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枚叔即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大家知道,景帝的时代比成帝早得多,如果景帝时代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代编选作品时怎么会不选这些诗呢?这已经是一个问题。但认为这些诗里有枚乘作品的,还有徐陵。他编的《玉台新咏》中,收了九首枚乘的诗,其中有八首在《古诗十九首》之内。然而,刘勰、徐陵和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以《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这三部书相比较,《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最晚。《昭明文选》选了这一组诗,标为“古诗十九首”,说明萧统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文心雕龙》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说明刘勰也不敢确指枚乘就是这些诗的作者;那么徐比他们的年代稍晚,怎么反而能够确定枚乘是它们的作者呢?其实,比他们年代更早的,还有陆机。陆机曾写过十四首拟古诗,其中有一部分所拟的就是徐陵认为是牧乘所写的那些作品。但陆机只说是拟古诗,却没有说是叔枚乘。这也可以证明,在陆机的时代,人们也不以为这些古诗是枚乘的作品。钟嵘《诗品》里说:“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所谓“曹、王”,指的是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和王粲等人。

    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这十九首诗无论就其风格来判断,还是就其所用的词语、地名来判断,都应当是东汉之作。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中所表现的一部分有关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之人生观,也很像东汉的衰世之音。因此,它们很可能是班固、傅毅之后到建安曹、王之前这一段时期的作品。

    中国古人批评诗的时候有个习惯,总是要想方设法确定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但十九首之所以妙就妙在不知作者一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你怎样去确定作者的原意?因此,对这十九首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联想。所以它特别适合于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接受美学认为,一篇作品是不能够由作者单独完成的,在读者读到它之前,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没有生命,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有读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材料二:

    《古诗十九首》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和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和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呢?所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和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上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汉末到魏晋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在这种人生感叹中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随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如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陆机)、“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的政治悲愤,都有一定的具体的积极内容。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的“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创作出了对旧诗曾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早最成熟的五言古诗作品,但他们却不见于经传,籍籍无名。 B . 刘勰编写的《文心雕龙》、萧统编写的《昭明文选》和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都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有枚乘的作品。 C . 中国古人批评诗的时候总是要想方设法确定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读《古诗十九首》却不能囿于此习惯。 D .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之类诗句,蕴含着悲愤之思的同时,也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潜藏其间,使“人的觉醒”未流于颓唐消沉。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涉江采芙蓉》结尾发出“忧伤以终老”的深沉叹息,写思妇和漂泊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但也隐藏着对夫妻团聚的强烈欲求。 B .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把对权势的追求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要路徘”是争名夺利的直接说法。 C . 《古诗十九首》多诞生于动荡年代,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困窘,但又含有热烈的追求。比如,“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D . 汉末至魏晋大部分优秀诗篇在人生感叹中蕴藏着一种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具体时期不同,所表达情感的具体内容也有所差异。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接受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不会变成李尔王。——莎士比亚 B . 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的是靠了故事或情节。人们在儿童时代就爱听故事,尤其爱奇怪的故事,成人也还是爱故事,不过那情节得复杂些。——朱自清 C .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一端,还是形成历史的又一种力量。——姚斯 D . 我们现在写文章,要先想好了句子,看站得稳否,必须一句是一句,每写一句都想好这一句到底说明什么,表现什么感情。——老舍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5) 材料二认为《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请简要分析《行行重行行》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