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 1. (2024高一上·公主岭月考)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们竞相揭起的旗帜,孔子常发“复周”之论;战国时《尚书·大禹谟》托名夏禹“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反映出当时社会( )
    A . 向往政治统一与稳定 B . 处于专制集权萌芽阶段
    C . 宗法分封体制趋于崩溃 D .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 2.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 . 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 . 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 .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 .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 3.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 .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 . 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 . 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D . 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 4.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唐代《杂令》规定可“役身折酬”;宋代则不同,太宗至道二年(996)降诏:“凡贫人负富人息钱无以偿,没入男女为奴婢者,限诏到并令检勘,还其父母,敢隐匿者治罪。”这一变化(  )
    A . 体现了律令的伦理化 B . 推动了社会公平
    C .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 激化了社会矛盾
  • 5.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如图为南宋刘松年创作的《罗汉图》。该图将佛教壁画中守护在菩萨身边的罗汉,变成游山玩水的世俗僧人,其形象已不再具有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旁绘一小僧展衣接受树上猿猴献果。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
    A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艺术风格变化 B . 佛教的传播影响主流思想变动
    C . 绘画技术进步促进宗教艺术发展 D . 儒学世俗化带动社会风气变迁
  • 6.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
    A . 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 . 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 . 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 . 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 7.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  )
    A . 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 B . 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C . 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 D . 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 8. (2024高二下·满城期末)  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 .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赋役制度的改变 D . 地区经济的差异
  • 9.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清朝时期,基层管理从注重管理国家编审册上的人户,变为注重管理乡村中实际居住的人户。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赋税制度的演变 B . 治理理念的革新 C . 西学东渐的影响 D . 国家疆域的拓展
  • 10.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19世纪中期,清政府编纂的中外交涉档案中多采用“夷务”一词;20世纪初,档案中改用“洋务”一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交涉中多出现“外交”词汇。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 .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觉醒 C . 近代外交体系形成 D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11.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一思想( )
    A . 表达了继承儒家理想的志向 B . 奠定了大同世界的思想基础 C . 利用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D . 放弃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12.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北洋政府时期,各地军阀掠夺霸占大量土地。奉系军阀10个头目共拥有土地400万亩,仅张作霖拥有的土地就达150余万亩;广西军阀陆荣廷、谭浩明的土地合计占全省的。同时,曾任北洋政府总统的黎元洪、曹锟等人均直接投资不少近代企业,天津工业资本总额的48.7%为军阀官僚投资。这一现象(  )
    A .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 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
    C . 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 . 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 13.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1919年,24岁的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阅《新青年》,甚长益心智。我很喜欢看《新青年》和《新潮》,因为他们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认为:“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计的。”这说明《新青年》( )
    A . 体现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B . 源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 . 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领导力量 D . 最早在中国传播民主科学
  • 14.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据图可推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  )
    A . 受俄国革命模式直接影响 B . 集中在长江沿岸交通要道
    C . 与国民革命运动密切相关 D . 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趋势
  • 15.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表为1933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表。据此可知,苏区关税征收在当时(    )

    出口货物

    进口货物

    货物

    税率

    货物

    税率

    3%

    西药

    3%

    3%

    50%

    家禽

    5%

    洋参

    100%

    30%

    免税

    米谷

    50%

    免税

    注:此处关税指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中需向苏区缴纳的税种。

    A .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 . 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
    C . 保障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D . 旨在增加苏区财政收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1.0分)
  • 16.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 17.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材料二 
     
    材料三 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三、礼俗相交:礼俗之交,……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借。 

    ——摘自《吕氏乡约》

    材料四 宋代社会、宋代文化的特点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世俗化,主要是指关注俗世生活的取向。人文化,则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 1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9世纪50年代,上海出现了最早的照相馆。从7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华人照相师在上海新设照相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捕风捉影”
    之一    苏三兴的广告
    三兴(苏三兴)照相馆1860年前后设立于香港,十年后迁至上海。
    1872年5月2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申报》刊有它的广告
    照相启者。本号照相,比众不同。格外清丽。倘贵客光顾者,请至三马路口,认明本招牌,庶不有误。其价格格外公道,特此布告。三兴主人启。三月二十五日。
    这是《申报》的首则照相馆广告,连续刊登九天。凭借精湛的摄影技术,三兴照相馆很快便成为上海第一流的照相馆,出现了顾客盈门的盛况。
    之二    小说《婚姻鉴》
    1915年8月,《礼拜六》杂志第六十三期刊登了“小草”的小说《婚姻鉴》,内容描述了两对上海年轻人婚后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之一徐稚平的妻子杨氏,为人正统、老派,平素对子女呵护有加。某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日,稚平谓其妻曰:“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杨氏怫然曰:“妖镜摄影,必损我子之目光,余誓死不愿。”稚平闻言,笑允之曰:“诺。”

    ——以上材料均据葛涛石冬旭《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明初上海社会生活》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信息提取恰当: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 19. (2022高三上·青岛期末)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如果再要评选‘20世纪感动中国的十位人物’,我将毫不犹豫地提名张謇为候选人物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謇之精神 
    自1868年15岁至1894年41岁,共25年,长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达20多次,最终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二月,中状元。 
    1896年至1899年46岁,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大生纱厂。 
    1902年49岁,五月,筹建通州师范学校。 
    1906年53岁,十一月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9年56岁,八月,江苏咨议局开会,当选为议长。发起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58岁,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十一月,参加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以大生纱厂资产为担保,先后为新生的民主共和国借贷80多万元。 
    1913年60岁,九月,入京,任农商部总长。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1915年62岁,二月,辞农商总长。十一月,辞水利局总裁。 
    1918年65岁,十月,电陆征祥嘱于巴黎和会提出修改税法及撤消领事裁判权。十一月,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在沪成立,被推为会长。 
    1924年71岁,四月,大生纱厂开董事会,应付危机。 
    1926年73岁,三月,参加女子师范学校二十周年纪念会,发表演说。五月,视察南通保坍工程。七月十七日,病逝。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结合张謇的经历,谈谈你对“张謇之精神”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