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阿Q正传》中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
革命之前 |
(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
革命期间 |
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自由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
(阿Q找假洋鬼子投革命党却被赶出去后)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 |
|
他(阿Q)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把总)。他(阿Q)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 |
|
革命之后 |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
学者指出,“鲁迅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民族的面孔”,“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从以上角度,说明《阿Q正传》的时代价值。
材料一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材料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 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 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据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中一个单元,自拟合适的学习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材料:梁启超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时间是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表现是自强运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时间是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到民国六、七年止。这一时期思想的变动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引起的刺激,而有戊戌变法等寻求制度的变革……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这一时期是在第二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对第二期“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的推进。
梁启超认为中国近代思想表现出“剧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看来,中国近代思想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而且“确为从前四千余年所未尝梦见”。梁启超同时认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还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其表现是:第一期,如郭嵩焘、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到第二期时,张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为、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一趟一趟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摘编自吴汉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同年8月7日,鲁迅完成图案设计工作。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据肖伊绯《大学校徽百年史话》等 |
结合时代背景,对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进行阐释。
材料一 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生平简介如下:
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
1894年参加恩科殿试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895年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集团。
190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
1902年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1903年筹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渔业公司。
1905年担任江苏教育会会长。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1906年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政治性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第一所本科制民办女子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2年创建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
1913年营筑中国第一所气象台——军山气象台。
1919年建更俗剧场。创建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伶工学社。
——摘编自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材料二 胡适是这样评价张謇的:“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摘编自蔡小柳、钟小梅《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与荣德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胡适的观点。
材料 立异抑或求同
“学灯”栏目的前身是《时事新报》的“教育界”,以新闻为主。1918年初,报社登出了“学灯栏”的预告,变相恢复了被取缔的“教育界”。“学灯栏”早期定位不明晰,一面延续“教育界”的功能,一面开始关注文化动向,并提供议论商榷的空间,“为社会学子之立说之地”。
1918年底,《时事新报》创设星期增刊“泼克”,作为“学灯”栏的调剂,特辟“敢问录”栏,用于挑剔《新青年》同人论说中的逻辑漏洞及修辞不当。配合“学灯”栏批驳钱玄同废弃汉文的主张,“泼克”主笔沈伯尘推出一组讽刺画。画中西装革履的新学家,脚踩线装书,改习罗马文字,不得其门而入,于是向外国医士求助。医士称其“脏腑不脱华气,对于西方文字未免生种种阻碍”,唯一的良方就是换罗马狗心。手术后新学家试读罗马文字,闻之竟为犬吠。
1919年2月,《时事新报》“学灯”栏扩充版面后,明确了自己的文化立场:“对于原有文化,主张以科学解剖之,不以谩骂为了卸能事”;“对于西方文化,主张以科学与哲学调和而一并输入之,排斥现在之皮相论。”——据袁一丹《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反映的文化现象,以“立异抑或求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观点正确,逻辑清晰。)
材料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有多方面的创新、尝试和教训,为时不长,但特点明显,政治上是乱世,但思想文化方面较之专制腐朽的清王朝,却是开放、包容与发展,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也比之前有了快速的发展,以至于发展到所谓“黄金时代”,“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烟草大王”“造船大王”乃至“钢铁大王”都出现于这一时期,凡此种种,更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
——摘编自张华腾《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特点及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北洋政府时期的危局与变革”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材料 国内史学界把从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这期间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直以来,史学界对这个政府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认为北洋政府本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傀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在其 2014年出版的《重巡近代中国》 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结合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评析材料中马勇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不同的学者各有其看法。有学者提出,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潮演进的主流;有学者把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比作一幅思潮蜂起、波澜壮阅的历史图卷;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贯到底的系人心弦的巨大思潮,是近代中国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原动力。
——据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
围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选择材料中某一看法或者自行提出一个看法,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目录(部分)
第一章 公元纪年的传入与纪年之争…… 第二章 政治与时间:近代历法改革的历史考察 科学和实用:晚清知识分子的改历观 政府主导下的改历:政治与民俗的对抗 《中年民国生活历》对官方节庆体系的调适 民国时期的历法科普与改历思潮 第三章 近代计时器的更新与时间计量的变化 …… 钟点时间社会化 感觉与象征一民国文学作品中的时钟与时间 第四章 新式交通与时间 地球观念的更新与时差概念的传入 标准时制的实施…… 新式交通与生活中的时间 |
第五章 时间管理方式的近代革…… 时间、工业纪律与近代工人 近代学校兴起与时间管理的科学化趋势 星期制:工作与休闲 第六章 都市时间: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 …… 第七章 守时与惜时:“时间价值”的新诠释 延年会及其“时间”关切 守时:一场国家运动 民国“时间经济”话语解析…… 第八章 时间观念的近代嬗变…… |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 刘和珍与“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师学生自治会主席,深受李大钊、鲁迅等人的熏陶,1925年成功发动“驱먹运动”。1926年2月,英国宣称要进攻中国;3月12日,日舰炮攻大活口,并州集《辛丑条约》当事各国公使向中国抗议通牒;3月17日,各国军舰二十余艘云集大活口当日下午,北京各爱国团体与各学校学生去国务院请愿时多人受伤,18日上午,北京各爱国团体与各学校学生数千人集会于天安门,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刘和珍积极参与上述所有学生活动。同年了月18日中午1时许,请愿学生进入国务院,守卫开枪射击学生,刘和珍等47人牺牲。随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召开驱段、反段大会,鲁迅、朱自清、闻一多、梁启超等撰文谴责段。同年4月9日,段祺瑞下台;7月,北伐战争兴起。
“段祺瑞早已不是中国人民的执政者,现在又变成彰明较著的卖国凶犯。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敬告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打倒惨杀爱国同胞的段祺瑞!肃清一切国军阀!取消《辛丑条约》,以雪最后通牒之耻!建立人民政府,谋全国真正和平!”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
1926年3月20日
“本政府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职志,誓当领导民众,以为国民除此残贼,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尤望全国人民及与人民合作之军队,主张正谊,一致奋起,以驱逐段祺瑞及一切卖国军阀,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是。”
——广州国民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对时局的宣言民国日报》1926年3月29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的鲜血。……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1926年4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三一八惨案”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刘和珍的牺牲有何价值。
邓春兰与大学“开女禁”
1914年后,甘肃女子师范毕业生邓春兰在父亲支持下,冲破社会阻力创办女子小学。
1919年春,邓春兰读到蔡元培的演讲稿后,有了继续深造求学的愿望。
5月19日,多次和在京读书的丈夫、兄弟商议后,她致信蔡元培请求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当时正值蔡元培抗议军阀政府镇压学生愤然离职,故无结果。
6月,邓春兰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录取。
7月,赴京求学起程之初,邓春兰再次呼吁女同胞为解除大学女禁奋起抗争,诸多报纸杂志纷纷响应,围绕大学是否“开女禁”问题展开激烈论争,李大钊、胡适等人积极参与。
9月,蔡元培重回北大,明确表示:“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合之女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
1920年2—3月份,北京大学第一次陆续招收了邓春兰、王兰等9名女生入学旁听。至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女禁被打破,国立高等教育被男子独霸的局面终于不复存在。
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我们女界今天要想替我们中国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先要替我们中国人里边的女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妇女解放的顺序是,先解放学校,再解放职业,再解放政权……
——邓春兰《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及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
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
——李大钊《战后妇女问题》(1919年8月)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邓春兰能够推动大学“开女禁”成功的因素,并谈谈“开女禁与妇女解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