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3题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125 类型:二轮复习
一、真题
  • 1. (2023·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 .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 .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 .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②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 (5)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二、基础
  • 2. (2023高三下·成都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以韩卒之勇,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 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清河,涉渤海也。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阊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B .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C .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D .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2. (2)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念诸侯独秦能赵”与“空自亡人之地”《苏武传》两句中的“苦”字含义不同。 B . “苏秦阴遣其舍人金币资仪”与“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赍”字含义相同。 C . 坚甲”与“秦王复击轲,八创”《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被”含义不同。 D . 清河”与“云气,负青天”《逍遥游》两句中的“绝”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仪游说各诸侯国,未遇到了解自己明君,后被苏秦用计入秦,张仪知道后感慨自己比不上苏秦。 B . 苏秦主张六国“合纵”抗秦,他游说韩国、齐国时,都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切中利害,让国君信服。 C . 临淄城富足殷实,城中百姓整天玩乐斗殴,所以苏秦建议齐王将他们编军,然后厉兵秣马,与秦国抗衡。 D . 苏秦在游说齐王时先指出齐国的优势,接着分析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齐国的原因,最终成功说服了齐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②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 3. (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丛之令趣驾追晏子甚家不及。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损肉撤酒,琴瑟不张,钟鼓不陈。初,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钧其颈,剑承其心,所杀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者,受此不祥!”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墨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康内:大路上。②崔杼弑庄公:指齐国大夫崔杼因私愤而杀齐庄公之事。

    材料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 (1) 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公A从B之C令D趣E驾F追G晏H子I其J家K不L及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糟糠”,文中指粗劣食物,与成语“糟糠不厌”中的“糟糠”意思相同。 B . 文中“委”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中的“委”字意思不相同。 C . 文中“张”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张”字意思相同。 D . 文中“革”与《六国论》中“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革”字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连日下雨,百姓生活困难,景公却沉湎饮酒作乐,多次拒绝晏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请求,晏子只得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 B . 晏子认为百姓穷困、饥饿而无助,就不会把国君放在心上;而他自己也上未劝勉国君,下未解百姓困苦,便自请其罪而去职。 C . 作为国君,景公虽然贪图享乐,但尚能改过:一方面请回晏子,派柏遽去救灾,另一方面自我约束,不再吃酒肉,不再听音乐。 D . 大臣崔杼杀了无道国君庄公,并逼迫其他臣子站在他这边,对不听从的人砍头刺心,但面对大义凛然的晏子,他主动选择放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5. (5) 太史公为什么钦慕晏子,并愿意为他“执鞭”?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三、巩固
  • 4. (2023·成都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 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 , 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裔,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 .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 . 失管仲/隰朋/任竖习/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 .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 . 儒墨,指儒家和墨家,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理念不同,战国时并为显学。 C . “贤主则不然”与“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然”字含义不相同。 D . “三至”指多次前往,“三”在古文里常虚指多数,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道的士人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天天这样互相傲视,这将使君臣不相投合,作者对后者有批评之意。 B . 得道之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骄横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放纵自夸,即使身份卑微如平民也不忧伤屈服,即使无衣可穿、无饭可吃也不会忧愁恐惧。 C . 材料二用尧见善绻,周公旦朝见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以及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例子,阐明了“礼贤”的原因,也提出了贤才的标准。 D . 材料一认为齐桓公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侧重强调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材料二以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例子侧重倡导人主莫骄士。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②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 5. (2023·资中模拟) 文言文阅读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史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诚。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诚,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 , 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卷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B .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C .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D . 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文中作动词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统称“书”,汉代又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B . 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言行的言行录,从晋开始国家任命专职人员来编写起居注,一直到清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 C . 后主,历史上称一个王朝末代君王为后主,例如:三国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陈后主陈叔宝等。 D .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左传》《春秋》《汉书》都是编年体。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惟在德行,何必文章。唐太宗认为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不同意邓隆把他的文章编成文集。 B . 观所得失,以自警戒。褚遂良担任撰写起居注的史官时,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用帝王的得失来警戒自己,于是褚遂良就呈给太宗看。 C .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太宗看到史官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玄龄说:“你们应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 D . 以实书之,至公之道。太宗让史官修改实录,把史实记录详尽、清楚,魏征认为太宗这样做很符合公正的道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②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四、提升
  • 6. (2023高三下·潮阳模拟)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①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阔里使高其梱②。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文本二;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救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撞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文本三: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救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庳:bì,矮小。②梱:kǔn,门槛。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B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C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D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两句中的“进”含义不同。 B . “君子不能数下车”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含义不同。 C . “位已高而意益下”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两句中的“益”含义相同。 D . “孙叔敖疾”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叔敖为了便利百姓,解决市场乱象,委婉地向庄王提出恢复旧币制的建议,最终使市场恢复了原貌,百姓生活安定。 B . 楚王想改变楚国人坐矮车的民俗,孙叔敖想出加高门槛的妙法,既不用屡下政令,又在短时间内使百姓自动把车子造高。 C . 孙叔敖被封为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一个老人穿着丧服来吊丧,孙叔敖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 D . 孙叔敖临死告诫儿子,不要接受富饶肥沃的土地,选择土地贫瘠的寝丘,才能长久地拥有。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

      ②身已责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5. (5) 诸葛亮曾评价:“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孙叔敖“贤”的体现,
  • 7. (2023高三下·长春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 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 L以M促N缓O者P舒Q 然R以S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 同。 B .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 . “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 . “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 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 . 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 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 . 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 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 . 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 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②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5. (5)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