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11 *百年孤独(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百年孤独》检测题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 , 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B . 叶圣陶先生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 C . 发现小偷偷了同学的手机后,他不怕小偷威胁,骑着单车对小偷穷追不舍 , 终于追回了同学的手机。 D . 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弦,一到正午更是蔚为壮观
  •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海柳是珊瑚的一种,质地____________,水浸不腐,火焚难损,富有光泽,是加工成工艺品的珍贵材料。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____________。

    ③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____________地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A . 坚韧  十足  不由自主 B . 坚韧  实足  情不自禁 C . 坚忍  十足  情不自禁 D . 坚忍  实足  不由自主
  • 3. 下列冒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他一进门说了一声:“大伙儿都在等着你们呢!”就飞也似的跑开了。 B .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连串的新鲜事。 C . 有工作,说干就干;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他这个钢铁性子,指导员摸得很熟。 D . “好吧,”我伸了伸胳臂叫道:“走!”
  •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社会各界在赞扬湖南省用针孔摄像头整肃庸官懒政之举的同时,也呼吁建立____“懒政”的长效机制。

    ②天地间的正气、先贤们的正气仿佛已经流转____到了他的四肢百骸、关关节节。

    ③所谓会读书,就是本着诚意去读确实有价值的书,这是一种高尚的____。

    A . 遏止      贯注      消磨 B . 遏制      灌注       消遣 C . 遏制      灌注      消磨 D . 遏止      贯注       消遣
  • 5. 《百年孤独》中刻画了多位形象鲜明的女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乌尔苏拉:她是布恩迪亚家族历史的创造者与见证者,是小说中最理想的女性角色。 B . 费尔南达:她曾试图成为布恩迪亚家族的掌管者来统治整个家族,但终究想法破灭。 C . 丽贝卡:她有食土癖,可她身上却具备乌尔苏拉希望自己的后代所具备的品质。 D . 梅梅:她仿佛永远停留在童年,生活在自己单纯幸福的世界里,最后抓着床单升天了。
  • 6.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布恩地亚一听这消息竟怔住了,他木然不动,极力____着悲痛。

    ②人们感到惊异的是他们怎么会找到这个____在沼泽中的村庄的。吉卜赛人道出了真情,是小鸟的歌声为他们指的路。

    ③开头几天,他们没有遇到什么了不起的____,从那里沿着野橘林间的一条小道进入大森林。

    A . 抑制 湮没  障碍 B . 抑制  淹没   阻碍 C . 控制 淹没  阻碍 D . 控制  湮没   障碍
  • 7. 下列关于作家马尔克斯及其小说《百年孤独》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982年,他凭借《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 .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六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C . 《百年孤独》巧妙地融入神话传说、宗教典故,运用夸张、象征手法,用严肃的态度讲述荒诞的故事,将读者带入魔幻的现实,打破了作品中真实与幻想的界限。 D . 奥雷里亚诺上校以惊人的智慧和实干精神,推动马孔多从原始乌托邦进入现代社会,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不懈探索的开拓精神。
二、名著阅读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

    莫言

    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

    “大王,炸好了。”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

    “西门闹,你还闹吗?”

    “冤枉!”

    我喷吐着腥膻的油星子喊叫:冤枉!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不服,我冤枉,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

    “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本殿法外开恩,放你生还。”

    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间王扔下一块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用颇不耐烦的腔调说:

    “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

    掖了令牌的那位鬼卒,搡了那个扯我胳膊的鬼卒一把,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教训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的口吻说:

    “你的脑子里灌水了吗?你的眼睛被秃鹫啄瞎了吗?你难道看不见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了吗?”

    在他的教训声中,那个年轻的鬼卒翻着白眼,茫然不知所措。掖令牌的鬼卒道:

    “还愣着干什么?去取驴血来啊!”

    那个鬼卒拍了一下脑袋,脸上出现恍然大悟般的表情。他转身跑下大堂,顷刻间便提来一只血污斑斑的木桶。

    他将木桶沉重地蹾在我的身边,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我嗅到了一股令人作呕的腥气;一股热烘烘的腥气,仿佛还带着驴的体温。一头被杀死的驴的身体在我脑海里一闪现便消逝了。持令牌的鬼卒从桶里抓起一只用猪的鬃毛捆扎成的刷子,蘸着黏稠的、暗红的血,往我头顶上一刷。那鬼卒如一位技艺高超、动作麻利的油漆匠,一刷子紧接着一刷子,将驴血涂遍了我的全身。到最后,他提起木桶,将其中剩余的,劈头浇下来。我感到生命在体内重新又汹涌澎湃了。我感到力量和勇气又回到了身上。没用他们扶持,我便站了起来。

