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

更新时间:2023-08-25 浏览次数:5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有学者指出,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据此可知,理学(    )
    A . 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 B . 强调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 C . 注重新社会秩序的构建 D . 致力于推动思想文化融合
  • 2. 李鸿藻,直隶高阳人。光绪二年(注:1876年)时崇厚与俄擅定伊犁约,鸿藻坚持不可,争於廷。卒治崇厚罪,议改约。及法越启衅,言路愈奋发,劾罢枢臣。鸿藻性至孝,为学守程朱,务实践,持躬俭约,谥号“文正”,材料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 . 崇尚天人合一 B . 追求家国情怀 C . 强调自强不息 D . 主张和而不同
  • 3. (2023高二下·郑州期末) 后人传周文王的美德,除膺受天命外,还指采取的一系列惠保小民、勤政节俭、恭祭先祖的政策与措施,最终使得“小邦周”战胜“大邦殷”,而后“修建明德,以藩屏周”,“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这反映出(       )
    A . 文王推翻商朝依靠民众支持 B . 仁政思想影响国家制度建构 C .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初步显现 D . 中华文化彰显以人为本内涵
  • 4. 1712年英国诗人彼得·莫妥描述了古希腊众神之间的一场关于茶和酒的辩论:“朱庇特说,不要震动,不朽的众神们,听好,茶必定会战胜葡萄酒犹如和平必将战胜战争,不是让葡萄酒激化人类的矛盾,而是共同饮茶,那是众神的甘露。”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茶叶在古典时代的古希腊已广泛传播 B . 茶和葡萄酒是当时神灵饮用的奢侈品 C . 诗文蕴含“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内涵 D . 中国茶取代葡萄酒成为人类普遍饮料
  • 5. (2023高二下·宿迁期末)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
    A . 敬天保民 B . 隆礼重法 C . 无为而治 D . 中庸之道
  • 6.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 . 重视选贤任能 B . 尊重个性自由 C . 强调多元互鉴 D . 注重仁义道德
  • 7. 下表是《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述。这些记述(   )                                                                                            

    《尚书·康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皋陶谟》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尚书·泰誓》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A . 奠定了宗法制度基础 B . 体现了儒家教化理念 C . 凸显了天子权威下降 D . 反映了先秦民本思想
  • 8. 如图为儒学发展示意图,与abcd四处儒学发展状况对应的是(   )

    ①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出现了抨击封建专制的异端思想  
    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

    A . ④①③② B . ④②③① C . ②④③① D . ①②③④
  • 9.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曰:“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上述言论,反映这一思想家(   )
    A . 主张限制君权 B . 倡导以法治国 C . 崇尚民本思想 D . 注重法道交融
  • 10. 元代理学家刘因说:“礼乐射御书数,古之所谓艺也,今人虽致力而亦不能,世变使然耳。今之所谓艺者,随世变而下矣,虽然,不可不察也。诗文字画,今所谓艺,亦当致力,所以华国,所以藻物,所以饰身,无不在也。”这说明其(    )
    A . 突破了传统儒家的文艺观念 B . 推动人本主义思潮成为共识 C . 赋予传统儒学以文化的外衣 D . 旨在批判时人艺术品位沉沦
  • 11. 《曾胡治兵语录》(注:曾国藩、胡林翼),“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 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牵挂),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这反映出作者( )
    A . 格物致知的理学修养 B . 对事物顺其自然的态度 C . 心外无物的哲学思想 D . 坚持灵明是本源的观念
  • 12. (2023高二下·温州期末)  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据此可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价值(  )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并提供借鉴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3. 殷周时期,中国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宇宙间的道理是相通的,宇宙、社会以及人类自身,都服从一种规律,因此人类应该依照这种宇宙、社会、人类的一体同构来理解、分析世界。下列符合这种思想的是(   )
    A .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 . 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C . 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 D .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14. 秦二世继位合法性历来说法不一。司马迁《史记》记载:“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而秦简牍“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箸(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有学者认为秦二世继位是合法的。由此可知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 秦简牍是一手史料,因此其记述更可信 B . 《史记》是正史,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C . 秦朝历史久远,历史的真相无从考证 D . 多种史料综合分析可探究出历史的真相
  • 15. (2024高一上·唐山月考) 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 . 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B . 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 . 档案得到保存和合理利用 D . 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 16. 先秦时期,巫师掌管祭祀礼神事务。此外,《国语》记载巫师观天象“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说文》记载“古者巫彭初作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天文观测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B . 先秦社会宗教信仰的持续松动 C . 关注现世民生的观念由来已久 D . 王权与神权结合强化政治统治
  • 17. 明朝东林党人认为“生民之元恶,而国宪所必诛者,莫大于贪酷”,如果官员品行不端,则会“嗜利如饴,寡廉鲜耻”,以致“贤者无所恃以为善,不肖者有所凭借以无恐”,因此,“科道官须心术纯正,奉公砥节,无踵弊套”。上述思想(   )
    A . 体现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B . 蕴含了“经世致用”的治国理念 C .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D . 给当时国人思想带来巨大震动
  • 18.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对何谓“大臣”的论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强调以道事君主,将忠天下放在首位,而不再是国君。荀子也认为臣子应以道事君,遇君不符“君道”,臣则“从道不从君”。这些主张(    )
    A . 体现了儒道结合的治国理念 B . 反映了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C . 显示了儒家学者的理性精神 D . 蕴含了朴素的民主政治理想
  • 19. 在先秦至西汉中期的历史记载中,周公是管叔之弟。但到西汉后期至东汉年间,当时的一些史书和作品中,大量出现“周公杀兄”“周公诛弟”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文化艺术走向衰落 B . 宗法观念逐步淡化 C .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 社会秩序趋于混乱
二、材料分析题
  • 2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 (1) 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夏商以来神权的逐渐被打破,民本思想成为论证政权合法性的一个坚实理由。“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这就要求统治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为全社会树立楷模。而道德的高尚与否,在于能否施惠政于民。为此,孔子倡导“仁者爱人",提出德治的政治主张,并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把孔子的德治发展为仁政,主张以仁政治国御民,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荀子继承了孔、孟的民本思想,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他从社稷和民众的关系上论述了以民为本对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性。

    ——摘编自孟宪霞《民本思想的来源及其现代转型》

    1. (1) 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内本于心性,而外归极之于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只是在人圈子里尽人道,中国的文化精神只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所谓人文,则须兼知有家庭、国家与天下。要做人,得在人群中做,得在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社会中做。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看物质表现,但一切物质表现都得推本归趋于道德。中国人认为人性即是自然,一切道从人性而生,即自然人文合一。换句话说,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是深于民族观念的,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终是极为宏阔而适于世界性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常抱一种活泼广大的兴趣,常愿接受而消化之。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

    ——钱穆《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评述梁启超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说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不烦解释,中国人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就连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都不包括在内。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去,亦许生出不同的了解罢!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其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一句话,他便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道心”禀受于天地,为“理”之体现,至纯至善,虽下愚小人亦皆有之。“人心”则生于形体之私,善恶相混,驳杂不纯,虽上智君子亦不能无。道心、人心既集于一人之身,即须以“精”“一”功夫加以扩充制约。精,一之道,其一则在“内省”“居敬”,其二则是“践履”“格物致知”。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程朱理学中“理”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在宋朝形成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