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 /14.2 *荷塘月色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

更新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④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本二:

    ①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像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②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两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读者的想像,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广告画之类的庸俗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摘自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有删改)

    文本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自钱锺书《通感》)

    1. (1) 晓华同学找来几篇名家作品来做比较阅读,以下选项中与文本一的语言风格更接近的一项是(   )
      A . 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谁不笑笑呢! B .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 C . 太阳西斜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水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微腥的潮味。 D .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2. (2)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的第②段重点写荷塘,而第③段重点写月色,两者看似分离,实际又互相渗透。 B . “田田的叶子”和“亭亭的舞女的裙”都采用叠词法写景,突出了荷叶的密度与姿态。 C . 蝉声与蛙声打破了四周环境的寂静,令更爱冷静和独处的作者雅兴全失,进而由喜转悲。 D . “脉脉的流水”中作者将流水人格化,既表现了流水无声,又赋予了其深含感情的形象。
    3. (3)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好用草率浅显的明喻,也好用不高明的女性意象。 B . 明喻要点明“喻体”与“喻依”的关系,不够含蓄,所以不如暗喻。 C . 《荷塘月色》中的女性意象容易引起庸俗的联想,只会产生负效果。 D . 比喻要有准确的焦点和不轻率烂俗的形象,否则只是一种装饰罢了。
    4. (4)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三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 .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 .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 (1) 下列加点字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留之际 B . 欲盖 C . 天大谎 D . 补过失
    2. (2) 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A . 翠绿欲滴 B . 轻盈飘逸 C . 舒然展放 D . 高高耸立
    3. (3) 这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比喻  拟人  通感 B . 比喻  拟人  移就 C . 比喻  通感 D . 比喻  拟人  借代
    4. (4) 这一段描写荷花,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写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 . 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 . 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 . 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通感。
  • 3.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猗猗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②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要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辩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 (1) 下列对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中的“流水”,写出月光的动态美。 B . “浮”写水汽在月下荷塘里弥漫,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之美。 C . “洗”写荷塘的洁白柔和、鲜艳欲滴,表现荷塘的纤尘不染。 D . “笼”与“轻纱”搭配,写出了叶子和花朦胧柔和的意味。
    2.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的荷香月色,追求刹那的安宁心境。 B . 作者身处月下荷塘忆往怀旧,沉浸于往昔峥嵘岁月而自我陶醉。 C . 作者看着荷塘上田田的荷叶,于是生发了对江南的深深惦念之情。 D .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不愿意回到现实。
    3. (3) 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荷的清香与高楼上的歌声,是由嗅觉向听觉的转移,实现了感官联动。 B .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二者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相似处。 C . “清香”与“歌声”同属于美好事物,意象叠加,扩大了意境的内涵。 D . 作者通过联想找到了两种事物的相通之处,烘托出环境的热闹和嘈杂。
    4.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 . 作者认为“独处的妙处”在于今晚可以心系美景、思接千载。 B . 第③段写景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C . 第④段处处实写月色,贴切地表现了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D . 写月的投影时光影交错,荷塘在路灯的映衬下更显风姿绰约。
    5. (5)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增加了音韵美,使文气更舒展。 B . 文章将月色的描写与荷塘的描写结合起来,突出了邈远、壮阔、幽静之美。 C . 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始终从相同的角度描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D . 文章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未发生相应的变化。
  • 4. (2023高二上·衡水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就是远方

    徐贵祥

    几年前曾萌生一个想法,要写一部过日子的小说,大致意象是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庄、一座城市。常常遐想那里的人与自然,那里几十年前和几十年后的模样。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那个地方应该在西边。这次去湖北房县,出发前才知道,我的家乡和房县基本上在一个纬度,大约北纬32度,房县在我老家安徽霍邱的西边。这个发现让我惊喜不已,好像我虚拟的那个空间早已存在,正等着我去认识。

    到达房县的第二天,我们参观西关老街。走在石板铺就的街面,看着在阳光下叙动的彩幌,依次走过酒楼、茶馆、药铺、银器店、竹器坊……当真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当地朋友告诉我,这条老街曾经是贯通鄂豫川陕的古盐道,始建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如今,经政府投资修缮翻新,西关老街成为新兴的旅游文化景点。

