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2题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54 类型:二轮复习
一、真题
  • 1. (2023·新高考I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社   戏 (节选)

    沈从文

    萝 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 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 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 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 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 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 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 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 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 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 凡事依照往年成例, 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 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 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 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 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 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 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 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 因此更见得 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 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 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 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 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 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 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 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 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 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 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 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 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 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 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 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 卜 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 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 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 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 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 因逼近薄 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 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 ……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 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 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萝 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 . 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 . “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 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 . 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 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 . 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 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 . 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 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 . 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 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 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3. (3) 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 (4) 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 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基础
  • 2. (2023高三下·辽宁期中) 现代文阅读II

    麝香

    蔡测海

    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失去了晚上那种给人毛茸茸的、暖乎乎的感觉。黎明的雪地里真冷,她打了个寒颤。小花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然后它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森林里。

    百合像小花鹿一样转了转眼珠子,她小时候听巴普(爷爷)说过,鹿是山里的吉祥神,它能引人离开凶险,摆脱困境,巴普好几次在森林里采药迷了路,都是鹿给引出来的。百合念完高小,后来又到县卫校培训班学过几个月,她不信神,但她相信巴普的话,巴普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草医,是山里的活神仙。

    百合这样判断:小花鹿去的方向正是枪响的方向。哦,小花鹿,你真乖!你是来领百合出山哩!百合不觉得痛,也不觉得累了,她到附近的几棵野棕树上剥下几片棕片来,包住那些擦破了衣服的地方。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

    深深的腐枝败叶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小花鹿的足迹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一点接一点地伸向密林深处。他们依稀记得,昨晚的枪声是从那个方向传来的。其实,他们在昨晚听到的只是森林的回声,正好和枪响的方向相反,已经被克寨人从户口薄上除名的一男一女,正在向另一个世界走去。

    起风了,树叶子轻轻地动起来,每一片树叶都发出好听的声音。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他们像跌落在山洪里的两片叶子,颠簸着,挣扎着,他们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比烂泥地更难走。他们一步一滑地扶住一棵棵树,向前移动。风时而把他们向左边一推,时而又把他们向右边一摇,把他们当成小草和树枝一样戏耍。对大自然的暴力,他们先是恼怒,然后彻底地屈服了,只顾粗粗地喘着气。

    哦,真是累死人!

    他们完全迷失了方向,来到一棵大树下,百合怔怔地,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不远处的一棵树,那棵树后面又是一棵树,再后面是密密匝匝的许多树,真像一道没有边际的栅栏,在这栅栏里,他们像等候宰割的羊。这就是森林!两颗温热的泪珠从她那冰冷的脸上爬下来,她好像一下子落进了无底的窟窿,看不见克寨,看不见木楼,看不见木楼上那四季不断的炊烟。人要是只鸟儿多好啊!山神爷呀!我要回去,回克寨,回木楼!

    森林又渐渐地暗下来。他们来到一个山洞口,她和他互相望一眼,停下来,然后钻进洞去,里面有些潮,但很暖和,从里往外直冒热气儿。他们从洞口的大树下抱回许多树叶,像兽类做巢一样,铺了一个地方,两人躺下,肚子就叫起来,两个人都觉得又饿又渴。

    麝香起来走到洞口,抓了一把雪就往口里塞。

    “放下!有毒!不要命了吗?”百合在他身后呵斥起来。

    洞口的树上有两只松鼠追来追去,麝香抬头望着它们,然后往两只手上吐了口唾沫,一下一下很吃力地爬上树去,百合看着他把手伸进一个树洞,大把大把地掏着什么往衣袋里装。一会儿麝香溜下树来,气喘吁吁地来到百合身边,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堆栗子和榛子来。