    在两位蓝脸鬼卒挟持下,我们穿越了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幽暗隧道。

    终于走出隧道,然后登上高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伸出白胖细腻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手,从一只肮脏的铁锅里,用乌黑的木勺子,舀了一勺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色液体,倒在一只涂满红釉的大碗里,鬼卒端起碗递到我面前,脸上浮现着显然是不怀好意的微笑,对我说:

    “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

    我挥手打翻了碗,对鬼卒说:

    “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我昂然下了高台……

    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难道她们知道我要回来吗?我对鬼差说:

    “二位兄弟,一路辛苦!”

    我看到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笑容的含义,他们就抓着我的胳膊猛力往前一送。我的眼前一片昏黄,就像沉没在水里一样,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人欢快的喊叫声:

    “生下来了!”

    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

    选自《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第一章)(有删改)

    文本二:

    创作于2005年的《生死疲劳》,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用莫言的话说,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这本书,才把这个殊荣授予了他。

    《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冤死的地主西门闹,在历经了六道轮回,依次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和一个带着先天缺憾的大头婴儿的故事。故事主要以动物们的独特视角,来体悟和审视1950到2000这几十年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下,一个叫做高密的乡村,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的变迁与改革。而引发这一次次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便是土地这个沉重却不可逾越的具体事物。通过对几代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中国式农民的朴实、勤劳与坚韧。这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然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却又带着浓烈的中国风韵味,它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作者深受影响的乡土文化相融合。诸如作为本书主线的“六道轮回”,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穿插引用,和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方言,都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另外,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致敬与发扬。总之,在风格上,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

    摘自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虽无“下回分解”这一说,但是结尾“我睁开眼睛……竟成了……小驴子”,对读者也有无限的吸引力。 B . 西门闹打翻孟婆汤、走下高台一段,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他想要与家人相聚,也为下文写他真的转世回到家里做了铺垫。 C . 小说语言幽默、诙谐、俏皮,成功化解了故事的沉重感,但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复杂情愫。 D . 小说运用了荒诞的笔法,通过写西门闹的转世轮回,反映了世事沧桑、社会变迁,给读者带来“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的感受。
    2. (2) 文本一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3. (3) 孙克艳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足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请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炮先生。蓝炮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炮,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炮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再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B . 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C . 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D . 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 (2) 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3) 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人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些情况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合,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20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为他“诊治”。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创作了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中国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2007年,两人和好。

    (摘编自《马尔克斯与略萨反目之谜》)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一部分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B . 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补交房租,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C . 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为躲避各种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求安宁。 D . 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很多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2. (2) 马尔克斯在中国有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3. (3) 作者认为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五、选择 简答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称,《百年孤独》构思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他都不知道怎么写第一句话。毫无疑问,构思一部小说的开头特别需要勇气。马尔克斯的勇气,是给了一个时非其时、地非其地的新解。他站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他不必圈一块地,指几个人,要他们干什么干什么,而是一尾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让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譬如吴清源的三三星天元名局,第一手拍在“三三”,就能引发新布局的大地震。

    这是《百年孤独》开头的伟大之处。如果你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只有当你动笔写作,成为时空的创造者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

    传说莫言早年拿到《百年孤独》,只读了第一页就嚷了出来:“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那是作家遇见作家时的剧震。小说是建筑成本最低的城市、文明和宇宙,是物美价廉的梦,作家的想象力不受画工、演员、成本的限制。当你说“要有光”(出自《圣经》“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你根本不必处理明暗,不用打光,不用取景,你说光就是光。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第二段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蒋介石命令堵截拦截红军,结果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他骑兵并予以歼灭。 B .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的佳话。 C .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D . 他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更大了,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描述时空宇宙,在叙述方式上取得了突破。”从语意上看二者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六、语言表达
  • 15.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造成传统文化魅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②以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表达缺乏兴趣。③社会上“回归传统,重视传承”意识的增强,④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正逐渐得到释放。⑤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⑦通过融合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⑧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是对传统文化自身价值的一次检验,⑨好的表达方式能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认知。

  • 16. 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并结合文段内容写三句富有内涵的话。

    从表面上看桑地亚哥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并不屈服,从他的搏斗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他那高傲的、坚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形象。诚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我说:“。”

    我说:“。”

    我说:“。”