    老街走了大半,肚子饿了,因为各种小吃的香味太诱人,当然,唤醒味觉的还有对古代市井生活的想象。我们在两家店铺里品尝了不少美食,几乎可算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而老板都很客气,拒不收钱,说外面来的客人尝尝管够,就算请客了,谁家不请客呢?朋友说,这条古街能留存到现在,就是因为民风淳朴,坚持薄利多销。他还告诉我们,前些日子西关老街开张的时候,广场上的一口大锅装了一千斤糯米饭,旁边放着快餐盒,谁来谁吃,免费。我愣怔半天说,啊,按需分配啊。朋友说,是的,日子好过了,吃得起了,那就让大家放开肚皮吃。

    我对房县的认识,是从“吃”开始的。在老街的西口,望着牌楼上“西关印象”四个大字,我想到的是大气、豪气、客气。忽然想起了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话:“诗和远方。”房县人在这句话里换了一个字,叫作“诗酒远方”。把“诗”字用在这里,房县人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诗经》的主要编纂者尹吉甫就是房县人。那么“酒”呢?我并不认为黄酒的发源地在房县,也不认为房县的黄酒天下第一,或许这句话还有一个内涵:诗就是酒,酒就是诗,诗和酒,都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抑或可以说,诗是精神酿造的酒,酒是物质酿造的诗。所谓“诗酒远方”,就是千百年来存在于我们理想中的、让生命自由挥洒的生活,比如孟浩然在《过敌人庄》里描述的:“开轩面场圆,把酒话桑麻。”

    只是,远方在哪里?

    从县城到九道乡政府所在地,途经野人谷镇,再往西北方向盘过几道山梁,气温越来越低。还只是9月末,走到一个岔路口,居然发现山上覆盖着一层薄雪。

    九道乡,当地人称九道梁,就像房县向西南方伸出的一个指头,挨着神农架的肩膀,有点“山高皇帝远”的味道。那天半阴半晴,时阴时晴。从车窗看去,对面的山坡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的草木就像镶嵌在山坡上的宝石,一片斑斓。极目远眺,但见层峦叠峰,半山云雾缭绕,仿佛是款款飘动的白色裙裾若隐若现地缠绕着山峰。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张九龄的诗句:“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当天下午,我们赶到响应沟村的村部。乡文化站长把我们领到一个刚刚住进楼房的前贫困户的家里,动员女主人唱民歌。女主人六十岁出头,一头黑发一尘不染,扎着两条辫子,见到我们一点儿也不见外,头一扬,清清嗓子就开唱。唱的是《卖馄饨》,伴以动作,好像是讲一对夫妻做小生意,相亲相爱,苦中有乐。文化站长又领来两位老年妇女,一位刚刚七十岁,一位接近八十岁,头发也是黑多白少。她们每人都唱了一首歌,然后坐下来跟我们聊天。

    坐在三位老年妇女的对面,我突然发现她们都悠然地跷着二郎腿,都是心满意足的笑脸,构成了一幅流溢着幸福感的画面,储存在我们一行十几个人的手机里。

    暮色苍茫,我们村前村后地察看村容村貌。多数村民都从高山上迁了下来,村部所在的山坡俨然成了集镇。一所房前聚集了十几个人,刚刚放学的孩子跟着我们撒欢,孩子们都很干净,小脸蛋洋溢着自信和快乐。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农民眉开眼笑,硬把铜管烟袋往我手上塞。这个农民说,你回去给中央带个话,精准扶贫政策好啊,村里办起了企业,往后,娃们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在村部吃过晚饭,刚刚走出食堂,一曲《梁祝》绊住了我们的双脚。但见村部广场灯火通明,欢快的乐曲声中,十几个女子翩翩起舞,舞姿轻盈,步伐矫健,像受过专业训练的小姑娘,直到走近了才看出,都是老年妇女,头发多数也是黑的。

    次日吃过早饭,踏上返回县城的路。车头向东,向北,盘旋,上下。走到一个制高点,我向外看了一眼,连忙喊停车。

    这是个地道的晴天。远远地,从我们下车的地方向西边望去,云蒸霞蔚,山坳里的九道梁集镇在白云深处时隐时现,如梦似幻,如诗如画。想象着那里即将开始的新的一天,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图景在我眼前浮现。