    两个人毫不客气地吃着从松鼠的仓库里借来的东西。

    洞外有夜鸟的扑翅声,猫头鹰在嗬嗬地笑,远处有一种什么不可名状的声音传来,有一个大大的黑影子堵住了洞口,他俩吓得把嘴巴都捂起来了,不一会儿,那大大的、黑乎乎的东西从洞口缩回去,在外面转了几圈,走了,树林子里一阵哗哗地响。夜,这茫茫的森林的夜,像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他们把身子缩得很小很小。

    “赶紧睡吧,明天接着赶路。”她悄悄地说。他们互相鼓励着,带着忐忑,带着希望,沉沉地睡去,他们相信一定会走出这渺无人烟的森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德高望重的巴普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鹿能把人引出森林,是老人家多年与森林打交道的经验总结。 B . 麝香受的伤很重,之前一直躺着,昏迷不醒,百合给他敷了些草药后,全靠百合一人支撑,两人才能勉强走路。 C . 伸向密林深处的小花鹿的足迹已经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和昨晚寻找他们的克寨人的枪声方向一致。 D . 百合爬上树,把手伸进一个树洞,掏出松鼠窝里一大堆栗子和榛子,装进口袋,两人暂时有了一点东西充饥。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这一环境描写,营造出森林里寒冷萧瑟的氛围,也预示着主人公走出森林的艰难。 B . 文章只是简单地写“堵住了洞口的大大的黑影子”,并没有做细致描写,但这种写法却恰到好处地制造了紧张的气氛。 C . 文中把“茫茫的森林的夜”比喻成“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真切地烘托出迷路人的恐慌心理。 D . 小说对百合、麝香两人作了细致刻画,特别是两人在困难面前的一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两人的信心和勇气。
    3. (3) 小花鹿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描写生动传神,请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 3.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黄昏的约定

    连亭

    ①沿着黄昏中的街道,我经过无数盏灯,它们透着黄昏一样的昏黄。

    ②她站在街的尽头,迈出几步,又后退几步,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羽毛落在一个木窗旁。然后,她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最古老的窗户喊:“五婆!”她这一喊,我的影子受到风的惊吓,蜷缩在两脚之间。她朝我挨近,我也跟着喊一声:“五婆!”她扭头对我说:“你不大点声,她听不到的。我们一起喊吧。数一二三,数到三我们一起喊。”于是她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五婆!”发“五”圆唇,嘴巴鼓起,音低而浑,“婆”也是圆唇,嘴巴鼓起,音高而清。其他小伙伴也从家里跑出来加入我们。他们说:“来,我们一起喊。”于是数到三,大家一齐喊:“五——婆——”

    ③那个古老的雕花窗子终于打开,伸出一个满是白发的头。五婆摆手说:“五婆不在家。你们别喊了。”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五婆不在家,那你是谁?”白发五婆也哈哈大笑:“我是糖婆婆。”说完丢下一包糖来。

    ④每天黄昏在窗下喊“五婆”,我们就会得到一包糖。五婆为什么要跟我们建立黄昏的约定,我们不想深究,反正有糖吃,我们乐此不疲。自从五婆的丈夫死后,只有她一个人进出老屋。在小镇,像她这样寡居的老人还有很多。小镇的老人会有很多时间和孤独相处,有的人是三五年,有的人是二三十年。

    ⑤在小镇,忍受孤独似乎要比其他地方容易得多:因为小镇本身就是孤独的。小镇的人沉浸在小镇的节奏里。他们不用钟表,太阳就是最好的钟表。他们不上剧院,家长里短就是最好的故事会。他们不用听电视和广播播报天气预报就能知道天气变化,他们自己就是天气监测器,代代相传的经验从不失灵。如果要变天,老人的关节就会疼。如果要下雨,家门前就会经过许多蚂蚁。他们虔诚地遵循太阳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⑥偶尔他们会开玩笑似的讲述自己的心事,却并不强求能被理解,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理解自己。他们从没想过离开故土去别处生活,他们不是飞鸟,而是被地心引力紧紧吸住的落叶,盘根错节的地面才是归宿。

