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强调“夷夏之辨”。1849年,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介绍西方国家时已不用“夷”称。1861年,冯桂芬在刊刻《校邠庐抗议》时,将书中的“夷”字全部删除,认为今日洋人与昔日夷人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    )
    A . 外交理念逐渐向近代转型 B . 传统价值观念丧失 C . 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 抵御侵略意识消退
  • 2. 鸦片战争爆发原因,费正清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造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材料观点(    )
    A .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 肯定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 . 未揭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 D .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 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A . 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 . 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 . 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 . 对洋务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 4.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首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不得提书夷字”。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一词逐渐成为清政府朝野公私文牍的通用语,含义也更广泛。这一过程反映出清政府(   )
    A . 对本国和外国实况的认知趋同 B . 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 . 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动摇 D . 清政府主动融入世界潮流
  • 5. 当《南京条约》签订时,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
    A .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 维护自然经济状况 C .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D . 学习西方技术
  • 6.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 .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B . 巩固了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 C . 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著作 D .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7. 19世纪40年代,时人记载:“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蓗……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 自然经济开始缓慢瓦解 B . 传统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C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 近代民族工业遭遇困境
  • 8.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内容应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9. 《海国图志》在刊行六十卷之后,魏源将其增补到百卷,增补情况如下表所示                                                                                                                                                                                                                                               

    内容

    筹海篇

    地图

    各国地志

    夷情备采

    西洋器械

    地球天文

    国地总论

    筹海总论

    增补卷数

    1

    1

    25

    1

    4

    5

    1

    1

    总卷数

    2

    2

    66

    3

    12

    5

    3

    4

    据此可知,魏源 (    )

    A . 主要精通世界地理知识 B . 不断为维新变法呼吁呐喊 C . 希望国人深入了解西方 D . 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精神
  • 10. 鸦片战争后,当时中国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逆船恃其做火,止利于水,不利于陆”,“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长”,如此“专守内河,守近岸,使夷船夷炮失其所长,已可收安南创敌之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    )
    A . 战争未能引起国人警醒 B . 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 C . 中英两国军力各有优劣 D . 清政府认真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 11. 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
    A . 棉花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B . 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C . 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 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
  • 12. 有学者指出,这场战争尽管打开的仅仅只是一些窗口,但是它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中国的瓦解,对于推进世界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对这一战争解读正确的是 (    )
    A . 战争根源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B . 带来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 C . 清廷“天朝上国”心态土崩瓦解 D .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13. 法国海军上尉帕吕在回忆录《远征中国纪行》(成书于1863年)中写道:“八里桥(东距北京通州八里)一役,联军弹药耗尽急需补给,可就在此时,清军首领僧格林沁撤退了,沿着石板路逃回了北京圆明园。”八里桥战役发生在 (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 .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 14. 在《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的签约过程中,清朝方面无一例外放弃使用本国译者的权利,完全听任外国译员占据谈判桌,包揽翻译工作。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
    A . 确保了谈判的顺利进行 B . 维护了天朝上国尊严 C . 中方只能接受英方译本 D . 清政府建立近代学堂
  • 15. 下表为晚清介绍世界地理科学知识及各国历史的著作,该表可以说明,这时期 (    )                                                   

    年代

    1840

    1842

    1847

    1848

    1855

    编撰者

    林则徐

    魏源

    姚莹

    徐继畲

    陈逄衡

    著作

    《四洲志》

    《海国图志》

    《康蝤纪行》

    《赢环志略》

    《英吉利纪略》

    A . 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天朝上国观念 B . 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传统的王朝意识 C . 官绅士人以传播世界地理知识为己任 D . 朝廷迫切需要了解夷情以应对变局
  • 16. 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方代表提出增加补充条款。在随后签订的补充条约中,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了下来,实际税率在5%左右,为当时世界最低。由此可推知 (    )
    A . 中国争取到了关税平等互惠权力 B . 中国积极主动了解国际关系准则 C .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闭关锁国政策开始走向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在朝廷的支持下,直隶总督李鸿章在1877年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还开设了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也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的第四条干线和保定经太原、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五大通信干线。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大部分省和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临西湖冲击,中国向何处去?很多读书人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

    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举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事实上,即便是到了民国年间,乡民不知电报为何物者仍是常事。这一切提示出,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必将是一渐进的、缓慢的乃至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摘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我国电讯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以下一个问题作答:①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近代中国人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的。②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说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是渐进的过程。
  • 18.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历代的茶叶贸易可以折射出中国商业政策的发展概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叶征收税赋和实行专卖政策从唐朝开始,茶税起初只就产地及通过商人征收,其后到文宗(公元826—840年)时,根据盐铁使王涯的建议,实行专卖,其办法是“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即实行“官种、官制、官销”制度。唐代对于茶的走私,打击十分严厉,不仅组织了缉私队伍,而且规定如贩茶叶3次,总数累计超过300斤者即处死刑。

    ——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在贸易与流通领域,宋代的茶叶流通专业化市场大量形成,并在行业规范建设方面日趋完善,专门从事茶叶收购和精加工及转卖流通的茶行商号、专业化手工作坊、茶厂、贸易市场等遍布各大中城市,茶楼、茶肆等休闲消费的经营场所大量出现,成为一个城镇、地区繁华与否及开放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

    ——周晓景、黄为《中华茶事:茶与社会民生》

    材料三  在中国近代史上,茶叶贸易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如清同治六年(1867)福州口岸出口额为20759941元,其中茶叶出口额总计19080665元,包括红茶18974667元,绿茶105998元,占出口总额的91.9%。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鸦片与茶叶的战争,中国近代茶业的兴衰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周晓景、黄为《中华茶事:茶与社会民生》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政府的茶叶贸易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宋代茶叶贸易较之唐朝的发展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鸦片与茶叶的战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