  •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①。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碳、碳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②,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雾和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下降,③。首先,雾霾中的PM2.5。威胁新生儿健康;其次,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杀手”。

  • 18.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描写一个“在暴风雨中上学”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七、填空题
  • 19.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在意     汗      狡

             阿玛兰   

    子         片       铁

    呱呱坠地     海

八、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又认为是一条鲸鱼。一直到它漂到岸边,他们从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马尾藻、水母和遇难船只的碎片后,才发现是一个淹死的人。

    孩子们跟这个尸体玩了整整一下午,他们在沙滩上把他埋好,然后再挖出来,后来被大人看见了,便给村子里报了信。村子里男人抬尸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具尸体比所有的死人都庞大,都沉重,重得像一匹马,男人们互相议论着,可能是因为他在水里泡得时间太长了,水都浸到了骨头里。当天夜里,女人们用芦絮擦掉死人身上的污泥,她们发现这死者曾是一个很傲慢的人,因为他的脸上没有其他那些在海上淹死的人那种孤独的表情。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

    村子里找不到一张那么大的床来停放他。女人们把村子里身材最高的男人在节日里穿的裤子拿来也穿不进,最肥大的衬衣他也嫌窄,最大的鞋子还是小。女人们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于是她们决定用一大块帆布和一件新娘子的粗线衬衫给他做衣服,以保持他死后的尊严。女人们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这时她们当中最老的一个叹口气说道:“他长得多么像埃斯特温。”

    那些给他穿衣服、梳头、剪指甲和修胡子的女人,在把他放倒在地上时都抑制不住难受的心情。当她们用一块手帕为他盖脸,免得阳光打扰他时,见到他是那样永远地安息了,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无法抗拒这自然规律的安排,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先是她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女人开始抽泣,其他人强忍着,只是悲伤地叹着气,可到后来,越来越想哭,因为这个被淹死的人越发使她们回想起埃斯特温,这位世界上最无人帮助的可怜人,他是那么温柔而又助人为乐。

    她们在痛哭之余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

    “神圣的上帝,他是我们的。”她们哭泣着说。

    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一个女人走过去取掉盖在死者脸上的手帕,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

    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

    在把那具尸体抛下深渊以前的片刻间,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他们不需要相互去看,就知道彼此都不是完美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真遗憾,这个漂亮的傻瓜死了。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召唤。连船长也下到甲板上,身穿节日的服装,胸前挎着望远镜,佩戴着金星肩章和一排战争中得的奖章,指着这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平线上满是玫瑰花的海角,用十四种语言说道:“你们看那儿,如今风儿是那样平静,太阳是那么明亮,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是的,那儿就是埃斯特温的村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这个死尸是一艘敌船、是一条鲸鱼都是为下文写埃斯特温的高大做铺垫。像马尔克斯其他小说一样,这个故事看上去有些荒诞离奇,却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并不相悖。 B . 小说写了在一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居住着一群过着灰暗生活的村民。直到有一天,一具漂亮的死尸从海面上漂过来,开始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 C . 先是男人,后是女人,他们为溺水者的漂亮所折服,体现了文章的主旨——生活真的不同凡响 ,是美唤起了对美的渴求。 D . 溺水者的美唤起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他是给人间带来幸福、觉醒、希望、文明的使者。
    2. (2) 下列对该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对比、白描、夸张、借代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既传神又逼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 . 马尔克斯的小说总是把现实与幻想、直描与隐喻、严肃与嘲讽结合起来,将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使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这篇文章也体现了这一点。 C . “溺水者”具有象征意义,他推动着人们去改变落后、愚昧的生活现状,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D . 小说构思和写作手法极为奇特。虽然是围绕着“尸体”在叙事,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传奇的故事,而重点表现活着的人的精神活动,表现的是拉丁美洲人们精神上的真实。
    3. (3) 漂亮的溺水者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4. (4) 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表现埃斯特温的美?试举例分析。
  • 2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又认为是一条鲸鱼。一直到它漂到岸边,他们从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马尾藻、水母和遇难船只的碎片后,才发现是一个淹死的人。

    孩子们跟这个尸体玩了整整一下午,他们在沙滩上把他埋好,然后再挖出来,后来被大人看见了,便给村子里报了信。村子里男人抬尸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具尸体比所有的死人都庞大,都沉重,重得像一匹马,男人们互相议论着,可能是因为他在水里泡得时间太长了,水都浸到了骨头里的缘故。当天夜里,女人们用芦絮擦掉死人身上的污泥,她们发现这死者曾是一个很傲慢的人,因为他的脸上没有其他那些在海上淹死的人那种孤独的表情。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

