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古诗词诵读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涉江...

更新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内容大多是游子思妇之辞。 B . 《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 .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 .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诗风的开创者。
  • 2. 在艺术上达到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五言之冠冕”的是(  )
    A . 《诗经》 B . 《古诗十九首》 C . 《春江花月夜》 D . 《归园田居》
二、小阅读-课内
  •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A . 遍地兰蕙芳草的湖泽间,心有所思的主人公泛舟采莲,画面优美,意境清幽。 B . 采莲人自问自答,满腔的热忱及与知心人共同期待美好未来的情景跃然纸上。 C . 漂泊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孤单地回头,遥望着故乡:“浩浩”,状写离家之远。 D . 有情人同心离居,只能忧伤终老;诗歌流露出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复杂心情。
三、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在其《迦陵论诗丛稿》中谈论《古诗十九首》有多重意蕴,她把造成《古诗十九首》的多 义性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不知作者,你便无从比附,这使它的意思反而丰富起来;二是没有明白的人称的指称,使它有了多义性;三是汉语文法的模棱性,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过去式、现在式说的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一一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诗经》的意义是不可能具有通达而完备的解说的。《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通常被理解为一首情诗,那么“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到底是离乡的游子还是思夫的女 子?由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来看,每当妻子想念丈夫时,她就想象着远方的丈夫,此 刻也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这种表现手法又叫作“示现格”。所以张啸龙在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表示:“实际上‘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这首诗理解为两个场景: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 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这样的“对写法”,造成了 “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并且,用之来解读《涉江采芙蓉》,更能还原诗作的原汁原味,表情达意效果更为含蓄哀婉,同时也使男女抒情主人公之争的问题不复存在。

    “诗无达诂”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思考,“同心而离居” 一定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吗?《离骚》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并用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涉江采芙蓉》会不会也是诉君臣之思呢?

    “涉江采芙蓉”的这位贤臣,以兰泽的“芳草”喻自己高尚的品德,他要把采撷的“芙蓉”赠送 给“远道”的明君,回头凝望着“旧乡”,长路漫漫,“我”已被贬,成为逐臣,“我”所怀念的朝廷和君主渐行渐远,所思在远道。虽有“同心”但已“离居”,长叹一声:只能“忧伤以终老”了。这样解 释,《涉江采芙蓉》就由思妇之辞变为逐臣之词了。

    《古诗十九首》作为民间文学创作,内容多写“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那么,主人公除了 “弃妻”“逐臣”,也可以是朋友间的离别诗,“涉江采芙蓉”是为了赠给“在远道”的知己,高山流水的友谊使得他们同心同德,无奈相去遥远,想到便忧伤难排。

    钟嵘在《诗品》中把《古诗十九首》列为上品,并评价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从《涉江采芙蓉》中便现端倪。仅从何者“涉江采芙蓉”入手,便可可分析出多种意蕴,这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赏析采用“诗无达诂”的方法,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蕴。

    (选自曹雨《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浅谈诗无达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与作者、人称、汉语文法三者关系密切。 B . “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古诗词的意义是无法也不必进行具体细微解说的。 C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只能解读为妻子想象远方的丈夫回望故乡思念自己。 D . 《古诗十九首》被钟嵘列为《诗品》上品,因为对它的解读体现了“诗无达诂”的原则。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段从《古诗十九首》引出了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重要命题——诗无达诂。 B . 文章解释了“诗无达诂”的意思之后接着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做了具体分析。 C . 文章对《涉江采芙蓉》作了多种解读,指出“诗无达诂”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文本。 D . 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诗无达诂”的鉴赏原则,后从多角度分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有多重意蕴,是因为诗无达诂的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 B .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运用“示现”手法抒发了对妻儿的思念。 C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从“对写法”角度解读,不是虚写却产生了虚写效果。 D . 《涉江采芙蓉》可理解为思妇辞、逐臣辞、赠友诗,说明诗歌解读不可僵化。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枚叔即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大家知道,景帝的时代比成帝早得多,如果景帝时代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代编选作品时怎么会不选这些诗呢?这已经是一个问题。但认为这些诗里有枚乘作品的,还有徐陵。他编的《玉台新咏》中,收了九首枚乘的诗,其中有八首在《古诗十九首》之内。然而,刘勰、徐陵和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以《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这三部书相比较,《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最晚。《昭明文选》选了这一组诗,标为“古诗十九首”,说明萧统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文心雕龙》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说明刘勰也不敢确指枚乘就是这些诗的作者;那么徐比他们的年代稍晚,怎么反而能够确定枚乘是它们的作者呢?其实,比他们年代更早的,还有陆机。陆机曾写过十四首拟古诗,其中有一部分所拟的就是徐陵认为是牧乘所写的那些作品。但陆机只说是拟古诗,却没有说是叔枚乘。这也可以证明,在陆机的时代,人们也不以为这些古诗是枚乘的作品。钟嵘《诗品》里说:“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所谓“曹、王”,指的是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和王粲等人。

    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这十九首诗无论就其风格来判断,还是就其所用的词语、地名来判断,都应当是东汉之作。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中所表现的一部分有关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之人生观,也很像东汉的衰世之音。因此,它们很可能是班固、傅毅之后到建安曹、王之前这一段时期的作品。