    ⑦当我穿越黄昏回家,看见所经的路都被各家门窗透出的光照亮,就觉得所有的孤独都是可以忍受的。

    在小镇,一切的行动都归太阳掌管。日落是孩子游戏时间的节点。我奔跑着,经过树和房子、池塘和木桥、商店和肉铺,以及老人沉默的身影,直到跑进奶奶的影子里。奶奶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这不是她想要的,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儿孙一天。她惟一的安慰是,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做家务,不是白费粮食。父亲换了工地,我们一家从大街搬到十里外的地方。十里对脚力尚好的孩子不算太远,我仍可以奔跑着找到伙伴们,找到五婆的糖。1999年,一个孩子在奔跑中感知到小镇的秘密。

    ⑨我们仍旧在黄昏呼喊五婆,有时五婆的窗户还未打开,一些临近的木门和窗户已次第打开,老人们带着温和的笑容看我们与五婆之间的游戏。有一次,我们还没开始呼喊,就看见一个陌生女人向我们走来。她穿着酒红色的连衣裙,裙摆在风中轻盈地飞扬。我们惊讶万分的时候,她转身走进了五婆的老屋。霞光是那么鲜艳,映照着我们年轻的女郎,映照着满头银丝的五婆,无意中构成我们对生命最初的理解。

    ⑩离开五婆的老屋,我掐着黄昏的尾巴跑回家,一路是已经停工的工地。这些地方曾经白鸟翱翔、湖水清澈,动物们悠然地诞生、从容地死亡,而现在它们都消失了。

    ⑪施工声隆隆,我们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大声喊“五婆”。除了糖,我们还期盼窗框中出现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庞。女郎没有出现,出现的是一只菜粉蝶。它轻轻地扇动翅膀,在黄昏的光芒中飞行,其缓慢遍跹的姿态像极了我们的心事。有那么一瞬间,它飞到了雕花的窗棱下,几乎就要停在那里,但它只是用翅膀轻触一下窗纸就飞走了。那些黄昏,我一直在想一只蝴蝶的命运。她来自何方,现在又在何处,过得好不好?没有人知道黄昏里的孩子在牵挂一只蝴蝶。

    ⑫五婆伸出脑袋,像老朋友一样,隔着两层楼用一包糖回应我们的呼喊。在糖的甜蜜中我们理解了彼此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有力量的,虽然浸透着黄昏的伤感。我们和五婆是黄昏的朋友,每次和她在暮霭中相会,我总是那么激动,充满奔跑的欲望。在奔跑中看见她亮起的灯光,有时我的眼泪竟会夺眶而出。

    ⑬五婆的家隔在新区和老街之间,其命运可想而知。尽管五婆细心地打扫,也应付不了工地飞尘的入侵。五婆的咳嗽越来越严重。

    ⑭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我们站在大街上呼喊,雕花的窗户再也没有打开,五婆再也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糖也不知去向。

    (节选自《文艺报》)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讲述了五婆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黄昏到来时,五婆会给孩子们一包糖果;孩子们得到了甜蜜的快乐,五婆也得到了孩子们陪伴的快乐。 B . 大规模的工地,对环境造成污染,五婆也因为飞尘入侵,咳嗽越来越严重,最后因病重而再也没有出现:文章警醒人们爱护环境。 C . 文章后半部分运用了对比,把小镇曾经的生活环境和如今施工之后的环境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小镇过往生活的眷恋。 D .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世人,感受生活,所以文章读来虽然俏皮活泼,富有童趣,但对生活的感受是很深刻的。
    2. (2) 有人说连亭的散文是一种诗化散文,请以文中画线句为例分析其散文语言的诗化特点。

    3. (3) 文章萦绕着一种温暖而感伤的基调,其中“温暖”和“感伤”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分析。
三、巩固
  • 4. (2023·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沙原隐泉

    余秋雨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不禁恼怒。然而,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

    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不为那越来越高的山顶,只为这已经画下的曲线,爬。

    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宽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

