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举子批评当时的不良社会风时说:“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于者之不孝也,此又大卜之大害也。韩非子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大,一者顺则天下治,二者逆则天下乱。”可见,两人都( )
    A . 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B . 吸收儒学一纳五常地论 C . 强调社会伦理秩序 D . 主张重建西周礼乐秋序
  • 2.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汉初、不仅仅禁止乃匹从关中流入诸侯因地区,其他一些電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如黄金、祭奠黄金器、铜以及弩、牛也在关禁之列。汉景帝时期开始逐渐放松对这些物资流通的限制。这一变化反映出汉景帝时期( )
    A . 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B . 中央集权呈削弱趋势 C . 抑商政策进一步放松 D . 地方割据问题已解决
  • 3.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东汉木年.十人们对看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君主之“明” 才是君臣关系得以维系的“义”,而基于对这种“义”的共同认识,才有了臣“忠”的可能与依据。这反映出东汉末年( )
    A . 儒学埋论体系不断完善 B . 上人积极反抗中央统治 C . 君臣关系发牛急剧改变 D . 社会出现了离心的趋向
  • 4.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下表所示为初唐到中唐安西四镇(龟兹、丁阆疏恸碎叶)的归属情况......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时间 安西四镇的归属 控制时长
    649年 唐朝 1年
    650-657年 吐蕃 7年
    657-670年 唐朝 13年
    670-674年 吐蕃 4年
    674-678年 唐朝 4年
    678-692年 吐蕃 14年
    692-790年 唐朝 98年
    A . 吐蕃人侵导致唐朝由盛转哀 B . 中原文化在西域各地广泛传播 C . 西域民族交融存在多种形式 D . 唐朗收变了对吐蕃的和亲收策
  • 5.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唐代中后期,皇帝在对藩镇长官所进表疏予以批答的同时,还就其中涉及当时政务的内容颁:发救书出现了敕书与批答并彳了的情况:批答由翰林学士草撰,不用中书、门下两省印,也不加盖翰林院书诏印、具有皇帝白行发出的性质。这现象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
    A . 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B . 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C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 . 苹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
  • 6.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北朝时期,佛教僧人开始把现世君主比作“当今如米”,如北魏沙门法果就公开声称:“太祖叨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致常拜。”其后.北周名僧道安、卫元嵩等人,亦公开宣称“君为教主”“周主是如来”。这表明北朝时期( )
    A . 三教合一政策颇见成效 B . 专制权力决定了佛教发展 C . 佛学理论迎合统治需要 D . 佛教理论受到统治者尊崇
  • 7.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南宋禁止官员与富民往来。绍熙年间(1190一1194 年),明州(今浙江宁波)富民厉雄欺凌乡民被查。主管明州地区的官员史弥正为其求情于守臣高夔,被高夔弹劾于朝,光宗下诏罢免史弥正的职务。这一现象反映出南宋( )
    A . 地方势力尼掉不大 B . 朝廷极力维护地方稳定 C . 官僚阶层腐败横行 D . 豪强地主威胁中央统治
  • 8.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下表所示为部分文献所记载的宋代农民生产状况,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河北遂州 家数口,垦耕力作,常于乡里佣,力织草履自给
    徐州铜山 诸村林匠户多以耕种为业,间遇农隙一二十户相纠入窟......其间大半往别路州军铜航盛处趁作工役......
    A . 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 . 商品经济冲击农业发展 C . 农民兼业现象比较普遍 D .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更新
  • 9. (2024·巴南模拟) 在北宋程颢和程顾看来,文字书籍不能真正体现圣贤之意,读书要防止以文害意,因此,超越文字之外,体贴圣贤人义的白得之学才是根本,记诵博识是“坑物丧志”。据此可知,二程致力于(    )
    A . 构建儒家的义理体系 B . 反对研究儒学绎典 C . 糅合心学的理论观点 D . 改良科举考试内容
  • 10.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1431年,满刺加派遣使臣向明延哭诉了遇岁侵扰之事,明廷即派郑和出使两四。郑和在远航中,数次往返两国之间,积极调和两国的矛盾,自辞恳切,委婉感人,最终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 .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 . 维护了朝贡秩序的稳定 D .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 11.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下表为部分时段清代土地与人口、米价增长变化表。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清代土地与人口比例变化
    年份 土地面积(顷) 人口(人) 每人实得土地(亩/人)
    1753 7 801 142 183 678 258 4.25
    1766 7 807 156 208 095 796 3.75
    1812 7 913 939 261 600 000 2.19
    清代米价增长的百分率
    时间 每公石制钱数 百分率(%)
    18世纪前半期 816 132.90
    18世纪后半期 1 626 264.82
    19世纪前半期 3 267 532.08
    A . 农业王地利用率在不断提高 B . 高广农作物引进缓解了社会矛店 C . 政府基荒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D . 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粮食供应不足
  • 12.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明清时期对丁庶民的饮宴有严格的规定,但江浙带的民众对宴 饮的要求越米越高。他们刻意求精,互相攀比,赛食品之十盛,比器皿之精美,于山珍海味之中义极为讲究烹调之法。这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 .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 . 民众生活比较富裕 C . 封建等级秋序崩溃 D . 民众贫高差距缩小
  • 13.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中世纪教会学者马西利乌斯认为法律应从公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因为由人民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来源于人民的思想和意愿,自然不会违背他们的自身利益,所以这样的法律也可称为更高效的法律,人民能很好地遵守。这一主张( )
    A . 冲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B .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 . 继承了古罗马法律精神 D . 蕴含着人民主权思想
  • 14.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19世纪末,非洲殖民统治秩序确立以后,整个非洲大陆的殖民政府纷纷对城镇空间进行隔离。1911年,英国殖民部医疗顾问委员会称“欧洲人与土著的隔离,是保护欧洲人免受土著种族流行疾病侵扰的最有效手段"。这一举措旨在( )
    A . 改变非洲地区的族群结构 B . 维护对非洲的殖民统治 C . 控制流行疾病的快速传播 D . 缓和殖民地的种族矛盾
  • 15.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下表所示为公元前2世纪前中外文献对于丝绸之路的相关记载。这可用于说明(    )
    先秦时期中国的《穆天子传》 周穆王在极西之地会见西王母,周穆王向西王母赠送了珍责的玉壁和鲜艳的丝织品
    古希腊的《阿里马斯比亚》 古希腊商人亚里斯特亚士曾随西徐亚人(斯基泰人)到达天山山脉
    希罗多德《历史》 古希腊知道东方有一个生产丝的国家,以“赛里斯”称呼它
    A .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历史悠久 B . 商品交换是联结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C . 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联系 D . 早期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 16.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1918年,日本众议院通过法案,建议“予以留日之中国学生以便利;在中国内地设立日本人经营之高等学校;在中国内地普及日本语”。据此可知,这一法案旨在( )
    A . 缓和中日民族矛盾 B . 传播资本主义文明 C . 对华进行文化侵略 D . 扶持中国高等教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初)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

