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达...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数字人文是采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研究问题的新型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前至少存在着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不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就较难突破和解决。

    ②文献资料的离散,有“同类异处”和“异类分隔”两种状态。“同类异处”是指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异类分隔”是知识分类造成的资料分离。由于人类知识的广泛性、辛富性和复杂性,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总是分门别类收藏和存储。比如,书写梅花的文学作品,收藏在文学领域的总集、别集里,而介绍梅花生物特性、栽培技术的知识,则在植物学著作里。无论是“同类异处”还是“异类分隔”的文献资料,人力都难以改变其离散状态。

    ③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体现在两个层面。在观念意识层面,是时间意识强烈,而空间意识淡薄。文学史研究,注重时间的变化进程,而忽视空间的离合分布;时间进程的描述多,作家活动、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考察相对少。作家年谱、别集编年笺注和文学编年史之类的著作,注重时间编年而不注重空间系地,时间信息具体而空间信息模糊,时间感强而空间感弱。

    ④在实践操作层面,受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功能的限制,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的呈现,只能是单向呈现,而不能多向呈现。按照时间序列呈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就难以兼顾空间序列的分布和变化。如果按照空间序列来呈现各地文学图景,又难以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和呈现一代文学的发展进程。简言之,以时间为轴心,空间秩序就被割裂;以空间为轴心,时间的序列就被打断。比如我们从《杜甫年谱》知道,天宝十三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几门,暮随肥马尘”的窘迫生活,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年李白在哪里,岑参在哪里,高适在哪里。《苏轼年谱》可以告诉我们苏轼一生到过杭州、密州、黄州、儋州等地,但不能告诉我们,在苏轼生前和身后,还有哪些作家到过这些地方,写有什么作品。

    ⑤怎样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这两大难题呢?以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它旨在囊括历年来有关唐宋作家作品编年的成果信息,包括年谱、别集笺注、考订论文等。要让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这些编年文献资料,并在地图中可视化呈现,需要经过数据建模、数据转化、数据关联和呈现三个阶段。

    ⑥数据建模,是为数据挖掘、信息提取建立模板。而建立什么样的模板,取决于平台的要素和功能。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这五大要素,需要实现浏览检索、关联生成、数据统计、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这五大功能。不同要素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之后才能产生功能,因而需要围绕时、地、人、事、文这五大要素来设计数据模板。

    ⑦数据转化,是根据数据模板,挖掘提取文献资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品等有效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关联和统计的数据。

    ⑧数据关联及呈现,是将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开发成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库。作家作品的数据通过编年和系地两个属性,可形成关联数据。借功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将数据融合成一体。数据关联融合后,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就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既可以呈现一时一地一个作家一生的行迹,也可以展现不同时间多个地方多位作家的活动行迹。时空一体,在这里得到初步实现。

    (摘编自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

    材料二:

    段海蓉: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研究便利的同时,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郑永晓:比如相关论文中各种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用“检索代替研究”“技术伪装学问”等就是突出的问题。此外,还涉及研究成果中文献利用或者说引用的规范性、版权问题等。古代文学研究,需要我们研究者与古代作家建立心灵的对话,需要对作品有良好的感悟能力,才能对古代文学现象作出有深度的阐发。前《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就对满篇都是通过检索罗列的各种文献,而没有思想、没有艺术分析的论文很不满,斥之为“电脑体”,我对此很赞同。

    我们提倡关注数字人文研究,不能只有数字而没有人文,归根到底它应该还是人文研究,需要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为了让我们的研究建立在更坚实的科学依据之上,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术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也是为了让人文研究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段海蓉: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数字人文会对人文精神造成戕害?