    登上山脊,发现山脚下有异象,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

    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葬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

    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

    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的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出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再稍用力,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

    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

    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亟亟向泉水奔去。

    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已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树后有一陋屋,正迟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悬项佛珠,满脸皱纹布得细密而宁静。

    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来源,讷讷地问,她指了指屋后一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

    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为何孤身一人,长守此地?什么年岁初来这里?终是觉得对于佛家,这种追问过于钝拙,掩口作罢。目光又转向这脉静池。答案应该都在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器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当地在陋室里听够了一整夜惊心动魄的风沙呼啸时,明晨,即可借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当她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抬头,即可望望灿烂的沙壁。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文本二: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以及关怀,对于人类所遗留留下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以浓厚的书卷气息,只身一人,从朔风凛冽的咸阳古道、阳关雨雪到春花烟雨的苏州小巷、三秋西湖,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途中有着山水各一程的坎坷,也有着风雨交加的寒冷,途中不断寻求着古老民族的新生力量。文化是一场苦旅,更是一场修行,余秋雨带着读者走遍世界,边观景边悟情,从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变迁,深刻挖掘人文精神。

    (选自《试析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表现爬沙原观隐泉的感受,描写了鸣沙山的壮美、月牙泉的静美、老尼的淡美,表达了“我”对人生世相的思考。 B . 因为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选中了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所以这些地方才倍显圣洁和崇高。 C . 登临沙山项端,“我”发现这里只不过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由此陷入了是“享一时俯视之乐”还是“长久驻足安坐”的彷徨之中。 D . 静与淡是老尼生活的集中体现,她能抵住风沙惊心动魄的呼啸,她能借助明净水色涤荡外界的喧嚣,在沙壁与泉水中寻求内心的最大平和。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借助“我”的视角描写了沙原隐泉的奇特景象,但又不独立写景,而是融情、景、理于一体,形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 B . 作者写鸣沙山,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山的整体风貌和山顶的壮美风光,更侧重于对登山的艰难情状和行走的轨迹进行细致描写。 C . 下山时,“我”咬咬牙,狠狠心,缩紧脖子,歪扭着脸,把脚伸下去,整个骨骼都做好了被重重摔打的准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D . 文章结尾,作者用简洁的语句交代了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地理位置,淡淡的笔调引人遐思,恰到好处地勾起了读者体验美景的冲动。
    3. (3) 作者说“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但他笔 下的“隐泉”却有奇特之处,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4. (4)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沙原隐泉》中的“我”在攀爬沙山过程中所悟到的人文精神。
  • 5. (2023·广西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配    角

    侯发山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河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小北风悄无声息地掠过,打扰着人们的兴致。这些人真是闲得给狗挠痒,一个个抱着膀子,缩着脖子,上下牙齿打着架,吸溜着鼻子,脸上却绽放着五花八门的笑容。

    这里在拍电影,

    河水缓缓地流着,水面上三三两两漂浮着尚未解冻的冰碴子,一起一伏,优哉游哉根据剧情,女主角失足掉进了河里,大喊“教命”。在河边溜达的配角(一个老年男性拾荒者)闻听呼救声后,没有丝毫犹豫,一跃而起跳进河里,奋力把女主角救了出来。剧情就这么简单

    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幕,接连排练了两三次,导演都摇头否定了,一脸的失望。女主角的演技倒没什么毛病,问题出在配角身上,就是那个救人者。

    第一次,配角听到女主角的叫喊,犹豫了好几秒才跳进水里。按照剧情,不能超过两秒;第二次,配角倒是没犹豫就扑进了河里。遇到冰凌茬子,有意地回避着,好像害怕被戳伤;第三次,配角表现得很勇敢,可惜,脸上的表情倒是不切实际,有点僵硬或者说是漠然,像是在演戏。别说是导演不满意,连围观的群众也都嗤之以鼻:

    “太假。”

    “演技太差了。”

    ……

    女主角虽然穿着羽绒服,有防护措施,也无生命危险,但在零下十几度的河里待着,那滋味也不是好受的。哪一次下去不扑腾几分钟?若女主角是个大牌,早甩手不干了。女主角是个没有出道的新手,说得更具体一点,是个在校的学生,托关系才当上这个角色的。此刻,她也不敢多说什么,瑟缩着身子,默默地掉着眼泪,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不知是委屈还是寒冷,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导演不咸不淡地看了女主角一眼,然后命令道:“准备,下!”