    村子里找不到一张那么大的床来停放他。女人们把村子里身材最高的男人在节日里穿的裤子拿来也穿不进,最肥大的衬衣他也嫌窄,最大的鞋子还是小。女人们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于是她们决定用大块帆布和一件新娘子的粗线衬衫给他做衣服,以保持他死后的尊严。女人们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这时她们当中最老的一个叹口气说道:“他长得多么像埃斯特温。”

    那些给他穿衣服、梳头、剪指甲和修胡子的女人,在把他放倒在地上时都抑制不住难受的心情。当她们用块手帕为他盖脸,免得阳光打扰他时,见到他是那样永远的安息了,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无法抗拒这自然规律的安排,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先是她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女人开始抽泣,其他人强忍着,只是悲伤地叹着气,可到后来,越来越想哭,因为这个被淹死的人越发使她们回想起埃斯特温,这位世界上最无人帮助的可怜人,他是那么温柔,而又助人为乐。

    她们在痛哭之余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

    “神圣的上帝,他是我们的。”她们哭泣着说。

    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一个女人走过去取掉盖在死者脸上的手帕,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

    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

    在把那具尸体抛下深渊以前的片刻间,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他们不需要相互去看,就知道彼此都不是完美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真遗憾,这个漂亮的傻瓜死了。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连船长也下到甲板上,身穿节日的服装,胸前挎着望远镜,佩戴着金星肩章和一排战争中得的奖章,指着这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平线上满是玫瑰花的海角,用十四种语言说道:“你们看那儿,如今风儿是那样平静,太阳是那么明亮。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是的,那儿就是埃斯特温的村子。”

    1. (1) 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这个死尸是一艘敌船、是一条鲸鱼都是为下文写埃斯特温的高大作铺垫。像马尔克斯其他小说一样,这个故事看上去有些荒诞离奇,却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并不相悖。 B . 小说写了在一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居住着一群过着灰暗生活的村民。直到有一天,一具漂亮的死尸从海面上漂过来,开始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 C . 文章通过对比、白描、夸张、借代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既传神又逼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 . 马尔克斯的小说总是把现实与幻想、直描与隐喻、严肃与嘲讽相结合,通过奇谲多变的情节,重复出现的结构,加上民间传说与神话中的鬼怪幽灵穿插其间,创造出一个并不失真的“神话”世界,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技巧的独到之处,这篇文章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2. (2) 漂亮的溺水者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3. (3) 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表现“埃斯特温”的美?试举例分析。
  •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枝玫瑰簪在她发间。乌尔苏拉知道那男人和女人是丽贝卡的父母,但一番努力辨认之后,还是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3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把用金刚鹦鹉跟阿拉伯人换来的小铃铛从山羊脖子上摘下,放在镇子入口,供那些不顾岗哨的劝告和恳求坚持进镇的来客使用。那时节走在马孔多街道上的所有外乡人都要摇动小铃铛,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健康人。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

    还是奥雷里亚诺想出了办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帮助人们抵御失忆。这发现本出于偶然。他属于第一批病人,已是老练的失眠者,并借此掌握了高超的金银器工艺。一天他在寻找用来捶打金属箔片的小铁砧时,却想不起它的名称。父亲告诉他:“砧子。”奥雷里亚诺把名称写在纸上,用树胶贴在小铁砧底部:砧子。这样,他相信今后就不会再忘记。当时他还没想到这便是失忆开始的症状,因为那东西的名称本不好记。没过几天,他发现自己对实验室里几乎所有器物都叫不出名来。于是他依次注明,这样只需看一下标签就可以辨认。当父亲不安地告诉他自己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都已消失时,奥雷里亚诺向他传授了这一方法。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而后推广到全镇。他用小刷子蘸上墨水给每样东西注明名称:桌子,椅子,钟,门,墙,床,平锅。他又到畜栏为动物和植物标上名称:奶牛,山羊,猪,母鸡,木薯,海芋,香蕉。随着对失忆各种可能症状的研究不断深入,他意识到终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即使能通过标签认出每样事物,仍会记不起它的功用。于是他又逐一详加解释。奶牛颈后所挂的名牌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体现出马孔多居民与失忆斗争的决心: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应挤奶,可得牛奶。牛奶应煮沸后和咖啡混合,可得牛奶咖啡。就这样,人们继续在捉摸不定的现实中生活,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1. (1) “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2. (2) “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3. (3) 马孔多的“失眠症”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 23. 阅读课文《百年孤独》,回答下面问题。
    1. (1) 请赏析《百年孤独》中“走江湖的吉卜赛人又来了,这次把流动游艺会变成了大型赌场”这句话。
    2. (2) 《百年孤独》中丽贝卡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理解丽贝卡吃土的情节?
    3. (3) 作者编织了一个集体患失眠症如此荒诞可笑的情节,“失眠”“健忘”指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每年三月,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他用自己的一匹骡子和两只山羊换下了两块磁铁。这些家畜是他的妻子打算用来振兴破败的家业的,她试图阻止他,但是枉费工夫。在好几个月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两块磁铁,勘察了周围整个地区的一寸寸土地,甚至河床。他掘出的唯一的东西,是十五世纪的一件铠甲。