    郑永晓: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数字人文的目的是通过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些传统方法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人文研究,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研究。如果运用得当,数字人文应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阻碍、妨害人文精神。以最具个性化的也是最具人文特点的文学作品鉴赏为例,我们借由作品与古代作家进行的心灵对话,似乎与冷冰冰的计算机毫无关系,但是有计算机的帮助效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读纳兰性德的“片帆何处,南浦沉香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会联想到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等。但计算机可能做得更多,它会把与“南浦”相近似的“灞桥”“长亭”等聚在一起,分析这些表达离别的意象的相似、相异之处,统计它们被历代作家使用次数的多寡,并将这些信息共同呈现给读者。有了数字人文的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会更为深入,而不是相反。

    我以为,避免数字人文产生弊端的最有效办法是学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学术修养。只有在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精通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和数字人文的长处,从问题出发,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有效整合,才能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在学术上开辟出新的天地。

    (摘编自《古籍数字化、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永晓教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借助GIS地图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文学编年地图平台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 B . 技术和数据驱动可以为人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可以让人文研究焕发新的生命力。 C . 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很难打破时空局限,无法兼顾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 D . 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这形成了文献资料的“异类分隔”。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要实现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的各项功能,需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 B . 读者无法从《苏轼年谱》中获得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 C . 只要学者具备深厚的人文学术修养,就可以避免数字人文产生弊端。 D . 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与研究者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等有关。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适合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的一项是(   )
      A . 分析李清照诗词创作风格的变化及其成因。 B . 研究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 C . 考证《四库全书》的底本及成书过程。 D . 对《水经注》进行辑补、校对和注释。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数字人文是一门新型学科。有人认为,它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未来或许可以取代人文学科;有人认为它存在很多弊端,会慢慢走向没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故乡情 茹志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

    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嗯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

    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

    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

    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

    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

    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

    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

    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

    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啰啰”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

    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感情”,但在文中作者又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将这种难以言表之情形象真实地描述于笔端。 B . 文章中故乡在一个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孩子记忆里留下了凄凉和悲伤,但是长大后,作者仍旧不变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这份情感感人至深。 C . 文章写五十年前我听到房东聋奶奶女儿的摇线袜的声音,意在强调我对故乡校办袜厂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流露了作者的亲切欣喜之情。 D . 文章结尾作者感慨“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这“实实在在”就是由文中的门板、女孩、石板路、袜厂等组成,流露了作者对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的依傍。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物、景和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谊。 B . 文章以作者的行踪和见闻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历史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 C . 文章写集市上做买卖的场景,采取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作者精心摹写了宰羊人的着装打扮,写其棉袄的破旧和帽子的崭新,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D . 文章结尾写我“把鱼放进淡水缸”,和前面我在街道“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的内容在结构上遥相呼应,体现了我对家乡生活积极热切的融入和对生命的敬畏。
    3. (3) 茹志鹃的散文语言别致,请结合第四段画线句,分析其语言特色。
    4. (4) 文章多处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请概括梦境中蕴含的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龚鼎臣,字辅之,郓之须城人。幼孤自立,景祐元年第进士 , 为平阴主薄,疏泄潴水,得良田数百千顷。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兖州劾状。郡守杜衍会问,掾属莫对,鼎臣独曰:“介宁有是,愿以阖门证其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吾既保 介矣,君年少见义如是,未可量也。”丁母忧,服除,知安丘县。赐五品服,知渠州。渠故僻陋 无学者,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擢起居舍人。岁冬旱,将赐春宴,鼎臣曰:“旱灾太甚,非君臣同乐之时,请罢宴以答天戒。”兼管勾国子监,详定宽恤民力奏议。 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为辽正旦使,鼎臣奏:“景德中,辽犯淄、青,臣祖母、兄、姊皆见略,义不忍往。”许之,仍诏后子孙并免行焉。 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知兖州。是时,诸道方田使者希功赏,概取税虚额及尝所蠲  者,加旧籍以病民。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 一无所增,兖人德之。改吏部 , 提举西京崇福宫。复判太常寺,留守南京。陛辞,神宗顾语移 , 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乃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议大夫致仕 , 年七十七, 元祐元年卒。