    女主角忙擦了擦眼泪,甩掉裹在身上的棉大衣,听到导演的口令后,跳进了河里。

    此刻,只见岸边的一个拾荒者,看到女主角落水,没等她喊救命,就甩掉手里的蛇皮袋,扑进了河里。距离女主角还有一段距离。他吃力地游着,脸上呈现出焦急的神色。看得出,他是个“旱鸭子”,不会游泳,两只手胡乱扒拉着,属于那种“狗刨式”。他的手被冰凌茬子划破了,脸也被冰凌茬子划破了,却不管不顾,一边还焦急地大叫:“闰女,坚持住!闺女,坚持住!”……终于,女主角被救上了岸。

    围观的群众禁不住鼓掌叫好。导演也兴奋地跳起来,潇洒地打了个响指,说:"OK!"

    然而,很快大家发现救人的老汉不是剧组里的演员。老汉的衣服真的是湿透了。汇集到脚下的水,瞬间凝结成了冰;脸和手上的伤口渗出来的血水也冻住了,不流动了。

    导演忙安排人给老汉更换衣服,包扎身上的伤口。

    这期间,女主角一直嘤嘤地哭着。

    导演拍了拍女主角的肩膀:“没事的,他虽然不是演员,但效果很好,很逼真,这个镜头就算成功了。"

    女主角哭得更厉害了。等到老汉换好衣服、包扎好伤口出来,导演率先开问:“老人家,您是——"

    “俺,俺是个捡破烂的,刚好路过这里,看到闺女落水,啥也没想,就跳了下去……”老汉虽然换了衣服,嘴唇还乌青着。

    女主角终于停止啜泣,上前托起老汉捆绑着纱布的手:“爸,我对不起您……”她想给老人个笑脸,不料,细碎的泪珠如朝露般挂在了她长长的睫毛上。

    “傻孩子,跟爸不要说对不起。”此时,老汉已经知道刚才是在拍戏,开心地笑了。围观的人都傻眼了。

    女主角是老汉的独生女。她考上艺校后,老汉也悄悄到了这个学校所在的城市,他没有别的手艺,只有捡破烂供女儿上学。他怕给女儿丢脸,一直没有去找过她。不过,他曾无数次到学校门口转悠,希望遇到女儿,却一次也没有遇到过女儿。今天外出捡破烂,也是碰巧遇到女儿在拍戏。他以为女儿是意外落水,便不顾生命危险跳进了河里,

    “大叔……今天您可帮了剧组的大忙。谢谢您!”导演真诚地说道,掏出几张票子给老汉算作酬劳。

    老汉拒绝了,说:“只要闺女没事就好,没事就好。”顿时,现场又是掌声一片。还有一个秘密可能大家都不知道,老汉一生未娶,女主角是他收养的弃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水缓缓……漂浮着……冰碴子”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令、天气,也为下文配角拍戏失败、老汉救女受伤埋下伏笔。 B . “犹豫”“回避”“害怕”等词语,写出了剧中的配角三次演救女主角戏时的心理,与下文老汉情急救女形成鲜明对比。 C . 小说对老汉救女的描写,运用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逼真地完成了“配角”的表演,又展示了一个慈父的形象。 D . 小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中间插进了老汉和女主角的父女关系的介绍,结尾又补充交代了老汉和女主角的养父女关系。
    2. (2) 小说开头对围观群众的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的结尾,往往会出人意料,请赏析这篇小说的结尾。
四、提升
  • 6. (2023·成都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贾长沙痛哭

