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 洋军阀统治...

更新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同时他们褒扬墨学,挖掘了墨学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使命。这一做法(   )
    A . 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B . 导致近代中国文化复古主义成为主流 C . 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D . 意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
  • 2. 甲午战后,严复将“尚力”放置在与天争胜的高度,“力”成为“天演”孕化万物的起因。1915年,陈独秀认为“抵抗力”是“尚力”的表现形式;“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上述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 . 寻求启蒙途径 B . 宣传进化理论 C . 批判传统文化 D . 营造维新氛围
  • 3. (2024高三下·黄石模拟) 中国政府以《大总统布告》名义宣布:“爰自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议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间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这表明(   )
    A . 中国加入了协约国方面 B . 袁世凯加快了称帝步伐 C . 孙中山修改了外交政策 D . 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 4.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19世纪中期,清政府编纂的中外交涉档案中多采用“夷务”一词;20世纪初,档案中改用“洋务”一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交涉中多出现“外交”词汇。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 .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觉醒 C . 近代外交体系形成 D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5. 191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各省光复,服制自应议改,惟绸货滞销,工商交困,军衣已颁呢制,其礼服礼冠请定国货,便帽常服听民自由,以准商业而堵漏厄。”这体现出中华国货维持会(   )
    A . 利用服饰改革谋取利益最大化 B . 主张服饰变革要兼顾民族产业 C . 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反对易服 D . 认为服饰改革会造成国货凋敝
  • 6. (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 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
    A . 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 . 增强民族凝聚力 C .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厉行文化专制
  • 7. 1912—1916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关于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达到86项,内含简化企业注册手续、奖励工商业发展、提供资金信贷、减免捐税、推广引导等大量内容。这些法规或政策(   )
    A . 彻底清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B . 扭转了民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C . 使民国经济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 D .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8. 民国初年,国务总理赵秉钧跨8个党,他说:“我不晓得什么叫党的,不过许多人劝我进党,统一党送党证来,共和党也叫人送党证来,同盟会也送得来,我有拆开来看看的,也有搁开不理的,我何晓得什么党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政治转型存在困难 B . 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C . 北洋军阀分崩离析 D . 议会政治不断完善
  • 9. 下表所示的是1916—1925年我国面粉进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于(   )                                                                                                                 

    年份

    进口量(单位:千关担)

    出口量(单位:千关担)

    1916—1920年

    339.8

    1750.9

    1921—1925年

    3913.8

    643.4

    A . 国际局势发生变化 B .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 国内农业严重衰退 D .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10. 遛鸟钓鱼等男性专属活动中,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活动场所大多是 学校、公家花园、洋行等公共场所。这反映(   )
    A . 审美观念变化影响绘画技法的创新 B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壮大 C . 艺术与政治相结合迎合了市场需求 D . 社会性质转变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 11.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 . 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 .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 . 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 12. 下图是《新青年》中对“民主”“民治”等民主观念类词汇评价倾向频度数据的统计图(单位:次)。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 . 中共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 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 C . 国人“盲目排外”情绪不断高涨 D . 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 13. 1918年,陈独秀提出社会的文明幸福,并指出幸福是个人促成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被尊重的。这表明陈独秀( )
    A . 思想倾向开始发生转变 B . 批判儒家传统的道德 C . 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 D . 重视保障个人的权益
  • 14. (2023高二下·赤峰期末)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吴虞认为墨子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和卢梭的“民约论”很相似,方授楚则认为墨家有主权在民的思想;吕思勉为认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与近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很相似。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   )
    A . 全盘否定了儒家的全部学说 B . 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C . 发掘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D . 存在较为多元的学术流派
  • 15. 1915年小说《婚姻鉴》中描述:一日,稚平谓其妻曰:“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杨氏然曰:“妖镜摄影,必损我子之目光,余死不愿。”稚平闻言,笑允之曰:“诺。”这反映了( )
    A . 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 . 摄影技术的广泛推广 C .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 社会生活的富足安逸
  • 16. 林毓生教授一曾经分析: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借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与价值支援并辩解反传统运动,但是个人应当作目的,不可当作手段;个人的自主独立源于个人本身价值的体认遭到了曲解。这一分析的主旨是(   )
    A .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传统的运动 B . 个体主义在近代中国影响力有限 C . 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实现个体主义 D . 新文化运动重视个体自由和尊严
  • 17. 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 . 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 . 宪政体制的实践 C .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 . 社会共识的崩解
  • 18. 近代有学者撰文道:“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俄、德等国的劳工社会,不惜在大战的时候,发起了社会革命 ……劳工主义的战胜,也是庶民的 胜利。”该文最有可能发表在(   )
    A . 《时务报》 B . 《国闻报》 C . 《民报》 D . 《新青年》
  • 19. 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后来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这说明( )
    A . 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 B . 思想层面革命运动任重道远 C . 民主与科学的渲染力度有限 D . 文学革命亟需动摇儒学根基
  • 20. 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
    A . 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B . 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 . 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D . 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 21. 1906年,何琪编的《初等女子修身教科书》基本尊奉古代传统道德,把人们熟悉的古代优秀女子故事作为材料;19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女子修身教科书》中,除女子传统美德内容外,又增加爱国、纳税、国家财政、法律、人民之权利与义务、职业、公益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女子修身内容丰富多彩 B . 政府重视女子教育问题 C . 近代女子地位得到提升 D . 近代国民意识渐趋增强
  • 22. 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民族企业信息表。这反映了民族企业(   )

