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彭小瑜《“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是“独夫”。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非是”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材料一: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也是亚洲和世界的商业中心之一。宋代时,政府实行恤商政策,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唐朝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还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国际性的水陆交通通道,从而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交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内市场的联通,也大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使对外贸易的税收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的财源。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频繁,从而使货币铸造量猛增,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时期应运而生。
——摘编自《商品经济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
材料二:最繁华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苏、松、嘉、杭、湖五府还有若干新城镇兴起,如苏州的盛泽镇、震泽镇,杭州的唐栖镇,都是丝织品及其原料的著名产地。正统元年(1436年),鉴于社会上“钱贱而不便大用”“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的客观事实,明英宗下令“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皆用银”。
——摘编自滕新才《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二重性质诱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