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5 我与地坛(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我与地坛(节选)...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3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一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文,推断□内最适合填入的词语依序是(   )

    地坛的古园彷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脚。四百多年里,它一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A . 历尽沧桑/剥落/粉饰/纸醉金迷 B . 披星戴月/剥蚀/粉饰/玉砌雕栏 C . 历尽沧桑/剥蚀/淡褪/玉砌雕栏 D . 披星戴月/剥落/淡褪/纸醉金迷
二、选择 简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年中,由于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使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____地站在那儿,它们____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____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镇静   没日没夜   身临其境   记起 B . 镇定   夜以继日   身临其境   记忆 C . 镇定   没日没夜   设身处地   记起 D . 镇静   夜以继日   设身处地   记忆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B . 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使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C . 由于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使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D . 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譬如再有一场早霜,秋风忽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 .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C . 譬如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 . 譬如秋风忽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再有一场早霜,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4. (4)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D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5. (5) 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原文语境,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原句: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天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将地坛与母亲联系起来,总写“我”以前独自去地坛的行为给母亲造成的痛苦,“才”字更突出了“我”的悔悟之迟,对母亲的愧疚之深。 B . 第三段连用五个“知道”,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和宽容,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痛苦面前的无助和坚忍。 C . 文章引用《合欢树》中的话,突出了母亲生命的沉重和经历的苦痛,表明“我”无法接受母亲的离世,并感到生命的无常,对上天充满怨恨。 D . “我”总是独自去地坛,一开始只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忽略了母亲的感受,直到母亲离世后才逐渐领悟到母爱的伟大、深沉和厚重,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2. (2) 下列关于《我与地坛(节选)》的人文价值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能完美,要以聪慧、理解和通达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B . 世界上的人和物千差万别,“残疾”也可以造就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C . 所有的人都会有孤独、痛苦,但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争取、奋进。 D . 感悟人生,识破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精神生态健康。
    3. (3) 请从手法和含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4. (4) 文章结尾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 , 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绫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⑩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⑪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坛虽远离喧嚣,只有废殿颓檐、残墙断壁,但大自然四季的歌咏在地坛里并不间断。 B . “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叩问。 C . 作者认为“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追寻的是灵魂最初的眺望或身份地位的投资。 D . 地坛已然成为一种象征,“我”对地坛的想念实际上是超越了功利的一种精神境界的想念。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一句首尾呼应,凝聚了作者浓烈而深沉的情感。 B . 文中画线句子轻盈明快,生机盎然,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描写出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C . “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一句整饬有力,批判了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态。 D . 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朴实真挚的表达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3. (3) 第⑨、第⑩两段批判了哪些现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4. (4) 郁达夫笔下的“静”是秋日清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朱自清寻找的宁静在那“日日走过的荷塘”,本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 5.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一)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④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二)