    时期

    代表企业

    企业口号

    企业行为

    19世纪60-90年代

    继昌隆缫丝厂

    还哺祖国

    施米、施药、赠诊、 开办义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南通大生纱厂

    振兴棉业,实业救国

    办学堂、资助革命

    20世纪30年代

    民生事业公司

    宁举丧,不受奠仪

    关闭工厂、捐助抗战

    A . 重视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B . 内外挤压经营困难 C . 关注民生履行社会责任 D . 技术受限轻重失调
  • 23.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他认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无可取”的。据此可知,陈独秀(   )
    A . 学术态度比较偏激 B . 注重捍卫传统文化 C . 辩证看待儒家学说 D . 号召民众追求人权
  • 24. 官利制度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筹集资金所通常采取的一种制度。“官利”又称“官息”“正息”,是近代中国合伙或者股份企业中固定股息的俗称,是一种变了形的股息形式。官利制度(   )
    A . 通常是为保证政府投资收益降低风险使用 B . 是符合国际惯例吸引投资的有效手段 C . 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D . 一定程度缓解了民族工业资金的不足
  • 25.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 反映出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缺位 B . 导致了全盘西化理论的盛行 C . 造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分裂 D . 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 26.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畅言国人“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1916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展开了激烈论战。他认为,东西方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他们的争论( )
    A . 开启了国民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反思 B .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 . 利于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加理性方向发展 D . 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差距
  • 27. 1919年,梁启超以北洋政府官方代表身份,在英、法、比、意等国游历一年之久,听到了不少关于欧洲文明破产的说法。回国以后,于1920年3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长文《欧游心影录》,鼓吹西方物质文明破产,东方文化优越的论调。据此推知,其意在(   )
    A . 为变法图强寻求内在依据 B . 揭示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罪行 C . 宣扬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粹 D . 批判新文化思潮的偏激倾向
  • 28. 文学革命期间,陈独秀曾给胡适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根据材料可以得出(    )
    A . 陈独秀彻底背离了“民主”“科学”精神 B . 反对者信奉封建伦理道德 C . 新文化运动带有激进主义的色彩 D . 西方的新文化适合于现代社会
  • 29. “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这段话旨在说明民国政府(   )
    A . 注重完善各种法规条例 B . 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C . 致力于破除陈规陋习 D . 抵御外来经济侵略
二、非选择题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直以来,史学界对北洋致府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认为其本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傀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提出:“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根据以上材料及图片提取有关信息,结合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31. 鲁迅的作品“一切都无法片刻离开中国革命、中国变革这一课题,中国革命问题始终存在于鲁迅的根底里”。1921年小说《阿Q正传》发表于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Q正传》中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