    十几个手机,还有几部专业相机,各自选择角度,眺望远方,再远方……直到走出很远,我还在想,远方在哪里?或许在那个时刻,西边的人们看见了东方山梁上的我们,也会惊喜地指点,看啊,那里,远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湖北房县基本位于作者老家安徽霍邱之西,与作者之前设想的小说中的地方方位一致,这让他感觉与房县有缘,因而心生惊喜。 B . 写去九道乡沿途的山上还覆盖着薄雪以及九道梁“有点‘山高皇帝远’的味道”,表现了山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C . 文章引用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诗句,意在对“诗酒远方”的含义进行具体阐释,使抽象的概念通俗易懂。 D . 文章三处写到响应沟村老年人头发的“黑”,借此表现其身体健康;写她们能歌善舞,意在突出其多才多艺。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作者写几年前曾萌生写一部过日子的小说的想法,意在交代写作缘起,使文章行文顺畅自然。 B . 第2段中,作者罗列堆叠“酒楼、茶馆、药铺、银器店、竹器坊”等词语,意在突出西关老街的繁华阜盛。 C . “只是,远方在哪里?”一句单独成段,除突出强调外,还以此疑问引发探究,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 D . 对九道梁的描写,使用“花团锦簇”“五颜六色”“一片斑斓”等词语和比喻修辞,使语言典雅。
    3. (3) 对于文题“这里就是远方”,你是怎样理解的?
    4. (4) 在探访过程中,“我”对房县人有怎样的认识?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在这里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了我们友好的回报。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1. (1)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 .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 . 作者认为原始林是未经干扰的、我们曾经的家,是一条绿色的时间隧道,能够全面地反映地球上的生命的诞生、成长,并逐渐转变的过程。 D .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忧虑。
    2. (2)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 .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类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各具其态之美。 C .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 .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3. (3)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⑥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4. (4)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节选)

    汪曾祺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致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远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已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时一个,两个的时候更多。它们总像有一桩事情要做,六只脚不停地运动,有时停下来,那动着的便是两根有节的触须了。我们以为天牛触须有一节它就有一岁。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难的工作,即使它在树枝上转来转去,你等一个合适地点动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时候很少。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即是飞,也不远。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地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为依然是温文尔雅的。黑底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极瑰丽颜色的。有一种还似乎带点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好。

    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儿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螺婶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柔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范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范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哑巴犹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

    蜻蜓一个个选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了。有一种通身铁色的蜻蜓,翅膀较窄,称“鬼蜻蜓”。看它款款地飞在墙角花荫,不知什么道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搬来搬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案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童年记忆中的家“颜色是深沉的”,“灰青色与褐色”“黑色”“郁”,这些色彩描写实中有虚,渗透着“安定与寂寞”的感觉。 B . 诗化的语言经常出现在这篇散文中,这种语言往往超越逻辑,却创造出意料之外的意境,如“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C . 作者对天牛、蟋蟀、蝉、蜻蜓、土蜂、螳螂的描写各具神采,细致传神,引人入胜,精妙的修辞和丰富的细节刻画让描写格外鲜活生动。 D .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作者以成人视角回忆童年时的家中花园和自己在此度过的难忘的快乐时光。
    2. (2) 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写“我看过一本秋虫谱”,觉得“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这样写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符合“我”的身份和年龄特点。 B . “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儿了。”蒲松龄的小说《促织》采取了“借古讽今”的笔法,揭露社会黑暗,本文也借鉴了这种写法。 C . 本文在结构上苦心经营,题旨追求玄奥深奇,语言却平淡质朴,如话家常,选材力求“日常生活审美化”,风格恬淡从容。 D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和汪曾祺的《花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同属回忆性文章。
    3. (3) 汪曾祺在作品中描写了园子里的小昆虫,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的感情。
    4. (4) 汪曾祺主张“写景,就是写人”“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三、古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四、选择题
  • 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____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____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____了。