    郭沫若

    贾谊自从受了一些老头子的嫉妒,在汉文帝面前中伤了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总是爱哭。在汉文帝的前元八年,贾谊谪贬长沙的第五年上的夏天,天上出了彗星。那时候正随着长沙王入朝,进了京城咸阳,文带便忽然想起了他,要特别召见他,叩问他关于彗星的意见。

    贾生给文帝讲彗星的内容,文帝真是高兴得什么似的,他得到安心之后,便于彗星之外探问了好些天文上的事情,一谈便到了夜半。

    兴奋着的贾谊早是忘记了自己的病体的,他只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知怎地分外地振作。文帝听得也真是专心,在贾谊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动了好几次,几乎和贾谊接起了膝来。

    ……

    贾谊经过一次召见之后,他的意见果然遭了采纳,他的位置也得到超迁:他由长沙王的太傅调为了梁王的太傅。贾生对于梁王的教育上是有所准备的。梁王本是喜欢读书的青年,但他却不让他专门读书,要教他习骑马射箭。他自己也不惜鞭策着自己的病躯陪着梁王练习这些武艺。这用意不消说是很明白的,他所期待于梁王的,是要他成为一个有文事又有武备的全才,以抵御中国的外患,预防中国的内乱,然而谁能料到贾谊这样的善人,终竟只能成为一幕悲刷的主角呢?

    他在梁园住了将近四年,在前元十一年的六月又陪着梁王入朝。他们是一路骑着马进京的,临到咸阳城下,刚好入冠的梁王有意矜示自己的英武便纵马飞跑起来。但不幸在成阳桥上马失前蹄,梁王便坠了马,把脑装跌破了,死了。

    贾谊看到梁王的死,由于突然的冲击和过分的失望,顿时在马上便吐了几口血。贾谊的病已经没有再起的希望了,自然被罢免了,回到了他的洛阳的老家。以后便一直没有起过床来。

    他在病床上荏苒了有一年的光景,每天所萦怀着的都是些悲哀的往事。

    有一天行将破晓的时候,他一个人睁着眼睛仰卧着。颜面骨上只蒙着一层羊脂玉一样的皮肤。他突然看见虚空中有一位很憔悴很瘦削的人,年纪怕有六十岁的光景,颈上带着一串秋兰穿成的花圈,上衣是荷叶集成的,下面的裙子是白色的荷花瓣子集成的。那人很亲蔼地埋下头来看着他,他听见他在向他打招呼,是他听惯了的长沙附近人的声音。

    “贾先生,你认得我么?”

    贾谊的深陷着的两眼中闪出了一丝有润意的微笑。

    “呵,你不就是屈原先生吗?”他叫了出来,声音是嘶的。“难得你老人家远来。……我有一肚子的话正想对你老人家说。……我看,我是败北了。……我活了三十二年,…自从有了知觉以来,我自己问得过良心,……我从不曾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倾轧过人,并不曾想把别人挤掉让我自己称霸。……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园家的柱石。……然而……谁料得梁王……竟因此而夭折呢?………我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尽心竭力想做一个‘人’……然而,我到底因为什么得罪了他们,他们是这样执拗地残刻呢?……内忧和外患……一天一天地加紧了,而他们不管,……他们却只晓得来攻击我……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心肝呢?………屈原先生,我实在是不明白,我要请你告诉我。”

    贾谊气喘吁吁地唱着独白,就像真的在说梦话一样,但屈原的影子仍然在他的眼里,而且又在向他说话。

    “贾先生,你太兴奋了,”长沙口音在对他说。“你是很聪明的人,你所问的一切,我相信你自己都是已经明白了的。你怪那些老人们为甚要忌刻你,这理由不是很明白的吗?因为你比他们强,故而他们怕你,你太倔强了,所以便成为众矢之的。他们攻击你,忌刻你,事实上是看起了你,怕你。你何必要同他们计较,把他们的毒箭自己拿来插在心上呢?他们是希望你的肉体和精神赶快停止作用的,你的正当的防御,应该是保重你的身体,坚强你的精神,把他们的攻击看成一群蚊好过耳。天下赞成你的人很多,忌刻你的人究竟少数,你应该为赞成你的多数的人保重,你应该把他们领导起来作安内攘外的工作。你的精神和主张已经为多数明白的人所景仰,你千切不要自己承认败北啦。你是胜利了的。"