    ①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1. (1) 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pǐ)            苍桑 B . (gèng)古        辩论 C . (cù)然            荒僻 D . (qǐ)求           余暇
    2. (2) 下列对文段(一)第②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等词,写出了地坛曾经的显赫。 B . 这里用“剥蚀”“淡褪”“坍圮”等词主要是为了表现地坛历史之悠久。 C . 文中荒芜冷落的地坛与失魂落魄的“我”像极了一对相怜相惜的老朋友。 D . 身处绝境中的作者正是在地坛里获得了参透生死、直面苦难的精神力量。
    3. (3) 文段(二)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因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宿命”一词表明作者与地坛冥冥之中的缘分,在史铁生看来,相逢看似偶然却有着隐秘的必然联系。 B . “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两个“世界”分别指让作者失落的社会现实和让作者内心宁静的精神家园。 C . 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重在表现作者因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愿望的遗憾之情。 D .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句,将“死”说成“节日”,体现出作者对“死”有了独特而深刻的领悟。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地坛在自己生命中的特殊地位。 B . 第③段中“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四个动词,既写出地坛历尽沧桑,又强化了地坛和“我”的关系。 C . 第⑤段作者大量引用自己小说中关于描写地坛“荒芜”景物的语句,意在表明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才能。 D . 本文在描写景物和追忆往事中穿插了许多哲理性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能激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意蕴,请简要赏析。
    4. (4) 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有着非凡的意义。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他是如何在地坛的引导下逐步走出人生困境的。
  • 7.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②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1. (1) 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画线处写“我”从苦闷的现实世界,逃避到古园这个远离喧嚣的世界。 B . 满园子都是响动,还“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非常吵闹,令作者心烦意乱。 C . 作者引用小说中的话描写地坛景物,充分展示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世界。 D . 本段描写物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含哲理。
    2. (2) 对第②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轻易地解决了死和生的问题,在园中并没有思索多久。 B . “我”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同“节日”。 C . “我”最终明白了自己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应坦然面对。 D . 本段写出了“我”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 (3) 对选文中地坛景物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机勃勃 B . 静谧安宁 C . 荒芜不衰败 D . 宏伟壮观
    4. (4) 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点睛之笔,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B . 园中景物生命涌动,促使作者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 C . 选文采用了概述式笔法,详细地描写了地坛中的代表性建筑和景物。 D . 选文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思想非常深刻,情味浓郁。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⑦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⑧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中划线的“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四个动词的使用,赋予地坛以主动性,仿佛这一切动作都是地坛有意为之。 B . 第④段中划线的“耗”字,表明作者在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无事可干,没有方向,只能煎熬地挨着时间、拖着生命。 C . 第④段中,作者以一篇小说中的描写,反映自己两条腿残废后最初几年的境遇,借古园的荒芜沉寂来映衬自己当时苦闷迷惘的心境。 D . 文章多次强调母亲“知道”,这与“不知道”两相对照,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充分理解以及母亲内心矛盾纠结的心理。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的文字既有写景又有叙事,把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隐含着作者对生命、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和看法。 B . 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字表现出了作者强烈地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愿望,及苦于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的遗憾之情。 C . 第⑥段中画线部分文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反复地写地坛中那些苍黑的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的姿态,任谁也不能改变它。 D . 文章用第三人称指称母亲,并不意味着作者对母亲的疏远,而是出于理性而抑制自己的感情,对事实进行客观、冷静的描述。
    3. (3) 作者赋予地坛这个古老皇家园林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4. (4) 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 9.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 , 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⑤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⑥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⑦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⑧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⑨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⑩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1. (1) 请赏析第②节中划线的句子。
    2. (2) 文章末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3) 文章开篇:“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联系全文,请你谈谈“安静”的多重意蕴。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聚会

    ①“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里。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这是史铁生延续多年的招牌打扮。

    ②这一次,史铁生仍穿着这一身,平躺在朝阳医院的临时手推板床上,呼吸渐渐微弱。

    ③晚上9点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赶来,轻轻翻开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

    ④史夫人陈希米签了停止治疗的同意书,还要签一沓器官捐献同意书。陈希米问凌锋:“他这脊髓和大脑有研究价值吗?”凌锋说:“太有了。”还有那亮亮的角膜,凌锋问:“能捐吗?”陈希米忙点头:“可以,可以,完全可以。”史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

    ⑤天津红十字会的人赶来,他们负责协调整个华北地区的人体器官捐献。凌锋说,2010_年,这么大的华北地区,只有5个人捐过,史铁生是第5个。

    ⑥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再有4天,他就60岁了。

    ⑦开始肝脏移植手术,肝脏被飞驰运往天津。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苏醒。

    ⑧18岁时,史铁生从清华附中毕业,去陕北插队。1971年夏末,在一次放牛时遇到暴雨冰雹,史铁生病倒,高烧,腰腿一天比一天疼。史铁生回到北京,一年多后,他的下肢彻底瘫痪。此时,他21岁。

    ⑨1974年,没有公费医疗和劳保,他只能摇着轮椅拐进不为人知的小巷,和大爷大妈们一起挣些糊口钱,每月15元,一干就是7年。

    ⑩2011年1月2日,熙攘的雍和宫大街上,一个小小的院门掩在一排香火店中。紧挨院门的一家小店门口,有人喊着:“姑娘,来算一卦,你一辈子都忘不了。”“小伙子,你别不信。”突然,那人脱下生意人的面孔,凑过来,成了街坊的样子,“你是来找史铁生的吧?看,他原来就住这间房。”

    ⑪很多年前,轮椅上的史铁生就从这里摇出家门,摇过只容一人通过的大杂院窄道,去不远处的地坛。史铁生的车轮压过地坛的每一块草地。他带着书,读一段,摇一段,有想法了马上停下,摇着走时可能又有更好的想法。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

    ⑫1979年,史铁生第一次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开始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生活刚刚展露一点欢颜,要命的尿毒症又来了。

    ⑬1983年,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十几家媒体拥到他家,他愁得不知如何躲,最后在门上贴字条:“史铁生一听有人管他叫老师就睡觉;史铁生目前健康状况极糟,谈话时间一长就气短,一气短就发烧、失眠,一发烧、失眠就离死不远;史铁生还想多活几年,看看共产主义的好日子。”但人真的上门来,他又常常不好意思说“不”字了。