    1. (1)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弥漫   霎时   好像   风流 B . 弥望   突然   好像   风致 C . 弥漫   突然   宛然   风流 D . 弥望   霎时   宛然   风致
    2. (2) 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恰当一项是(    )
      A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B . 一些白花零星地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C . 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D . 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零星地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3. (3) 下面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与画横线的句子类似的一项是(    )
      A . 足见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B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D .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五、综合运用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像闪电般,这时候一丝叶子与花也有颤动,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像闪电般,这时候一丝叶子与花也有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B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C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D . 像闪电般,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B .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要用科技战胜饥饿。 C .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 .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了那条被子。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六、语言表达
  • 10. 常见的“动物语录”往往充满智慧、幽默和讽喻性,请你仿照下面示例的风格,以“蜜蜂”、“狐狸”、“鱼”或其他你所了解的动物的口吻写一句话。(任选2种)

    【示例】

    猫头鹰:要是凭发言来评先进,我这一辈子怕是与先进无缘了。

    羊:同胞们,请注意,当一匹狼向你大谈仁义道德时,它肯定是要参加竞选了。

    乌鸦:人最虚伪最脆弱,自己心虚,却怪我这张嘴不吉利。

    猪:甘于被人喂养的下场是:谁先肥起来谁倒霉。

七、小阅读-课内
  • 11. 下列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进行细腻地描写,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B . 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C .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细腻传神。 D . 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
  • 12. 对《荷塘月色》中“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 . 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 . 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 .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缓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要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请赏析该段的描写艺术。

  • 14.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语段。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 15. 温习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 (1) 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线、线、线。
    2. (2) 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照顺序写的,由,由
    3. (3) 联想是散文的翅膀,文章7~9段是联想部分。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的思路写的。
    4. (4) 《荷塘月色》开头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5. (5) 《荷塘月色》在主要描写荷塘、月色后,也安排了一点穿插性文段,表现在:①;②。这两处材料体现了作者极力通过联想与回忆来排遣“不宁静的心情”的意图。
八、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活生生移植其于荷塘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文本二:

    兆民把朱自清先生视为一生的风范和楷模,还有更充分的自白,是他的《自清轩语》。他有了新居,户型不大,没有书房,妻子便将锅灶移到墙院,腾出厨房辟为书室,请书画家黄澍老先生赐“自清轩”字幅。将“自清轩”作斋名,黄澍不解,问“怎么叫‘自清轩’呢?”他答:“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操自守;素来敬重朱自清先生的道德文章,要清白做人;平日里读书作文,要文风清新:合三为一,曰‘自清轩’。”

    (张小明《字句见真情——读吴兆民新书〈又见荷塘月色〉》)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开篇写来到朱自清曾走过的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 . 文章从作者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后联系史实,赞扬了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C . 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动人景象,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也写出了荷塘的沧桑变化,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D . 文章结尾,作者触景生情,既表达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
    2. (2)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荷塘月色》多用比喻和通感,而文本一多用白描和想象,同样使作品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体现出作者文学创作上积极的探索精神。 B . 文本一中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赋予了笔下荷塘动静相生的月夜景象,并且多处使用对比的技巧,创造了艺术审美空间。 C . 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娓娓道来,又具有文学色彩,既感人至深,又令人警醒。 D . 文本一、二中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出作者对朱自清人格的敬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可谓字句见真情。
    3. (3) 文本一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根植”“移植”可否互换呢?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4. (4) 文本一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由文本二出处可知作者的新书亦以其为名,试分析此题目有哪些丰富的含意?
  • 17. 阅读《荷塘月色》(节选)、《我与地坛》(节选),完成小题。

    (一)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辫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根据文章内容,分别解释《荷塘月色》(节选)中“冷静”和《我与地坛》(节选)中“宁静” 的含义。
    2. (2) 阅读《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中的写景文字,分析景物描写在两篇散文中的不同作用。
九、填空题
  • 18. 填空题                                                                                                                                                                                                                                                                                                        

    数典忘祖

     劫数难逃

     数见不鲜 

    落落大方

     大大落落

     丢三落四 

    落枕 

     混

    混水摸鱼

     鱼龙混杂 

     脉

    含情脉脉

     一脉相承 

    如履薄冰

      薄饼

     薄荷

    曲突徙薪 

    曲尽其妙

     曲高和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