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六单元 /10 /10.2 *师说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练习

更新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⑥蚓无爪牙之利

    A . 全不相同 B .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 全都相同 D . 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3. (2021高一下·固原期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闻道也固先乎吾    为惑也终不解矣 B . 巫医乐师百工人    郯子 C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固先 D . 吾从师之     择师教之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随着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的心态,及至韩愈、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何以如此?除去儒学式微和佛、道兴盛的影响,大概与中唐社会的官学多为科举之附庸息息相关。韩愈针对“自汉氏以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业传经者,及于今则无闻矣”的现象,沿循先秦两汉儒家由学而知、学而从师的教育传统,力倡要学有所得就必须向老师求教。为此,韩愈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写出了著名的《师说》,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柳宗元十分赞同韩愈的意见,也主张从师求学,认为如果不从师学习,就很难增进自己的才识和完善自我的德性,他以其切身的感受指出自学者虽有学习的主动性,但单靠个人的努力,缺乏良师的指教,往往只能悟得一鳞半爪,而不能得其要领。可以说,韩愈与柳宗元都强调从师求学。

    但对于是否愿意为师,并敢为人师,韩愈与柳宗元的态度及做法有明显的不同。作为一位虔诚的孔孟信徒,韩愈为了恢复和弘扬儒学的道统,不但热切关注教育事业,而且敢为人师,乐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依韩愈之见,只要后学前来请教,做教师的就应该热心加以指导,勇于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尽管韩愈因“独有接后辈之名”而招致“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但他仍不改初衷。相形于韩愈,柳宗元则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明确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所以始终都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柳宗元不愿任师,并不意味推卸教育后学的责任。事实上,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他所拒绝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师生关系,绝非要把真正虚心讨教的求学者拒于千里,柳宗元以为不用老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则足矣。史籍记载:“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韩愈生活在佛、道兴盛的年代,儒家学说受到佛、道严重的挑战。为了光大儒学学说,使之居于主导地位,韩愈张扬排佛挤老的旗帜,积极进行反对佛、道的思想斗争。他为了阻止佛教的流传,仿照佛教的传法世系,也替儒家制造了一个“道统”。韩愈认定自己的使命是接续孟子,由自己来把中断了近千年的儒学道统继承起来。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提倡学习儒家经典。柳宗元认为为师之道的目的在于培养既能“明道”又能“行道”的人才,即造就能对现实社会进行大胆改革、用仁政来治国安邦的人才。然而柳宗元所提倡的“道”并不纯粹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它还涵括老、庄、杨、墨、申等学说,乃至佛教学说的思想成分。柳宗元提倡博览群书,并非不讲先后主次。就读书次第而言,柳宗元强调先读六经,次读《论语》《孟子》,而后再读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爱情。

    关于为师的标准,韩愈与柳宗元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把能够“传道”或“明道”作为教师的首要素质。韩愈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育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不仅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得不到圆满解答,而且全社会也终将见不到德才兼备的人才,韩愈认为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向国家举荐人才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柳宗元的为师之道,虽然鼓励求学者从师学习,但极力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充分肯定在学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强调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视学生为主体,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习主体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助其发展,教师唯有充分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摘编自黄明喜《韩愈与柳宗元师道观之比较》)

    材料二:

    韩愈不仅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他总结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留给后人的有《师说》《进学解》《符读书城南》等影响深远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诗文。《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篇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韩愈在此文中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韩愈所谓的道,指儒家之道;所谓业,指《诗》《书》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业是儒家经书。道与业二者之中,道为重,业为次,道比业更重要,而业是为道服务的。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解惑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并不是脱离道和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

    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说明学生不一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这一师道观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这在公元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确是难能可责的。

    韩愈师道观的提出有其个人的、历史的原因。韩愈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传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受道在先,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学生如果要学习仁义之道,就必须尊师重道。再者,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是当时唐朝国势和教育的衰败,佛、道宗教势力的膨胀,儒家的师道观日趋淡化,韩愈力挽狂澜于既倒,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就是力图通过提倡尊师重道,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重振儒家道统。

    直至今天,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法古而不泥古”,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思想,构筑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现代思想的一代新人。

    (摘编自王凤银《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在韩愈心中“传道”重要性超过“授业”,“授业”重要性超过“解惑”。 B . 中唐时期,社会上大量出现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人们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的心态。 C . 《师说》结合韩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旗帜鲜明地从实践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 . 柳宗元自认为在才能和在做事的胆识上都逊于韩愈,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在当时不如韩愈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虽然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称他为老师,但是他不拒绝真正的求学者。 B . 柳宗元注重对儒家经典的阅读,他认为与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要籍相比,儒家的六经、《论语》、《孟子》更值得人们阅读。 C . 《师说》的创作目的是尊师重道,重振儒家道统,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 D . 韩愈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柳宗元则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 (3) 下列选项,不符合韩愈和柳宗元师道观的一项是(    )
      A .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B .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C .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D . 务学不如务求师。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5)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韩愈与柳宗元两人师道观的相同之处。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师说》,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也        师:老师 B . 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C . 于其也        身:自己 D . 不拘于     时:时俗
    2.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B . 小学而大遗

      小时学习的知识长大后却遗忘了

      C . 官盛则近谀

      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D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彼 童 子 之 师 授 之 书 而 习 其 句 读 者 非 吾 所 谓 传 其 道 解 其 惑 者 也

      A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 (4) 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相师”的现状,呼吁人们求师从师。文章第一段先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师”的职责,“”;接着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最终总结出择师应遵循的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之所存,之所存也。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于此乎?爱其子,择师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 之所存       师之不传也久矣 C . 之所存也   犹且从而问焉 D . 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2. (2) 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B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

      C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3. (3) 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 .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 惑而不从师 C . 择师而教之 D . 则群聚而笑之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 (5) 用原文填空。

      韩愈在第二段中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了社会上“①”的不良风气。首先,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得出“②”的结论;其次,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作对比,得出“③”的结论;最后,以“④”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四、古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睛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中“日薄”照应标题,交代时间;“旷”表明天气晴朗,视野开阔。 B . 第二句写诗人出门归来后躺倒在房前屋檐下,自然引出颔联描写的景象。 C . 颔联以撕碎了的棉絮喻云朵,以磨亮了的镰刀喻新月,描写准确而生动。 D . 这首诗前两联写人事和景物,后两联转为抒情,景中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
    2. (2) 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五、混合默写
  • 8. 填空:
    1. (1) 韩愈,字,世称,作品集有《》。他是唐代“”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
    2. (2) 用课文原文回答: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3. (3) 用课文原文回答: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
    4. (4) 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五、语言表达
  • 9.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按正确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 10. 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语文老师送上了贺词,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句话,送给某学科的老师。

    示例:您文思泉涌,像一本无所不知的词典,引领我们走进文学的殿堂。(语文老师)

六、微写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