    (选自《宋史·龚鼎臣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B . 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C . 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D . 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自宋起,进士要经过“殿试”覆核和决定名次。 B . 晷,是古代测日影以定时的仪器,文中的“移晷”可理解为“一段时间”或“一会儿"。 C . 吏部,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选及全国赋税的征收,部门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 . 致仕,也称“休致”,指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进谗言说石介逃跑去了辽国,鼎臣愿拿全家性命担保石介已死而不是逃跑。得到了郡守杜衍的赏识称赞。 B . 鼎臣在渠州兴建学校,开学讲课,过去这是一个从无读书人的偏僻地方,由此,当地人受到鼓励,开始有人考中进士。 C . 景德年间辽国来犯,鼎臣祖母、兄、姊都见过侵略的惨状,鼎臣不忍心前往,皇帝准许并下诏免除他后代子孙出使。 D . 鼎臣担任兖州知州时,别的地方使者为求取功名而收取虚报的赋税,只有鼎臣仍按等级收取,没有增加赋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5. (5) 鼎臣“至大事,无所顾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同“浥”,沾湿。③故人:指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即沧浪”三字,暗示诗人操守。 B . 颔联两句对仗工整,分咏风雨。第三句风中有雨,第四句雨中有风,“含”“裛”二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C . 颈联写“厚禄故人书断绝”导致了“恒饥”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D . 尾联表达了诗人虽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怨而不怒。
    2. (2) 本诗运用哪些手法塑造了“狂夫”这一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与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 (3) 《答司马谏议书》中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意思是说宋朝是千百年来华夏文化的巅峰。如果说盛唐表现出雄壮豪迈、气象万千、金戈铁马的强者之态,那么宋代则展现出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柔弱之姿,一直给人以____的印象,然而这并非历史全部。事实上,赵宋国祚绵延三百余年,虽战乱不断、家国沉浮,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裕的朝代。在____的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之上,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瓷器,神韵形态都达到了历史巅峰。论及生活的雅致和审美的品位,即使千年之后的当代,也难以____。

    如今宋代已不再是一个朝代的名称,而是演变成了艺术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令人惊叹的美学。宋朝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有学者认为宋徽宗就曾组织____《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绘画。他曾写诗:“被芳依翠蔑,焕烂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宋历代君王都崇尚“文治”,成熟的哲学思想赋予宋代美学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积贫积弱   深厚   望其项背   编撰 B . 一穷二白   深厚   望尘莫及   编撰 C . 积贫积弱   浓厚   望尘莫及   编辑 D . 一穷二白   浓厚   望其项背   编辑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个帝王竟然对美有着如此体悟,这种细腻不由令人感叹 B . 一个帝王竟然能够如此细腻地体悟美,不由令人感叹 C . 这种细腻不由令人感叹,一个帝王竟然对美有着如此体悟 D . 不由令人感叹,一个帝王竟然能够如此细腻地体悟美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中的两段文字,然后总结出“乡土社会”中“礼治”得以实行的三个条件,每个条件不得超过4个字。

    ①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②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 8.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下面是高一某班班长在班会上的发言,其中四处语言表达有问题,请指出句子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随着期末考试临近,学习任务加重,②部分小组出现了随意不上体育课、延长学习时间和减少课外活动。③这样的“努力”背后带来健康隐患。④为促进大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变这种现象,⑤我班将于2021年1月8日举办班级体育文化日活动。⑥本次活动围绕“智慧学习,活力青春”的主题,⑦展现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形式。⑧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积极参加。⑨也欢迎家长们前来观看指导,⑩届时将惠赠节目单一份。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网络的评价,人们普遍认为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网络信息量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要求;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适应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网络交流方便,便捷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一片繁荣;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很多网络活动、游戏很吸引人……有弊的一面,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很多不良信息存在;网络虚拟空间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够真诚;网络管理松散,网络暴力经常发生,网络秩序被扰乱;网络游戏浪费时间,人们沉迷其中会影响个人身心健康……

    你对于网络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