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俸禄制的实行杜绝了官员贪赃枉法
②改革措施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③金属货币成为官府的主要支付手段
④官员们没有取得职分田的所有权
年份 | 项目 | 粮 | 棉 | 钢 | 煤 |
1952年 | 总产量 | 1.64亿吨 | 130.4亿吨 | 135亿吨 | 0.65亿吨 |
比1949年增长 | 36% | 193% | 754% | 105% | |
1957年 | 总产量 | 1.95亿吨 | 164亿吨 | 535亿吨 | 1.3亿吨 |
比1952年增长 | 19% | 26% | 296% | 100% |
①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②国家成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中共八大对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④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运动
材料一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二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面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符《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巿,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材料三 下图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材料一 封建中国的家庭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的形态是父系的。“重家”是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核心观念。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渐崩溃,大家庭逐渐涣散,分裂为几个小家庭,父权家长制的经济基础动摇了。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了“家庭革命”,认为“天赋人权”是家庭革命的核心,主要内容是改革家庭关系。近代中国的读书人看到一种新式家庭生活新式的社会组织,于是以前的“天经地义”就变成陈旧的、过去的了。为了形成现代国民国家,就需要打散传统的束缚,特别是家族的束缚,再凝聚到国家层面。伴随着个人主义的崛起,家庭革命者认为家庭压制个人,要从家族、乡土甚至家庭本身解放出来,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于是,家庭功能在一天天地由多到少,家庭规模在一天天地由大到小,家庭结构在一天天地由紧到松,家庭观念在一天天地由浓到淡,家庭理论在一天天地由浅到深,由旧变新,月异日新。
——摘编自邓伟志《邓伟志全集·家庭史卷》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前期,欧洲人的家庭生活集体依然依附于当时的土地耕作制度。份地是当时的赋税征收单位,它包容了数量不同、形式多样的家庭户。份地制度的衰落终于使家庭户成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但至少从中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中叶,欧洲人所说的家庭实际上就是家庭户,同住的非亲族成员也被算成家庭的一员,与户主形成假性的家庭关系。近代初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向家庭户的渗透,从前虚拟的家庭关系便转化为雇佣关系,家庭才成为一个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基础,共同生活的亲族集体,现代的家庭概念得以形成。但是,西方的家庭生活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之下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动。例如家庭规模的缩小、工作和家庭的分离以及越来越强调婚姻生活中的情感因素。在欧洲历史上,家庭组织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家庭观念始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它们的演变过程几乎就是一部简约的欧洲史。
——摘编自俞金尧《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
材料 下图为部分世界近现代历史事件。
从图中提取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问述。(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