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13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晚清以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邀请下,以艾迪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纷纷来华开展集会演说,将中国社会现状与社会问题置于世界潮流中,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其演说一面被视为外来先进文化的代表,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礼遇,也因其站在西方立场对中国社会的批评而遭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排斥与批判。这反映近代中国(   )
    A .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 知识分子主导政治变革 C . 民众爱国意识不断觉醒 D . 救亡革新道路的复杂性
  • 2.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据此指出唐宋之际儒学走向“精微”的原因
    A . 迎合统治者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 B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挑战 C . 加强人的道德修养的需要 D . 儒学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 3. 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历史结论

    A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夏朝可能出现牛耕

    B

    西周时期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C

    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玉器及祭坛和神庙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D

    《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

    周代出现刀耕火种

    A . A B . B C . C D . D
  • 4. 荀子评论当时某学派不知道“壹天下”和建立国家法度的重要性,一味崇尚“大俭约”,轻视等级秩序,甚至反对君臣之间的不平等。由此可知,该学派(    )
    A . 推崇小国寡民的国家形态 B . 主张建立礼乐秩序 C . 信守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 D .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 5. 下表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开国君主出身的史籍记载情况。这反映了(   )                                                                                                                 

    政权

    开国君主

    开国君主出身记载

    后秦

    姚苌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出自三苗,舜徙之三危山。而《姚戈仲载记》(姚戈仲,羌族人,姚苌之父)则说其自称舜的后裔。

    后凉

    吕光

    《魏书·吕光传》记载吕光为略阳氐人。太元十四年,吕光自称三河王,追太公吕望为始祖,《吕光载记》因此称其为汉高祖吕后之宗族。

    A . 战乱导致史籍的记载矛盾 B .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C . 割据政权彰显正统的努力 D . 民族交融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
  • 6. 孔子认为,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如果富贵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由此可知孔子(   )
    A .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B . 主张“为政以德” C . 认同社会等级秩序 D .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 7. (2023高一上·常熟开学考) 古籍《越绝书》曾记载,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铸剑师风胡子曾对中国上古时代进行了划分:“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当此之时(春秋战国),作铁兵,威服三军”。这可以佐证先秦时期(   )
    A . 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 B . 中华文明崇尚武力 C . 军事武器的持续优化 D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8.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记载

    篇章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召诰》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多士》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多方》

    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大诰》

    A . 等级意识逐渐弱化 B . 已有敬天保民观念 C . 强化神权统治思想 D . 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 9. (2024高二下·长沙月考) 王阳明指出:“是以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据此可知,王阳明(    )
    A . 认为人应该通过心外求理 B . 意在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 C . 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 D . 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维护秩序
  • 10. (2023高二下·自贡期末) 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等遗址均出土有大型城墙、宏伟宫殿以及精美玉器。在这些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还有人殉的痕迹和随葬的大量武器。这些发现可以印证(   )
    A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 . 区域之间相互交流频繁 C . 生产工具出现革命性变革 D . 民族交融程度大大提高
  • 11. 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仅有两首略具有神话因素。除此以外,看不到众神的足速和神对人事的判決和预言。即便是在保存下来的商代颂诗里,“天命”能垂顾商人也是商人自己努力的结果。这说明
    A .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B . 主要反映下层劳动民众生活 C . 充斥对社会的不满与忧虑 D . 意在歌颂祖先强化宗法观念
  • 12. 源自西亚的外族服饰圆领袍,东晋时由中国西北地区迅速传入北方,并在隋唐时期由朝廷直接纳为礼服。这反映出(    )
    A . 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B . 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C . 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 D . 政府意在推动民族间的融合
  • 13. 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其著作《别录》中提到“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谈说”的内容既有各家自己的学说,也有学派之间的论辩。稷下学宫(    )
    A . 繁荣了春秋时期的私学教育 B . 成为当时社会动荡的缩影 C . 是百家争鸣的主要辩论平台 D . 是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 14. 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这些举措(    )
    A . 强化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 . 显著提升了“四书”的地位 C .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D . 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
  • 15. 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官,是齐国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孟子曾两次来齐,在稷下治学,“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学宫之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 孟子秉持性善学说 B . 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 C . 荀子忠实儒学正宗 D . 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
二、非选择题
  • 1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耍》卷1《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源远流长的原因。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汉代史书刻画的孝子形象

    孝子形象

    出处

    舜父瞽(gǔ)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恭敬谨慎),匪有解(懈怠)……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非难、批评)于父母昆(兄长)弟之言”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生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君子也”

    [西汉]刘向《说苑·修文》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材料中“孝子”的记述加以鉴别,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汉代塑造“孝子”形象的史学功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