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丛之令趣驾追晏子甚家不及。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损肉撤酒,琴瑟不张,钟鼓不陈。初,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钧其颈,剑承其心,所杀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者,受此不祥!”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墨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康内:大路上。②崔杼弑庄公:指齐国大夫崔杼因私愤而杀齐庄公之事。

    材料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 (1) 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公A从B之C令D趣E驾F追G晏H子I其J家K不L及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糟糠”,文中指粗劣食物,与成语“糟糠不厌”中的“糟糠”意思相同。 B . 文中“委”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中的“委”字意思不相同。 C . 文中“张”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张”字意思相同。 D . 文中“革”与《六国论》中“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革”字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连日下雨,百姓生活困难,景公却沉湎饮酒作乐,多次拒绝晏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请求,晏子只得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 B . 晏子认为百姓穷困、饥饿而无助,就不会把国君放在心上;而他自己也上未劝勉国君,下未解百姓困苦,便自请其罪而去职。 C . 作为国君,景公虽然贪图享乐,但尚能改过:一方面请回晏子,派柏遽去救灾,另一方面自我约束,不再吃酒肉,不再听音乐。 D . 大臣崔杼杀了无道国君庄公,并逼迫其他臣子站在他这边,对不听从的人砍头刺心,但面对大义凛然的晏子,他主动选择放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5. (5) 太史公为什么钦慕晏子,并愿意为他“执鞭”?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