     王(郡县吏)、杨敞(给事大将军幕府) 

     
     

     宣帝(前74-前49) 

     
     

     韦贤(大儒)、魏相(少学易,为郡卒吏)、丙吉(狱吏)、于定国(狱吏) 

     
     

     元帝(前48-前75) 

     
     

     韦玄成(名儒)、匡衡(大儒) 

     
     

     成帝(前33-前7) 

     
     

     张禹(郡文学)、薛宣(廷尉书佐)、翟方进(射策为郎)、孔光(举议郎) 

     
    A . 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 主流思想影响政府架构 C . 士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D .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 6. 唐代科举下,学馆授课、考试均以儒家经典书籍为基础,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在策问这一环节中,也有关于律法的内容。学子们登科之后,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唐政府此举旨在( )
    A . 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 B . 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 C . 提升官员的行政效能 D . 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
  • 7. 宋英宗时,文彦博为相,台谏官唐介“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制造镶金的绸缎)……以得执政……请罢之”。“时彦博在侧,(唐)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且终被罢相。这说明当时台谏官( ) 
    A . 对宰相形成了牵制 B . 拥有官吏的任免权 C . 监察效率极为高效 D . 实际权力大于宰相
  • 8. 孔子去卫国,卫灵公问他在鲁国得到俸禄多少,孔子回答:得到粟6万石。卫国便同样给了孔子粟6万石的俸禄。这说明春秋时期( ) 
    A . 世官制已受到了破坏 B . 军功制广泛流行 C . 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D . 察举制成为主流
  • 9. 唐开元年间,科举中增加了新的考试方法——口试,即“口义”。“口问大义”规定主考官问义应该当众进行,应考人对其作出相应的口述,结束后立即宣布考试成绩。科举中增加“口义”说明( ) 
    A . 儒家思想地位弱化 B . 选拔方式较为灵活 C . 考试公平遭到破坏 D . 评价标准已经完善
  • 10. 唐代省试只有礼部侍郎一人负责知贡举,从命题、考校到决定名次,且往往连任数举。宋代将知贡举官称为“权(临时)知贡举”,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官若干,协助主持考试。此外还有编排试卷官、封弥官、点检试卷官等官员配备。这些举措( ) 
    A . 重在打击贵族子弟的特权 B . 意在防范科举中的舞弊行为 C . 导致人浮于事、制度僵化 D . 有效抑制了武将势力的膨胀
  • 11. 明朝监察官员形式上受制于都察院,但在实际监察时并不受到其他任何部门制约。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用再经由吏部进行任免事由。要求官员刚正不阿,学富五车,对各项法令熟记于心;若违反相关规定,处以常人的三倍刑罚。上述规定表明明朝( ) 

    ①监察机构受到皇权的制约
    ②监察以服务于皇权为核心 

    ③对监察官人品学识要求高
    ④监察官的职业危险系数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2. 下表为汉初诸侯王国官员任免权的变化,材料反映了西汉前期( )                                                                                          
     

     汉高祖 

     
     

     中央仅为王国设置丞相,其他官吏由诸侯王自行设置 

     
     

     汉文帝 

     
     

     俸禄两千石的官吏也由中央任免 

     
     

     汉景帝 

     
     

     王国中下级官吏的任免权划归中央 

     
    A . 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B . 中央加强对王国的控制 C . 官员规模不断缩减 D . 官员选拔制度更加完善
  • 13. 明代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给事中在乡试中充任考试官,会试、武举中任同考官,殿试时“掌科官充受卷官等执事官”。这一做法(   )
    A . 体现考试流程的规范 B . 利于提高取士的公正性 C . 强化了对官员的考核 D . 完善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 14. “凡在外司府州县等衙门官,每三年朝觐,吏命会同本院考察。”文中对官员的考核方式属于( ) 
    A . 大计 B . 京察 C . 上计 D . 通考
  • 15. 整个明代,先后开科89次,录取进士25232人,其中出身农民、军人、商户及工匠的为数不少。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的比例在42%左右。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 ) 
    A . 加快了权贵阶层的向下流动 B . 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C . 固化了大量知识分子的思想 D . 为政府选拔了大量实用人才
  • 16. 据统计,隋文帝任用的18名“三省”高级官员中,11人曾在北周任职,15人来自关陇地区;六部46名尚书中,13人是北魏官员子孙,29人是北周官员子孙,30人来自关陇地区,7人来自山西。隋文帝此举意在( ) 
    A . 凝聚人心促成国家大统一 B . 调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 C . 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 D . 保持核心统治力量的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 17. 【国家治理与监察制度】

    材料一: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从御史监郡到刺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台隶属于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性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卜宪群著《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朝监察体系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局限。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赵恒《劝学诗》 

     材料二:唐宋时期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部分 

                                                                                                                                                                                                                                                               
        

     河北、河南 

     

     陕西 

     

     山东、山西 

     

     江苏 

     

     江西 

     

     两广地区 

     

     两湖地区 

     

     安徽 

     

     福建 

     

     浙江 

     

     唐 

     

     28 

     

     11 

     

     10 

     

     6 

     

     2 

     

     2 

     

     2 

     

     1 

         
     

     宋 

     

     23 

     

     1 

     

     11 

     

     9 

     

     9 

     

     3 

     

     3 

     

     5 

     

     19 

     

     24 

     ——整理自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 

     材料三: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根据《明史·选举志二》等整理 

    1. (1) 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宋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这一制度的认识。 
  • 19.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时期,在选拔官吏上,军功制和养士制替代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秦汉时期,由于秦王朝的短命教训,汉朝统治者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察举制为主体的选官体系,实现了古代王朝由马上得之到文治的转化。为了剥夺地方长官的选官权并取消察举不实的弊端,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制的替代。到了隋唐,科举制正式诞生,并显示出它与帝制王朝政治的巨大亲和力。到了宋朝科举制在技术方法上不断完善,终于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摘编自孙录见《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启示》 

     材料二:唐代的科举制度承接历史之先河,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一方面,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极大地打击了封建士族地主的政治势力,进一步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大唐王朝向整个地主阶层大开了仕途之门,这有利于笼络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此外,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大唐时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大力发展。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 20. 考课,即对官吏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唐制,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四品以下官由吏部考核,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秤,四曰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提出的不同要求。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官僚主义愈演愈烈。隆庆二年张居正给穆宗所上的《陈六事疏》中指出,当时的官场风气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纵委徇”。万历年间经由神宗皇帝批准推行“考成法”。其一,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酌量道路远近,轻重缓急,确定完成期限。上述事由、环节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其二,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所留帐簿底本,对相关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逐月检查。如果未按期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罪论处。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隐瞒不报事例进行惩处。明代史学家谈迁评价张居正:“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愒,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又曰:“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数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倍数载。“

    ——摘编自陈国平《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考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考课制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出台的背景及发挥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