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提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4 浏览次数:72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小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中的“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衬托出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B . “欲渡”两句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仕途的艰难,寓含无限悲慨,写出诗人内心的迷惘惆怅。 C . “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表现出诗人想要像姜尚、伊尹那样可以得到朝廷的重用。 D . 本诗中诗人的感情不断变化,最末两句表明诗人重新鼓起了勇气,坚定了信心。
  • 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 . 颔联引用典故写归来后的感触,表达对旧友的怀念和未能尽忠朝廷的愤懑之感。 C . 尾联中“君”指白居易,它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有与友人共勉之意。 D .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形成鲜明对比。
  •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kē)        碧(xī)       空(yín) B . (pàn)       路(qí)       宫(quē) C . (háng)      娟(chán)     投(zhù) D . 户(qí)        金(zūn)      楼(qióng)
  • 4. 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 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④【吊】凭吊。贾谊曾在此作《吊屈原赋》。

    A . 【甲】诗中诗人因不能做到悠闲地在碧溪上垂钓和乘着小船做白日梦而感叹“行路难”。 B . 【甲】“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使两句诗颇具婉约美。 C . 【乙】诗最后两句,诗人用“怜君”含蓄地透露出“自怜”之意。 D .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诗都借写眼前古迹而发心中真情,完美地做到了情景交融。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欢乐是人生的驿站

    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我知道

    当你心絮沉重的时候

    最好的礼物

    是送你一片宁静的天空

    你会迷惘也会清醒

    当夜幕低落的时候

    你会感受到

    有一双温暖的眼睛

    我知道

    当你拭干面颊上的泪水

    你会灿然一笑

    那时,我会轻轻对你说

    走吧你看

    huái花正香 月色正明

    ——汪国真《我知道》

    1.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驿   面    huái

    2. (2) 诗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 (3) “迷惘”在诗中的意思是;“灿然”中,“灿”的意思是
    4. (4) 画线诗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 6. 默写。
    1. (1)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作者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
    2.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 7. 名著阅读。

    人物的身份有时能从着装体现出来。请结合你对以下人物的了解,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选项。

    宋江全伙受招安时,众人皆戎装披挂,唯有四人特殊:吴用纶巾羽服,公孙胜,鲁达,武松皂布直缀。

    A.破布旧衫    B.鹤氂道袍    C.黑绿罗妖    D.烈火僧衣

  • 8. 班级举行以“月”为主题的诗歌联读活动,请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完成相关任务。

    现代诗

    “月儿呀,你等候什么呢?”

    “要致敬意于我必须给他让路的太阳。”

    ——泰戈尔《飞鸟集》

    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

    ——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

    古诗词

    1. (1) 诗句关联。本学期,我所学过与“月”相关的古诗词有:

      。(杜甫《月夜忆舍弟》)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

    2. (2) 请从上边的“现代诗”与下面的“古诗词”中各选一首进行情感联读,并简述组合的原因。

      我选择现代诗《》和古诗词《》,理由是

二、阅读与理解
  • 9.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1) 此词是(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词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
    2. (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3. (3)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何相似之处?分别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 10. 现代文阅读

    造景计划

    孙道荣

    乡干部黄四和一个拎着大皮包的男人走进村里时,全村的狗都狂吠起来。黄四对皮包男说,别怕,会叫的狗都是虚张声势。黄四和皮包男径直来到了村委会,村干部早就等候着了。黄四指着皮包男对村长说,这位就是我为你们从市里请来的专家,他将为咱们村打造旅游生态村提供宝贵的意见。村干部激动地鼓掌。听取了村长的介绍后,皮包男说,我们去村里看看吧,找找可开发的亮点。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没古迹,也没名胜,只有村后的一座小山包,长满了树,郁郁葱葱。

    皮包男里里外外绕了几圈后,指着小山包说,唯有这个小山包,可以打造成一处风景。村干部愣了,这么一个普通的小山包,怎么看也不算风景。村长说,要不,我们就在小山包上,再多栽些树,这样会显得更生机勃勃些。

    皮包男摇摇头说,不,恰恰相反,我要你们把山上的树都砍了。

    把树都砍了,那不成了秃山了?