    三月间,吉卜赛人又带来一架望远镋和一只放大镜。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甘心,马上又产生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他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金币交换放大镜。乌尔苏拉伤心地流了泪。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无心抚慰妻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他甚至编写了一份使用这种武器的《指南》,连同许多试验说明和几幅图解,请一个信使送给政府。他等待答复等了几年。最后等得厌烦了,他就为这新的失败埋怨梅尔基亚德斯,于是吉卜赛人归还了金币,换回了放大镜,并且给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几幅葡萄牙航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梅尔基亚德斯亲手记下了修道士赫尔曼作的简要说明,把记录留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让他知道如何使用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在雨季的漫长月份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自己关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完全抛弃了家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行……最后,他洋洋得意地向孩子宣布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

    吉卜赛人回来的时候,乌尔苏拉唆使全村的人反对他们,可是好奇战胜了恐惧,因为吉卜赛人说是要展出纳希安兹人最奇特的发明。大家都到吉卜赛人的帐篷去,花一分钱,就可看到返老还童的梅尔基亚德斯——身体康健,没有皱纹,满口漂亮的新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觉得这一切既简单又奇妙,第二天他不再按时进餐,从早到晚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他向乌尔苏拉唠叨,“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

    他让那些跟他一起建立马孔多村的人带上铁锹、锄头和狩猎武器,并把自己的定向仪具和地图放进背囊,就去从事鲁莽的冒险了。……

    探险回来以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绘了一幅地图。由于这张主观想出的地图,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马孔多是在一个半岛上面。他是恼怒地画出这张地图的,故意夸大跟外界往来的困难,仿佛想惩罚自己轻率地选择了这个建村的地点。“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拉叫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去。

    村里的男人已经开始准备搬家,乌尔苏拉却像蚂蚁一样悄悄地活动,唆使村中的妇女反对男人的轻举妄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对立的力量,他的计划遭到一大堆借口和托词的阻挠,终于变成没有结果的幻想。有一天早晨他难过地对乌尔苏拉说:“既然谁也不想走,咱们就单独走吧。”

    “不,咱们不走,”她说,“因为咱们在这儿生了个儿子。”

    “可是,咱们还没有一个人死在这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反驳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亲属埋在这儿,他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

    乌尔苏拉温和而坚决地说:“为了咱们留在这儿,如果要我死,我就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试图用自己的幻想迷住她,答应带她去看一个美妙的世界:那儿,只要在地里喷上神奇的药水,植物就会按照人的愿望长出果实;那儿,可以贱价买到各种治病的药物。

    “不要成天想入非非,最好关心关心孩子吧。”她回答,“他们像小狗儿似的被扔在一边,没有人管。”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烈日炎炎的菜园里。他觉得,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湿润,他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

    “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封闭的马孔多村来说,吉卜赛人带来了外面世界新奇的东西,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认识到马孔多的闭塞,这成为他探索新事物的契机。 B . 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相比,乌尔苏拉封闭、保守、节俭、务实,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热衷于幻想并为之奋斗时,是她看守着他们的家,养育着孩子们。 C . “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的感受,侧面体现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长期以来对探索的投入。“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 D . “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凭借自己长期的努力,以一己之力得出地球是圆的的结论,说明他有一定的钻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注重从日常叙事中展现大时代。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来的葡萄牙航海图、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等东西透露出人类发展的时代感。 B .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形象,主要是运用叙述的方式,通过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表现出来的。此外,乌尔苏拉也对他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C . “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外界的关注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 D .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矛盾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又突出了人物形象。
    3. (3)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
    4. (4)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请联系本文,谈谈对“魔幻”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