    ——摘编自[元]脱脱《宋史》

    材料二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政治体制的调整,可分为环节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两大类。新的事务需要调整原有机构的职权范围或设立新的机构。这种调整职权范围不是每一一个时期都能做到的,它受到政治体制机制的制约,有的体制是比较封闭的、僵死的,少有弹性。每一个部门的职能都是范围固定的,职能有限,超出其职责范围的事情就无权过问,也无法应付。环节性的调整最终会导致结构性的调整。就体制而言,这些调整都赋予这些体制下各个机构更大的弹性。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北宋中枢决策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并评价北宋初年中枢体制的改革。

  • 18.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前期,阿拉伯啼国建立后,设立驿站、疏浚河道、修筑桥梁.维修大道以及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保障,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大道与境外商道相连,构成了帝国进行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商道网络。从7世纪起,水稻、高梁、棉花等大批农作物新品种相继被引入帝国,纺织、制革和金属加工成为最主要的城市手工业部门,其中纺织业是帝国最发达的手工业。阿拉伯帝国还控制了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的西段,这条商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开辟出许多通向印度、里海、黑海地区的商道。在帝国最强盛时期的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唐帝国连成一片,东西方的国际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摘编自戴小江《阿拉伯啼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唐代后期,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遍布西北地区,当时稀缺的香料、珠宝和药材等均是通过西北丝路进入各大城市的,西北地区的丝路贸易异常繁荣。唐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贸易活动的开展,减少货币兑换阻力,将白银以商品的形式加入折价交易中,西北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因丝路贸易的繁荣而增加了白银收入,白银在西北丝路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唐政府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很多交通驿站,将该地区的各个城市联系起来,形成了诸多贸易交易点,为西域商人提供了优厚的贸易条件和保障。唐朝还利用强大的国力与西城诸国签订有关贸易往来的契约文书,制定商品交换准则。

    ——摘编自吴丽敏《唐代丝绸之路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政府为保障西北丝路贸易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对西北贸易的影响。
  • 19.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与西亚两河(流域)都以中原为发展核心。由此开展形成这两个地区的自足。而且逐步吸纳边陲的族群,实现了在疆域及人口两方面都继长增高的局面。这些都是两个地区出现大型图家过程的相似之处。但是,两个地区发展模式的根本差异,则在两河由地缘性的城邦共同体为凝聚的单元,两河城邦的出现颇基于经济的需求,组合为经由贸易获得资源及经由分配而共享资源的共同体,于是城邦始终有其独立自主的特性,不易融入更大的政治体制中,大型国家还必须依靠武力及中央权力维系国家的凝聚。西周的亲缘族群则经由婚姻与宗法,组织为不断扩张的网络,于是参加两周体制内的同姓与异姓族群遂易于交融凝聚。在信仰方面,两河地区各城邦的守护神不易摆脱个别族群的认同,因而不易演化为包含性强大的普世理念。西周则因为天命与天下的观念都超越任何单一族群的认同,可以发展为无所不容的普世秩序。但是,两河的古代文化因其经济共同体的背景,承认个人的财产观念及人际权利义务的约定关系,于是有了成文法典的出现:西周则以“礼”代表预设的人际伦理,以礼仪规范行为。

    ——摘编自许倬云《观世变:论中国文化的特质》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西周文明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文明的历史影响。
  • 20.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意识形态是具有互补结构的一个完备体系。前期是道家作补结构,后期作补结构的则是佛教禅宗和道教。这种互补结构的存在,造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特有的保守性;儒学靠补结构来维护自己的稳定性,补结构吸收反刍外来文化喂养儒学,

    ——摘编自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一一论中国社会超稳定 结构》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信息,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闸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