    皮包男说,我刚刚看了下,山顶上有一棵大树,只留下那棵树。皮包男拿出一张纸,画了一个弧形,又在弧形的顶端画了一棵树,然后,对村干部解释说,我们在对面造一个观景台,看到的风景将是这样的:弧形的秃山,只有山顶傲立着一棵大树。景点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望乡树。这个景,一定会火。村干部和村民们,激动而热烈地鼓掌。

    很快,山包上的树都被砍光了,只留下山顶上那棵大树。对面的观景台也很快造起来了,站在观景台上,往这边眺望,光秃秃的弧形山坡上,一棵如伞状的大树,突兀而孤独地傲立着。山坡下,是村庄。尤其当夕阳西下,村里飘起袅袅炊烟,山顶的大树在风中摇曳着枝冠,此情此景,真的如诗似画,让人陶醉。果然,周末就有城里人,开着车来观景了。特别是山顶上那棵唯一的大树孤独而桀骜的身影,让人为之惊叹,沉醉。“望乡树”,多有诗意的景点啊。但游客仍然十分有限,皮包男和黄四再次来到了小村。

    皮包男指着光秃秃的山坡说,看来仅有一棵“望乡树”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城里游客,为了让小村更有特色,他强烈建议,把山上的树桩全部挖出来,然后,在山坡上整出一块一块弯弯曲曲的梯田来,灌上水,春天开黄灿灿的油菜花,夏天栽绿油油的水稻,秋天种上菊花,冬天覆盖上白雪,四季景不同,这样,从观景台看过去,孤独的望乡树下,层层梯田如画,配上小村的袅袅炊烟,那就真正成了如梦如幻的田园风光了。

    说干就干,在乡干部黄四的指挥下,村民们老少出动,挖桩的挖桩,平地的平地,挑水的挑水,栽苗的栽苗,不出一个月,光秃秃的山坡就又换成梯田环绕,水光闪烁,绿色星星点点的样子了。

    乡干部黄四慷慨激昂地说,等将来参观的人多了,我们就在村口那条路上,建一个游客中心,收门票,到那时,游客如织,你们就忙着数钱吧。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期待着美好的那一天。

    不过,还没等游客中心开工,雨季来了。大雨连续下了半个月。雨水裹挟着泥沙,冲毁了山坡上的梯田。最不幸的是,那棵孤独的“望乡树”,在一场大风中,轰然倒下了。大雨还在天天下,没有停歇的样子。

    乡干部们冒雨来到了村庄,乡干部黄四亦在其中。在查勘了灾情后,乡干部发出紧急撤离的命令,因为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已经将毫无遮拦的山坡浸透,随时有山体滑坡的危险。

    就在村民们极不情愿地撤离村庄的当天夜里,山坡轰然坍塌,巨大的泥石流,连同那棵倒下的望乡树,将半坡上的村庄,夷为平地。村庄没了。望乡树没了。梯田没了。景没了。所幸村民们都提前安全撤离了,被临时安置在附近的村庄。

    雨季总算过去了。在村民安置大会上,乡干部黄四通报了上级精神,村庄原址已不适合重建,全体村民将统一按照拆迁标准进行安置,由皮包男的公司全资赞助。人们这才注意到,皮包男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

    几天之后,十几辆推土机、打桩机轰隆隆开进了原来的村庄。已坍塌无影的山坡后,隐约可见不远处城市的边缘。

    1. (1) 阅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专家进村,制造景点

      发展:

      高潮:

      结局:安置村民,机队进村

    2. (2) 关于山坡坍塌,文章早就埋下伏笔,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3. (3)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乡干部黄四慷慨激昂地说,等将来参观的人多了,我们就在村口那条路上,建一个游客中心,收门票,到那时,游客如织,你们就忙着数钱吧。

      ②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期待着美好的那一天。

    4. (4) 说说小说中的“望乡树”有何作用。
  • 1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勇  气

    【美】爱默生

    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因为,懦弱是人类的本性。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少会面临那种需要勇气的时候。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

    ②怯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服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轶事,14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他说:“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学会抵抗,他们便将克服恐惧。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

    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

    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

    ⑥勇气还在于信念。要相信,你的智力和精神并不亚于那些你所崇拜的人。很多时候,危险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那些不惧困难的人会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胆怯,之所以胜利,是他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潜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⑦工作中会有挑战,生活中会有困境,学习中会有挫折,勇气是何等的重要。你,应当更勇敢一些。

    (选自《爱默生随笔精选》,有删改)

    1. (1) 请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
    2. (2) 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4. (4) 联系本文②~⑥段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勇气的。
三、作文
  • 12.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①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毛泽东)

    ②犯错误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卢那察尔斯基)

    ③两个错误加不出一个正确。(欧洲谚语)

    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