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8 /8.3 *琵琶行并序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

更新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基础过关)
  •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年长色衰(姿色) B . 予出官二年(从家里出来做官)/转徙于江湖间(辗转迁移) C . 弦弦掩抑声声思(悲伤,哀愁)/如听仙乐耳哲明(忽然,一下子) D .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
  • 2. 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所谓“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汉武帝首创。 B .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左迁”是升职。 C .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D . “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 3. 下列对《琵琶行》中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词模拟乐声,加强了声韵感;又用“如急兩”的比喻使其形象化。 B . “别有”和“此时”两句写出了乐曲终了后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乐曲之高妙。 C . “银瓶”和“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 . “犹抱琵琶半遮面”肖像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 4.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弹数曲                   快:畅快 B . 以赠之                     歌:作歌 C .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走了以后     来:助词,无义 D . 如闻仙乐耳明               暂:暂时。
  • 5.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 . 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 . 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 . 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 . 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二、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显着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与海德格尔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著名的死亡哲学命题。

    诚然,孔子也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不仅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说法,内蕴着两个层面:一为“忠”,二为“恕”。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谓此。但是,孔子所谓“忠”,无非是“尽己为人”,所谓“恕”无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孔子这里,“人”绝对不是克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体”,而是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因而也不是那种“我﹣他”关系,而是一种“我﹣你”关系。其实,孔子讲“仁者,爱人”,所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不难看出,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与孔子讲“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则强调“舍生取义”。孟子并不轻生,他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一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听的声音、鼻子欲求芳香的气味、四肢欲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这样,孟子就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孟子的“舍生取义”虽然有别于孔子的“杀身成仁”,但不是同后者相对立的东西。“义”,从字面上看来,虽然无非是礼仪、适宜、道理诸义,但在孟子这里所要表达的却是“仁”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内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中国死亡哲学和西方死亡哲学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 B . 孔子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 C .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不同的观点,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 D . 孔子把“仁”的内涵分为“忠”“恕”,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文章用对比论证方法,肯定了孔孟的观点,含蓄地否定了某些西方哲学家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的观点。 B . 文章认为孔子和孟子都重视死亡的价值,都特别关注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都认为有高于生命自身价值的社会价值存在。 C .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仁”和“义”这两个标准,彰显了儒家有关的死亡哲学的立场。 D . 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阐明中心论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孔孟观点的异同。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如果离开了“仁”讲“修身”,其结果可能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因为“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 B . 死亡如果脱离了“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的标准,而强调死亡的自然属性,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C . 根据孟子的观点,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的求生欲望是人之常情;当人面临某些生死抉择的时候,就要把“义”作为标准。 D . 死亡哲学是很复杂的问题,东西方对此都有所探讨,而探讨此问题有利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众莫能一宇          就:完成 B . 家不砻斫之器          居:存放 C . 盈尺而曲尽其           制:规模 D . 而加焉                    举:推举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查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B . 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人劳作。最后房屋建成,在正梁上题的字就是梓人的姓名,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名字不在其列。 C . “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梓人的行为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指挥工匠与治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D . 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通过对梓人的歌颂,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直接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3. (3)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B .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C .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D .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②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四、诗歌阅读
  •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答题。

    春 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 , 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 . 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B . 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C . 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D . 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2. (2) 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