    中国古人批评诗的时候有个习惯,总是要想方设法确定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但十九首之所以妙就妙在不知作者一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你怎样去确定作者的原意?因此,对这十九首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联想。所以它特别适合于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接受美学认为,一篇作品是不能够由作者单独完成的,在读者读到它之前,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没有生命,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有读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材料二:

    《古诗十九首》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和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和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呢?所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和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上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汉末到魏晋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在这种人生感叹中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随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如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陆机)、“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的政治悲愤,都有一定的具体的积极内容。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的“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创作出了对旧诗曾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早最成熟的五言古诗作品,但他们却不见于经传,籍籍无名。 B . 刘勰编写的《文心雕龙》、萧统编写的《昭明文选》和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都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有枚乘的作品。 C . 中国古人批评诗的时候总是要想方设法确定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读《古诗十九首》却不能囿于此习惯。 D .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之类诗句,蕴含着悲愤之思的同时,也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潜藏其间,使“人的觉醒”未流于颓唐消沉。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涉江采芙蓉》结尾发出“忧伤以终老”的深沉叹息,写思妇和漂泊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但也隐藏着对夫妻团聚的强烈欲求。 B .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把对权势的追求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要路徘”是争名夺利的直接说法。 C . 《古诗十九首》多诞生于动荡年代,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困窘,但又含有热烈的追求。比如,“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D . 汉末至魏晋大部分优秀诗篇在人生感叹中蕴藏着一种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具体时期不同,所表达情感的具体内容也有所差异。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接受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不会变成李尔王。——莎士比亚 B . 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的是靠了故事或情节。人们在儿童时代就爱听故事,尤其爱奇怪的故事,成人也还是爱故事,不过那情节得复杂些。——朱自清 C .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一端,还是形成历史的又一种力量。——姚斯 D . 我们现在写文章,要先想好了句子,看站得稳否,必须一句是一句,每写一句都想好这一句到底说明什么,表现什么感情。——老舍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5) 材料二认为《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请简要分析《行行重行行》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五、古代诗歌阅读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 (1) 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个传统意象都寄寓美好。起句平缓叙述,主人公涉江采莲的雅洁形象跃然纸上。 B . 本诗第三、四句巧用设问,一句深沉的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自问自答,也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作铺垫。 C . 此诗后四句,采用“悬想”手法,把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达到“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效果。 D . 本诗是游子思乡之作,采用“思妇调”的“虚拟”方式,以故乡妻子的口吻,设想家室离思,表达了游子思乡的苦闷、忧伤之情。
    2. (2) 胡应麟《诗薮·内编》评价本诗语言“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①侵晓:快天亮之时。②芙蓉:荷花的别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继写屋檐鸟雀,再写室外风荷,空间变换极具层次性。 B . “一”写出荷叶的错落有致;“举”描绘出荷花的姿态美和茎的力度美。 C . 下片虚实结合,以遥想故乡的虚写开始,以“梦入芙蓉浦”的实写作结尾。 D . 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浑然天成无雕饰,风格清新活泼,境界淡远高超。
    2. (2) 本词与《涉江采芙蓉》都写到“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爱情生活。看似写神话传说,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B . 整首诗从织女的角度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勤劳的形象和孤寂苦闷心情,最后两句突出地表达了牛郎对织女的缠绵情意。 C . 全诗既有景物描写,也有情感抒发,情语景语融合无间,写景自然清新,抒情真挚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 D . 诗中六个叠音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或写景,或描人,或叙情,生动传神,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2. (2) 《涉江采芙蓉》的最后两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试分析这两句与《迢迢牵牛星》的最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怀?
六、情景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句子是“”。
    2. (2) 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致所至吟诵明月之诗,陶醉其中。
    3. (3)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一句写出群山雪后之态,接着又用“”一句写积雪的光彩,一句绘形,一句着色,形象生动。
七、选择 简答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冰写诗事件(人工智能软件小冰写作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开始,人类的确正在走向人工智能诗学时代,旧的文艺学、旧的狭义诗学将不得不在不久的将来重新书写。

    在诗歌主体重置的话题方面,人工智能写诗软件抹消了诗人这一诗歌创作主体,同时随之抹去了诗歌创作环节。在诗人消失的地方,非文学性质的主体如计算机程序员或软件用户正冉冉升起。小冰“写诗”事件在文艺学层面所造成的诗人之死具有一种崭新的意义,它既动摇了文艺学整体的基础,预示着人工智能诗学的诞生,又成为人类自身之存在本质在今天发生新旧蜕变的命运启示,(   )在后人类时代,人凭借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对世界的崭新感觉,在新的世界感觉中,人的命运只能是从旧人蜕变为新人。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类已经正式步入后人类时代。 B . 人类已被人工智能送入新时代。 C . 人类或将从此步入后人类时代。 D . 人工智能已把人类送入新时代。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B .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C .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D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八、语言表达
  • 11. “一句话书评”即是运用精炼、简洁的文字叙述或介绍书中深广的思想内涵或艺术造诣。请为《故都的秋》与《涉江采芙蓉》各写一句书评,至少用一种修辞。

    例:《泰戈尔诗选(新月集·飞鸟集)》书评:

    一句句诗歌化成皎皎月光,一只只飞鸟唱出红红曙色。

    ①《故都的秋》书评:

    ②《涉江采芙蓉》书评:

九、微写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