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上·本溪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炼、在实学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对善恶有高度自觉,在道德上防微杜渐。

    “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知知:即认识再认识,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行行:即实践再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推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知行合一”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知与行,高度统一,同心同体,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伺的协调统一关系。“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为一种物我之间的通汇贯通,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客观环境与人的生存、人的心态、人的力量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的一种平衡。“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

    毫无疑问,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我们倡导“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厚土壤,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王离湘《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

    材料二:

    “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炼,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炼才能锋利一样。

    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原来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王阳明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他立刻召集县府有关人员开会,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家应收的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财的一种恶劣手段。于是,他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手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王阳明给上级政府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摆出态度,最后以人情动之,面对奸宦,软硬兼施,竟然就这么轻松圆满地把事情解决了。

    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

    神奇的是,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

    (摘编自《王阳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均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 B . 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C . 当下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发展。 D . 王阳明认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在实学中求知,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同与发展。 B . “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高度契合。 C . 知知即认识再认识,行行即实践再实践,这说明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 . 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知”与“行”,就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3.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B .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C .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D .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4. (4) 我们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能汲取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知行合一”,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三上·本溪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巴尔扎克葬词

    雨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慕他的心思?

    ⑪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 . 第④段中“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 . 第⑥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 . 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做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做了深刻的阐发。 B . 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 . 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 . 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3. (3) 第⑤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4. (4) 请赏析⑪段划线句的语言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上·本溪月考) 文言文阅读

    (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益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蝎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服。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二)

    上问侍臣:“创业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A向B未C道D时E都F自G谓H所I行J不K变L及M见N公O论P说Q过R失S堪T惊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B . “创业与守成孰难”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 . “得一生”与“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一”意思不同。 D . “见人谏”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 . 在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 C . 在选文(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 . 在选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②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5. (5) 概括选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 4. (2023高三上·本溪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赠王友道

    苏轼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麈,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注】①东阳:原指沈东阳,即沈约,因求官而累瘦了身体。②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③蜀客: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称。司马相如因“悦文君之色”,在夫妻之事上不加节制,最终因“消渴症”而亡。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以历史人物喻之。词人以发问的口气,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历史人物。“谁道”二字,排除了独见。 B . 词的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引用李白的典故,进一步赞颂友道高洁超尘的风姿。 C . 词的下片继续赞颂友人的美好品性,“保器全真”体现出词人对友人能够做到保持真气,自爱自重的赞颂和钦佩。 D . 尾句词人一方面怀着遗憾的口吻,惋惜家乡人司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也警告友道不要重蹈司马之覆辙。
    2. (2) 有人评论苏轼的这首《临江仙》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语言中充满了道学色彩,富含哲理。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柳永《望海潮》中关于杭州桂花飘香、荷花满湖的四时美景的词句“”据说让金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2. (2) 《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写荒凉衰败。
    3. (3) 黄河作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更是诗人笔下的常客,请写出包含有“黄河”意象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上·本溪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泛舟绿溪,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到草原牧场,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四川、湖北、新疆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____地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不少人也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

    对于文旅局长从办公室到镜头前的“躬身入局”,____:认为接地气的有之,认为有创意的有之,认为真代言的有之——当然,质疑质量不高、扮相不好、身份不妥的也有之。这些声音,在网上网下成为了一股潮流,值得从中汲取经验。____的是,经由网红局长们的介绍,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文旅局长的“出圈”,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尝试和探索。我们不妨给予更多包容与鼓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B . 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 C .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D . 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批粪土。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三上·本溪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饭后怎样做才最合适?有人提出,饭后最好平躺,因为饭后血液集中在胃部,大脑供血不足,只有平躺才能缓解由缺血带来的不适。事实真是如此吗?青海大学杨如意认为,饭后,____,消化机能正处于运动状态,此时平躺会影响胃肠蠕动,不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

    不平躺,____?针对这个问题,成都医师毛伟表示,可适当地活动,但若立刻运动,就会增加胃部震动,加重胃负担。尤其是有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患者,这样做可能加重病情。

    有些人吃饱饭后很容易犯困,有倒头便睡的习惯。武警北京第三医院杨娜指出,人吃完饭后,大量食物在胃里,____,人体就会增加胃、肠的血流量,大脑的血容量就会减少,血压也随之下降,如在这时睡觉,很容易因脑供血不足而形成血栓、中风等。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用否定句式概括上述各段的主要意思,三个句子要形成排比。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本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封自荐信。

    材料一:高二李华同学个人简介

                                                                                                                                                                                                                                                                                                                                                                                           

    姓名

    李华

    性别

    年龄

    17

    所在学校

    复兴中学

    政治面貌

    预备党员

    班级职务

    班长

    其他工作

    学生会主席

    兴趣与特长

    天文、摄影、阅读、篮球等

    成绩情况

    年级

    考试

    排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高二上

    期末考

    2

    123

    133

    126

    92

    94

    95

    高二下

    1

    117

    144

    133

    97

    98

    88

    材料二:下面是2022年暑假面向高二理科学生举办夏令营的一些大学的校训:

                                                                                                                                                      

    举办夏令营的大学

    校训

    来历

    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来清华演讲引用了这两句来勉励学子,后定为校训。

    复旦大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复旦建校10周年时确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中科大首位校长郭沫若给科大写的校歌里的话:“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后提炼成校训。

    李华想参加上面某一所大学的暑假夏令营,为将来报考该校做准备。请以李华的身份向该大学写一封自荐信。信中要表达出对该校校训的认识、思考或感悟,同时要结合李华高中学习生活的情况,说明他符合参加该校夏令营的条件,表达参加该校夏令营的意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落款统一为“李华”;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