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1863年英国工程师斯蒂文生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被拒绝。 | 反映出清政府拒绝接受西方工业文明 |
B | 1873年,上海租界管理者在报刊上刊登告示,要求行人“走两旁”“切勿中道冲行”。 | 说明上海最早引进了现代交通工具 |
C | 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 | 表明妇女地位逐步提高 |
D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开始运营公共汽车,设置运营调度时刻表(精确到分秒)。 | 有利于现代时间观念的建立 |
1967年前 | 1967年后 |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 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 | 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 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材料一
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近代的美洲文明已经不是纯粹的土著文明,而是被历史重塑过的再生文明,是欧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明(黑人比重较大的国度则尤为明显)长期冲撞的历史结晶。这个新文明之异乎于原生的旧文明,就在于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混血的文明。它既不是欧洲文明在异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土著印第安文明的自然延续,而是两者从血液到精神的杂交、融合,而这种融合曾经历过长期孕育和分娩的痛楚……
——摘编自沈坚《地理大发现与人口大迁移》
材料:汉代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已成为合家欢聚的重要民俗节日,每到腊日,朝廷都要“纵吏民宴饮”,还要发放钱物作为腊祭之费,地方吏卒也有腊钱、腊肉。人们在腊日期间休息、团聚,放松一年紧张的生活,“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温暖。……腊祭是岁终祭祀祖先及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神灵的活动。“腊祭百神”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神。崔寔《四民月令》曾描绘岁终祭祖的过程:正旦,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进酒降神,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气氛温馨欢乐。
——改编自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自拟一个题目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