    ⑭在王府井书店的角落里,何东看见一本装帧简陋的白皮小书《我21岁那年》。以硬朗著称的主持人何东在书店里一边看,一边哭。何东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应付不了的,最多一死。但当父亲得了癌症,医生宣布一点办法都没有时,他崩溃了。“我一个念书的人,六神无主,很少有书教人救自己,让人内心能面对自己,没有。”直到碰见史铁生的那本小书。何东又找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来看:“它告诉我,除了一个现实的世界,还有一个灵魂的世界。”

    ⑮1995年,一个香港记者问:“您的专业就是在家写作吧?”史铁生说:“不是,我的专业是在家生病,我业余写作。”生病越来越成专业的了,透析开始占去一星期中的3天时间和越来越多的力气。剩下的4天,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还是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

    ⑯1月4日,史铁生60岁生日。“与铁生最后的聚会”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举行。此时,陈希米裹着粉色大披巾,戴上红围巾,彩色的水钻花朵型发夹,把头发高高别起。她微笑着讲,最喜欢朋友聚会的史铁生,这次终于不用因身体支持不住先撤了。发给朋友的邀请短信上,陈希米要求大家一不带花圈、挽联,二可带漂亮鲜花,三要穿漂亮衣服。

    ⑰史铁生最喜欢的外甥小水走上台。“不用悲伤,他已经说过很多次,这是他的节日。”

    1. (1) 简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 (2) 鉴赏本文正侧面相结合塑造史铁生形象的写作特点。
    3. (3) 简析本文在叙述方法上的特色。
    4. (4) 请结合你自己阅读《我与地坛》的感受谈谈对第⑭段划线句的理解。
四、命题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到;“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现实中的你,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跟母亲,跟身边所有关爱你的亲人,老师或者朋友,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故事里的你又有哪些人生感悟与思考?

    请以“在那    ▲    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生动;③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五、小阅读-课内
  • 12. 在《我与地坛》中“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而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
六、选择题组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份。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 , 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tān    )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____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gèng)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____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____。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1. (1) 下列句子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份。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 B .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sù)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C .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tān pǐ)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D . 那时,太阳循着亘(gèng)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剥蚀    惊慌失措    弥散    企图 B . 侵蚀    失魂落魄    弥散    意图 C . 侵蚀    惊慌失措    弥漫    企图 D . 剥蚀    失魂落魄    弥漫    意图
  • 1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园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 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 , 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均正确的一项是(   )
      A . 檐(yán)头    琉璃    淡褪    坍(tā)圮 B . 玉砌(qì)雕栏    苍幽    亘(gèng)古    弥(mí)漫 C . 阴(yīn)凉    撅(juē)一杈    捋(lǚ)着    祈(qí)祷 D . 竟相生长    窸窸(xiē)窣窣    瓢虫    坠(zhuì)地
    2. (2) 下列选项与“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古园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B .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C .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D .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七、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天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本二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一)太多枝节,(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散文的文调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很令人欢喜的。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且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

    (节选自梁实秋《论散文》)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走向地坛去开启他的精神历险,母亲在家经受着精神的煎熬,为无法预测、无可避免的结果而焦虑、恐惧、愤怒与无助。 B . 文本一选择书写“看书或者想事”“摇着轮椅在园中慢走”等平凡的小事,真实生动,让读者捕捉到生命中真挚的情感。 C . 最后一段写园子空间的大,表现了母亲每次找儿子的实际难度,园子的空旷,投射出母亲寻找“我”时的迷茫和焦虑。 D . 母亲离去之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表达了我内心的失落惆怅和悔恨之情。
    2. (2) 下列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通篇采用粗线条的概述式的写法,选择母亲与我在地坛的生活片段,表现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思念。 B . “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使用比喻的修辞描写母亲找不到我时的孤独无助、茫然但执着的态度。 C . 文本一通过对比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表现母亲对我毫无保留的爱和我的悔、痛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D . 文本一回顾了“我”残疾之后的心路历程,通过贴切、朴实、真诚的语言突出了母爱,领悟到了母亲的伟大与苦难。
    3. (3) 请结合文本一赏析结尾划线的句子。
    4. (4) 假如你要向《散文评论》杂志推荐《我与地坛》一文,请你以“散文的美”为评析角度,结合文本二,列出你评论的要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