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无衣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练...

更新时间:2023-09-10 浏览次数:4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 . 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 . 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 . 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 2. 下列选项中,最接近下文主旨的一项是(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A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B .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C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D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3. 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③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④②① C . ③①②④ D . ①③②④
  • 4. 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
    A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 笑载言      载:动词词头,无义 B . 以我贿迁     贿:财物 C . 女也不     爽:直爽、爽快 D . 思之      言:助词,无实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
  • 6.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1. (1) 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 . 《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 . 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 . 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2. (2) 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1)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有力地展现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 B . 《行路难》这一首哀怨之曲,不是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遍吹”,把读者带入笛声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C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反映了真实的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D . 《秦风·无衣》质朴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
    2. (2) 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8. (2023高二上·桐乡市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品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反问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与后文中的“与子……”的句子呼应,洋溢着不怕困难的豪情,富于鼓动性。 B . 作品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C . 作品内容上不断递进。首章“同仇”,是情绪上有共同的敌人。二章“偕作”是开始行动。三章“偕行”,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 . 这首诗是一首战歌。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2. (2)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 9.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1. (1)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 . 《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 . 《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 . 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2. (2) 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 10.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注】。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泽:亲肤的内衣。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整首诗语言简练,用整齐的四言,节奏铿锵,读来给人激昂慷慨的振奋之感。 B . 诗中“同”“偕”二字反复出现,表现了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共赴疆场的团结。 C . 临战才修理戈矛、甲兵,说明战前的准备不足,这是一场王仓促发动的战争。 D . 从“同仇”到“偕行”,诗从战前统一思想写到战斗逐步展开,运用了赋的写法。
    2. (2) 这首诗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国风·秦风·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B . 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 . 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D . 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2. (2) 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
  • 1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选自《诗经·秦风》)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B . 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相团结,抗击敌人。 C . 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借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 .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突显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2. (2)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1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1)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什么?
    2. (2) 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 1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①蒹葭:芦苇。②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③溯洄:逆流而上。④晞:干。⑤湄:岸边。⑥跻:(路)高而陡。⑦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水边。⑨右:向右迂曲。⑩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1.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分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营造沉郁悲凉的氛围,又暗寓时间的推移。后六句写访求伊人未得的迷惘之情。 B .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 .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 (2) 这首诗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 (3)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结合本诗和《无衣》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16.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 ,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②华:同“花”。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归,出嫁。④宜其室家:指夫妻美满和顺。宜,和顺、亲善。⑤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⑥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有的注释为编者加)

    题目: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 17.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四牡

    《诗经·小雅》

    四牡 , 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 , 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⑧。

    翩翩者鵻 , 载飞载下,集于苞⑩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①四牡:四匹雄马。②(fēi):马行走不停而显得疲劳的样子。③倭(wēi)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④盬(gǔ):休止。⑤啴(tān)啴:马疲惫喘息的样子。⑥骆:黑鬃的白马。⑦遑:闲暇。⑧启处:安居休息。⑨鵻(zhuī):一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鸪。⑩苞(bāo):茂密。⑪栩(xǔ):柞树。⑫将(jiāng):奉养。⑬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⑭谂(shěn):思念。

    1.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 . 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鵻,这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C . 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由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D . 鵻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2) 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 18. 赏析诗词《无衣》。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19.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①喈喈 (jiē):鸡叫的声音。②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 夷:平。③胶胶:鸡叫的声音。④瘳(chōu):病好,病痊愈。 ⑤晦:昏暗。

    1. (1)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写了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B . 全诗从感觉和听觉方面来写风雨,写风雨之苦,也写了主人公渴盼之苦。 C . 这首诗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重笔描绘了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 D . 全诗三章叠咏,诗境单纯,有重复单调之感。
    2. (2) 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2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 . 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 . 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 . 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2. (2) 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2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终  风   

    《诗经·邶风》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释】终风:长风。敖:通傲莫往莫来:不往不来。曀:日色昏暗。愿言:期望。言,衬词,无义。虺虺:雷鸣声。怀:永远怀念。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章,在终日的大风天气里,她想起了曾经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他是那么的亲近或者轻薄),不由得心生感伤。 B . 第二章自问自答。他爱不爱我?肯不肯来看我?他终究没有来。对方的不往不来使她开始思念起他来。 C . 第三章中“愿言则嚏”意思是:(“我”)期望(如果你在想“我”),那么(就让“我”)打个喷嚏。这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尾联一样。 D . 这首弃妇诗以第一人称角度、女子口吻写女子的爱情遭遇与心情,跟《氓》表达的主题一致。
    2. (2) 此诗使用了较多的表达技巧,请选取两个加以简析。
三、小阅读-课内
  • 22. 对《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章的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 B . “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指铠甲和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 C . 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D . 这首诗各章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 23. 《秦风·无衣》“王于兴师”在诗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24.  《国风·秦风·无衣》第二节和第三节中的“岂曰无衣”是对第一节此句的简单重复吗? 
  • 25.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经·秦风·无衣》
四、情景默写
  • 2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2. (2)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3. (3)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载,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4. (4) 《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五、选择类
  • 27. 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②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

    ③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

    ④眼中何有百步的,彊干惯使千年柘。

    A . ①钓鱼  ②射箭  ③织布  ④划船 B . ①织布  ②射箭  ③钓鱼  ④划船 C . ①钓鱼  ②划船  ③织布  ④射箭 D . ①织布  ②划船  ③钓鱼  ④射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