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提升卷

更新时间:2023-08-14 浏览次数:22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伤(zhōng)    压(zhà)      身求法(shě)    孜不倦(zhī) B . 词(dùn)      扣(zhé)      前后继(pū)     求神拜(fó) C . (zhì)      意(chuàng)   持之以(hén)    之有效(xíng) D . 养(huàn)     取(jí)       头苦干(mái)    东山夫(jiāo)
  • 2. (2020·江西)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shì)                  伫蓄              词夺理(qiáng)           顿开茅塞 B . 掇(chuān)             统筹              而不舍(qiè)         不折不饶 C . 婷(pīn)                  闲暇              惟妙惟(xiào)              轻歌漫舞 D . 睨(pì)                   浩瀚              人迹至(hǎn)        销声匿迹
  • 3.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偶) B . 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拟人) C . 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比喻) D .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
  •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骆宾王才华绝世,身世飘零,遭际坎坷,他的书信也都怀古伤今 , 一咏三叹,苍凉飘逸。 B . 我再三向他解释事情的原委,可他就是不听,真是不言而喻 C . 他的这番话在他的演讲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D . ofo 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采访中坦言:“我们不希望 ofo 和摩拜单车打到山穷水尽

    合并。”

  •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外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 . ①⑤④②③ B . ②①⑤④③ C . ⑤③②④① D . ④⑤③①②
  • 6. 下列有关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水浒》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小说还讲述了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B . 《水浒传》中的索超,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中有细,爱憎分明。 C . 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D .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二、句子默写
  • 7.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1) 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咸阳城东楼》)
    2. (2)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 (3)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4. (4) 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
三、语言表达
  • 8. 下面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为自己书斋所绘的一幅画。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 (1) 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这幅画画面的主要内容(画中的文字不必介绍)。
    2. (2) 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志趣?
四、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瓜·茄子·小鸡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沉沉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道,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儿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我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映照着一个清寒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耐看;吃起来,水垮的。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在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蜻蜓……要么,呆呆地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一捋一大把,回来揪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微弱的“唧唧唧”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

    (选文有改动)

    1. (1) 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2. (2) 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 (3) 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点儿淡肥。

    4. (4) 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5. (5)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 (2020九上·恩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特别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核心举措。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等。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需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新性发展。阿耐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影响人、塑造人。 B . 第二段先引用唐家三少的话,再以蒋胜男的《芈月传》为例来证明观点。 C . 网络小说《大江东去》受到好评,论证了网络文学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 D . 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围绕网络文学发展的社会需求展开论证
    2. (2)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3. (3) 网络文学要健康发展,对网络作家提出哪三个要求?请简要概括。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 (4) 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 (5)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作文
  • 1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习,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

    材料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