    革命之前

    (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革命期间

    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自由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阿Q找假洋鬼子投革命党却被赶出去后)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

    他(阿Q)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把总)。他(阿Q)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

    革命之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学者指出,“鲁迅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民族的面孔”,“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从以上角度,说明《阿Q正传》的时代价值。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材料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 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 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据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中一个单元,自拟合适的学习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材料:梁启超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时间是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表现是自强运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时间是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到民国六、七年止。这一时期思想的变动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引起的刺激,而有戊戌变法等寻求制度的变革……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这一时期是在第二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对第二期“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的推进。

    梁启超认为中国近代思想表现出“剧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看来,中国近代思想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而且“确为从前四千余年所未尝梦见”。梁启超同时认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还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其表现是:第一期,如郭嵩焘、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到第二期时,张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为、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一趟一趟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摘编自吴汉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 34. 校徽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校徽:标识与理念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同年8月7日,鲁迅完成图案设计工作。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据肖伊绯《大学校徽百年史话》等

    结合时代背景,对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进行阐释。

  •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生平简介如下:

    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

    1894年参加恩科殿试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895年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集团。

    190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

    1902年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1903年筹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渔业公司。

    1905年担任江苏教育会会长。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1906年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政治性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第一所本科制民办女子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2年创建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

    1913年营筑中国第一所气象台——军山气象台。

    1919年建更俗剧场。创建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伶工学社。

    ——摘编自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材料二  胡适是这样评价张謇的:“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摘编自蔡小柳、钟小梅《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与荣德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胡适的观点。

  •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一个沉沦的中国/一个新生的中国”

    根据材料,结合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37. 1907年12月,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上海创办《时事报》。1911年5月,《时事报》改名为《时事新报》,它是20世纪初中国较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立异抑或求同

    “学灯”栏目的前身是《时事新报》的“教育界”,以新闻为主。1918年初,报社登出了“学灯栏”的预告,变相恢复了被取缔的“教育界”。“学灯栏”早期定位不明晰,一面延续“教育界”的功能,一面开始关注文化动向,并提供议论商榷的空间,“为社会学子之立说之地”。

    1918年底,《时事新报》创设星期增刊“泼克”,作为“学灯”栏的调剂,特辟“敢问录”栏,用于挑剔《新青年》同人论说中的逻辑漏洞及修辞不当。配合“学灯”栏批驳钱玄同废弃汉文的主张,“泼克”主笔沈伯尘推出一组讽刺画。画中西装革履的新学家,脚踩线装书,改习罗马文字,不得其门而入,于是向外国医士求助。医士称其“脏腑不脱华气,对于西方文字未免生种种阻碍”,唯一的良方就是换罗马狗心。手术后新学家试读罗马文字,闻之竟为犬吠。

    1919年2月,《时事新报》“学灯”栏扩充版面后,明确了自己的文化立场:“对于原有文化,主张以科学解剖之,不以谩骂为了卸能事”;“对于西方文化,主张以科学与哲学调和而一并输入之,排斥现在之皮相论。”——据袁一丹《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反映的文化现象,以“立异抑或求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观点正确,逻辑清晰。)

  •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有多方面的创新、尝试和教训,为时不长,但特点明显,政治上是乱世,但思想文化方面较之专制腐朽的清王朝,却是开放、包容与发展,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也比之前有了快速的发展,以至于发展到所谓“黄金时代”,“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烟草大王”“造船大王”乃至“钢铁大王”都出现于这一时期,凡此种种,更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

    ——摘编自张华腾《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特点及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北洋政府时期的危局与变革”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 39.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结合所学知识,对“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作出解释。

  •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史学界把从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这期间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直以来,史学界对这个政府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认为北洋政府本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傀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在其 2014年出版的《重巡近代中国》 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结合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评析材料中马勇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不同的学者各有其看法。有学者提出,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潮演进的主流;有学者把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比作一幅思潮蜂起、波澜壮阅的历史图卷;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贯到底的系人心弦的巨大思潮,是近代中国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原动力。

    ——据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

    围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选择材料中某一看法或者自行提出一个看法,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42. 目录阅读法是我们建立对整本书结构化认知的有效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录(部分)

