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29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 1. (2024八下·讷河期末)  歌曲《歌唱祖国》中唱到:“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歌词中的“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始于(  )
    A .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B .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C . 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2. (2023八下·汶上期末)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协商谈判,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如图)。该协议的达成标志着(  )

    A .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B .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 . 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 封建土地制度的摧毁
  • 3. (2023八下·汶上期末) 如表材料可用于说明土地改革的(  )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A . 背景 B . 经过 C . 结果 D . 意义
  • 4. (2023八下·汶上期末)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朝鲜战争给毛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和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在争斗中所达到的爱国主义的一致给毛以极大的帮助,使他能统一全国。它使许多原本会继续支持蒋介石的敌对分子沮丧了,使军队团结一致,使刚冒出来的地方主义不能发展。”这段材料主要说明抗美援朝( )
    A .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C . 彻底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D . 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主权
  • 5. (2023八下·隆回期末)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反映了我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标志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是(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 .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 改革开放的推进
  • 6. (2024八下·海城期中)   1959年,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表彰会。他获得了“全国先进生产者”的称号,并荣登天安门城楼,参加建国十周年的庆祝活动。请找出下列模范人物中的“他”(  )
    A . 邓稼先 B . 王进喜 C . 焦裕禄 D . 雷锋
  • 7. (2024八下·安庆期中)  1978年下半年,全国各省级以上刊物纷纷发表讨论性文章多达650篇,形成以理论界为核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人人关注的场面。当时讨论的核心话题应该是(  )
    A . “阶级斗争” B . “真理标准” C . “拨乱反正” D . “恢复高考”
  • 8. (2023八下·汶上期末) 如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 9. (2024八下·河南期中) 为创作《在希望的田野上》,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
    A . 当地风景秀丽 B . 率先包产到户 C . 富有革命传统 D . 民俗文化丰富
  • 10. (2024·内江三模)  下列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共同点是(  ) 

    A . 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B .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 改变了经营方式 D .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11. (2023八下·冠县期末)  如图示意图反映的是(  )

    A . 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B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 对外开放范围逐渐扩大 D . 农村乡镇企业的出现与发展
  • 12. (2024八下·淮安期末)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提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    )
    A . 独立自主 B . 改革开放 C . 自由平等 D . 民族复兴
  • 13. (2024八下·高州月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这主要表明党中央(  )
    A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B .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C .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D .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 14. (2023八下·汶上期末)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1971年,我们的第一批记者随亨利•基辛格进入毛的中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  )
    A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 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 . 中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 D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5. (2023八下·汶上期末) 中国外交部的声明郑重指出:“必须把蒋介石集团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必须完全恢复。”这一声明得以实现是在(  )
    A .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B . 1972年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上 C . 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会议上 D .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
  • 16. (2023八下·汶上期末)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示意图,他想反映的是(  )

    A . 人民解放军武器的现代化 B .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大发展 C . 人民解放军军种的增加 D . 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建设
  • 17. (2023八下·汶上期末)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是指(  )
    A .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行星 B .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C . 原子弹、榴弹和人造行星 D . 原子弹、榴弹和人造卫星
  • 18. (2023八下·汶上期末)  与图1所反映的我国科技成就相比,图2所展示的科技进步是(  ) 

    A . 开启了飞天之旅 B . 实现了载人航天 C . 进行了太空行走 D . 建成太空实验室
  • 19. (2023八下·汶上期末)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她(  )
    A . 提出“治未病”理论 B . 发明了麻沸散 C . 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 发现了青蒿素
  • 20. (2024七下·淄博期中) 通过手机上的订餐软件,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通过自动购票机可以轻松购买车票:一个小小遥控器,可以打开车库门、室内灯光……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 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 .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 . 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发展 D . 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 21. (2023八下·汶上期末)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依据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建设】彰显中国智慧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材料二: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经济建设】凝聚中国力量 

    第一组:

    ★1953年,中国第-座大型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辆解放牌汽车生产出来;中国第一架喷 =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第二组:

    ★1960年,大庆油田第一口井提前开钻,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20世纪60年代,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内地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火热年代】铸就中国精神 

    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并于1966年建成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在修建这条著名“人工天河”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红旗渠精神。 

    ——《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

    1. (1)  分别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制度名称。 
    2. (2)  指出上面两组建设成就各自取得的历史时期,并概括这些成就取得的共同原因。
    3. (3)  依据上面材料,解释红旗渠精神。
  • 22. (2023八下·汶上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二: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邓小平

    材料三: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结合所学,写出我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九二共识”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什么。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理解。
  • 23. (2023八下·汶上期末)  新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展示大国形象,铸就大国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合一般国际关系之中,他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

    材料三:中国全国历年对外友城结交数量统计图(单位:个)

    【艾套衣型】 

    材料四: 

    1. (1)  材料一中体现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该政策实施的历史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一说“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并概括“这些原则”的意义。 
    3. (3)  依据材料三,说出1979年以来,我国对外友好城市结交数量呈现出的整体趋势。结合所学分析该趋势产生的原因。 
    4. (4)  结合所学,概括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