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为限制其专制独裁,宋教仁认为“欲建设良好政府,则舍政党内阁莫属”。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  )
    A . 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 B . 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 C . 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 D . 实行分权制衡,提升议会地位
  • 2. 日本在“二十一条”中提出“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的真实目的是(  )
    A . 排斥其他列强以独霸中国 B . 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C . 欺骗中国国民及世界舆论 D . 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利益
  • 3. 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 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更是更换频繁。这反映了北洋时期(  )
    A . 思想解放,文明开化 B . 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C .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 军阀割据,政治动荡
  • 4. 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8%。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A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 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 C . 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D .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 5. 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 B . 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 . 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 . 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 6.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这些举措使民众(  )
    A . 盲目追赶西方时尚风潮  B . 完全抛弃陈规陋习思想 C . 逐渐接纳新的习俗风尚  D . 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 7. (2024高一上·涟源期末) 1913年7月13日,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民政长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厂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由此可见,民国政府(  )
    A . 照搬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 . 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C . 意识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 D . 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
  • 8. (2023高一上·保山)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特准探采铁矿暂行办法》,规定铁矿公司需官办或官商合办,“须用完全中国资本,不适用矿业条例及其关系诸法律内关于中外合办矿业之规定”。此规定一定程度上(  )
    A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 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 . 实现了政府对矿业垄断
  • 9. 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  )
    A . 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  B . 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 . 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D . 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 10. 帝王纪年是古代中国的一大特色;19世纪末康有为等大力提倡孔子纪年;20世纪初章太炎等推出黄帝纪年,被革命党人普遍接受和湖北军政府采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改黄帝纪年为民国纪年。据此可知,中国纪年(  )
    A . 反映了天文历法的进步 B . 被赋予了政治文化功能 C . 适应了民主革命的需要 D . 有浓厚的中体西用色彩
  • 11.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  )
    A . 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B . 对欧美文明的认知和批判 C . 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极度失望 D . 对民主与科学的推崇
  • 12. 1920年的《申报》一则时评指出:“共和为文明之美称,初不料共和之结果,一变而为五代之割据。无端而有督军,无端而有巡阅,使国人恶之如蛇蝎,外人亦匿笑不置。”这则时评旨在(  )
    A . 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B . 渲染国民革命气氛 C . 倡导社会主义革命 D . 揭露军阀政治弊端
  • 13. 辛亥革命后对中国某些地区所做的调查发现,婚姻风俗、日常礼仪等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例如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的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 社会习俗的变化具有渐进性 B . 民主共和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C . 农村地区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 . 城市居民普遍接纳新式礼仪
  • 14.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  )
    A . 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B . 国人广泛接受民主与科学 C . 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 D . “尊孔复古”的逆流被终止
  • 15. 如果注意看一下那时候的报纸,就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西式礼帽是文明帽,手杖是文明棍,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话剧是文明戏,我们的京剧叫旧戏。凡是西洋的东西都意味着文明。这种情况出现在(  )
    A . 洋务运动时 B . 戊戌变法时 C . 辛亥革命后 D . 改革开放后
二、非选择题
  • 16.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王朝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 (1)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 17. 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展开了多种救亡图存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争与探索

    (代表事件)

    代表人物

    主张

    A

    奕、曾国藩、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自强,“剿发逆,勤远略”

    B

    孙中山、黄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

    蔡元培、鲁迅、刘半农

    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宗教

    材料二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摘编自蒋延黻《中国近代史新编》总论

    1. (1) 根据材料一所示表格,在A、B、C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任选A、B、C中的一个事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事件名称后再进行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