    这一番话,其实是贾谊自己心里的话,他是起着了幻觉的现象,把自己脑中的屈原客观化了。“是的,先生,”贾谊伸出了手来,白珊瑚一样的手和空中的幻影作把握的形势。他又叫着:“你的死决不是败北。我也不承认自己的败北了。先生,你虽然死了,但你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力量,是我们中国人的安慰,我们中国人的正义感是由先生的一死替我们维系着的。先生死了已经百年,但先生没有死,我相信就再隔千年万年,先生也永远不会死。我们在先生的精诚之下团结了起来,先生,你把死来战胜了一切了。我要跟着你来,先生,我要跟着你来。”

    贾谊愈见用力握着举头,像要从床上起来的样子,但他的身子突然像一段洋烛一样向枕上反倒下去了。

    床头的矮桌上一盏如豆的灯光,为倒下去的风势所扑灭。室中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线。

    1936年5月3日

    (节选自《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谊因受到了老头子的嫉妒,总是爱哭,表明了贾谊在对抗生活的挫折上缺乏韧性,这也是他后文在梦中被屈原安慰的原因。 B . 贾生给文帝讲解替星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贾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通晓天文地理的奇才,另一方面为他的升迁,成为梁王太傅提供依据。 C . 小说通过对比、心理、语言描写等揭示了西汉文帝时期社会现实,也影射了当下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所处形势。 D . “我要跟着你来”,小说最后通过贾生的心理描写,说明了屈原力量的感召力,也暗示了贾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尾声,
    2. (2) 作者描写贾生的独白和屈原的劝慰采用了不同的言说方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 (3)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贾生》中写道“宜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与这首诗相比,本文在情感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7. (2023·资中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非山

    侯建臣

    南面没有山。以前有。

    若干年前,我是冒着“枪林弹雨”爬上南山的,我的头上一个拳头大的包是当时付出的代价。我们是在玩占山为王的游戏。我们当时叫的那“山”,其实就是一个墩台。我们来往奔跑于各个墩台之间,没有疲累,只有一次次向下的飞奔与向上的冲突。

    有一年,推土机“突突突突”喊着口号,头上的高简子冒着灰蓝灰蓝的烟,身子一挺一挺,把那墩台慢慢地推掉了。那时正是傍晚,我们几个“英雄”的身影站在夕阳的余光里,任鼻涕流过嘴巴,任风把头上的帽子吹到河里,只默默地看着我们的“山头”,我们当时的疼痛就是马上就要失去童年的时光。仿佛童年,就在那一年戛然而止。

    我跟娘说,娘,我要在这里盖个房子,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指了指老房子前边的一块空地,还画了个圈。娘听不懂我说的那句诗,但娘知道南山。娘说,哪儿有南山?我说,那儿不是?娘说,那不是!娘说,那是草。

    正是秋天,杂草疯长在村子前边的平滩上。这几年村子里的人不怎么养羊了,马也没了,牛也没了。没有了马、牛、羊和毛驴,河滩上的那些草们就像是没有了大人管的孩子,疯了一般。

    乡村的好多事物,是慢慢地慢慢地消失的。

    那里,确实没有南山。以前有条河,河里一年四季有水,水里有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的石头,鱼或者蝌蚪在石头间游来游去。后来,水没了,石头没了。鱼和蝌蚪游进记忆里了,记忆也断了。河,变成了滩,滩,长上了杂草。滩的南边,是树。从远处移植过来的松树,成了这里的长住客,铁丝网把它们圈起来,像是怕它们跑出来。松树圈着一条高速路,一辆辆飞奔而过的汽车,带着声音过来,又把声音带走。