     第一章 公元纪年的传入与纪年之争……

    第二章 政治与时间:近代历法改革的历史考察

    科学和实用:晚清知识分子的改历观

    政府主导下的改历:政治与民俗的对抗

    《中年民国生活历》对官方节庆体系的调适

    民国时期的历法科普与改历思潮

    第三章 近代计时器的更新与时间计量的变化

    ……

     钟点时间社会化

     感觉与象征一民国文学作品中的时钟与时间

    第四章 新式交通与时间

     地球观念的更新与时差概念的传入

     标准时制的实施……

     新式交通与生活中的时间

    第五章 时间管理方式的近代革……      

    时间、工业纪律与近代工人

     近代学校兴起与时间管理的科学化趋势

     星期制:工作与休闲

    第六章 都市时间: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

    ……

    第七章 守时与惜时:“时间价值”的新诠释

     延年会及其“时间”关切

     守时:一场国家运动

     民国“时间经济”话语解析……

    第八章 时间观念的近代嬗变……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1. (1) 根据目录,指出影响中国近代“时间制度和观念”变迁的要素,并任选其一加以分析说明。
    2. (2) 基于历史阅读的一般程序,请描述你对本目录的结构化认知。
  • 4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和珍与“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师学生自治会主席,深受李大钊、鲁迅等人的熏陶,1925年成功发动“驱먹运动”。1926年2月,英国宣称要进攻中国;3月12日,日舰炮攻大活口,并州集《辛丑条约》当事各国公使向中国抗议通牒;3月17日,各国军舰二十余艘云集大活口当日下午,北京各爱国团体与各学校学生去国务院请愿时多人受伤,18日上午,北京各爱国团体与各学校学生数千人集会于天安门,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刘和珍积极参与上述所有学生活动。同年了月18日中午1时许,请愿学生进入国务院,守卫开枪射击学生,刘和珍等47人牺牲。随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召开驱段、反段大会,鲁迅、朱自清、闻一多、梁启超等撰文谴责段。同年4月9日,段祺瑞下台;7月,北伐战争兴起。

    “段祺瑞早已不是中国人民的执政者,现在又变成彰明较著的卖国凶犯。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敬告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打倒惨杀爱国同胞的段祺瑞!肃清一切国军阀!取消《辛丑条约》,以雪最后通牒之耻!建立人民政府,谋全国真正和平!”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

    1926年3月20日

    “本政府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职志,誓当领导民众,以为国民除此残贼,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尤望全国人民及与人民合作之军队,主张正谊,一致奋起,以驱逐段祺瑞及一切卖国军阀,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是。”

    ——广州国民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对时局的宣言民国日报》1926年3月29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的鲜血。……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1926年4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三一八惨案”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刘和珍的牺牲有何价值。

  • 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春兰与大学“开女禁”

    1914年后,甘肃女子师范毕业生邓春兰在父亲支持下,冲破社会阻力创办女子小学。

    1919年春,邓春兰读到蔡元培的演讲稿后,有了继续深造求学的愿望。

    5月19日,多次和在京读书的丈夫、兄弟商议后,她致信蔡元培请求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当时正值蔡元培抗议军阀政府镇压学生愤然离职,故无结果。

    6月,邓春兰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录取。

    7月,赴京求学起程之初,邓春兰再次呼吁女同胞为解除大学女禁奋起抗争,诸多报纸杂志纷纷响应,围绕大学是否“开女禁”问题展开激烈论争,李大钊、胡适等人积极参与。

    9月,蔡元培重回北大,明确表示:“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合之女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

    1920年2—3月份,北京大学第一次陆续招收了邓春兰、王兰等9名女生入学旁听。至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女禁被打破,国立高等教育被男子独霸的局面终于不复存在。

    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我们女界今天要想替我们中国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先要替我们中国人里边的女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妇女解放的顺序是,先解放学校,再解放职业,再解放政权……

    ——邓春兰《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及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

    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

    ——李大钊《战后妇女问题》(1919年8月)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邓春兰能够推动大学“开女禁”成功的因素,并谈谈“开女禁与妇女解放”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