    而那挂在西屋顶上的夕阳,从来没有感觉到周围一切像现在这样匆忙,它们好久没有再看到“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的潇洒自得,也再没有见到过“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的闲逸安然,更见不到“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的自然清幽。

    月亮,是匆忙而来,又匆忙而去的。太阳是匆忙而来,又匆忙而去的。在一闪而过的车辆面前,它们似乎也面带了羞愧之色。

    老房子一年一年更加老了。看着高速路上的车辆,再回过头来看老房子,便觉得老房子是静着的。那房檐下的尘土、椽沿下的斑痕、泥坯里的霉点都是静着的,它们静着,散在它们周围的时间也是静着的了。

    前几年就跟爹说过,挪个地方吧。爹摇了摇头,爹说,这里是静的,一个人只有活在静里才安心。可是房子似要塌了,逼仄简陋得让人哂笑。但爹不管这些,爹看着墙上随便一个斑点都能想到过去的点滴。爹是活在所有的过去里了。爹走了几年后,我和大哥也接近退休年龄了,就又动了挪一挪的念头,且那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声音时时在梦里出现,便就有了归园田居的想法。

    娘说,这房子多好,住着舒服!娘说,那得花多少钱!娘说,你们以后会回来住?说是说,娘却也不是硬去阻止的,一辈子,娘已经习惯了依从别人。娘也说,住在这里房子是破的,院墙是破的,可却总是安心的,到了别处怕是就不习惯了。终究是,娘同意了。

    人的心里总是藏着一座南山的。

    五柳先生也许只是在门前的东篱之下站了一会儿,或者他弯腰采了一把菊花,抬起头来,看了看南面。南面或许有山,或许没有。但五柳先生是期望那里有山的,有山的地方是幽静的,山似乎总能把嘈杂之音挡在外边,也总能让一方天地变得净而安静。归隐回乡的人,能够一出门就看到一座山,那心也便净而安静了。

    我想象着那座南山。

    它其实不高,就是一个土包的高度,就是一棵杨树的高度,或者只是一间房子的高度。但那是南山,一见到它便变得“悠然”。

    我想象着我会在东边筑起篱笆,是用小老杨的枝干围起来的,在篱笆之下,种一些菊花,万寿菊、金光菊,什么菊花都行。我还会养一群鸭子或者鸡,最好是鸡,母鸡最好是芦花鸡,风一吹它们身上芦花一样的羽毛飘来飘去;当然最好再养几头猪,把它们放到那河滩之上,让它们晃着短小的尾巴悠闲地哼出独特的小调。

    这样的时候,我拉着娘的手,像一对恋人,我们走在尘世之外的静里,让时光在这静里一点一点地走远。

    我们偶尔抬起头来,能看到那座“南山”,那座“南山”也看着我们,我们的眼神都是熟悉很久的眼神,我们都是在对方的心里住了许久的那一个或者那一些。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节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推土机推倒土墩的情景,而站在夕阳中的“我们”,感到了失去童年的疼痛。 B . 文章第三节借夕阳的感受来表现时代变迁中乡村的变化:生活变得匆忙,自在悠然的乡村诗意也逐渐消失。 C . 文章第四节描述娘和爹一样,尽管老房子简陋逼仄,也不愿挪窝,房子破、院墙破,可总是安心的,表现娘勤劳节俭的特点。 D . 作者带着纯真的眼神采撷乡村的意象,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乡村的变迁,用淳朴的情感带给读者阵阵暖意。
    2. (2) 结合全文,概括“南山非山”的丰富意蕴。
    3. (3) 有人评价侯建臣散文语言叙述的特点是“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文字方式,创造出紧凑的镜头感,让文章的情感随着镜头的移动而不断升华”,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