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9题

更新时间:2023-09-04 浏览次数:92 类型:二轮复习
一、原题
  • 1. (2023·全国乙卷) 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 (1) 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2. (2)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从负反馈调节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是
    3. (3) 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原因是
二、基础
  • 2. (2021·大庆模拟)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随着开围放垦,该地森林植被被破坏,逐渐退化为高原荒丘。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建立机械化林场,从荒山造林到生态育林,从提供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态产品,从黄沙漫天到绿水青山,塞罕坝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回答下列问题:
    1. (1) 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共同组成,具有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 (2) 对森林进行适度采伐并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大肆砍伐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原因是。重建人工林生态系统后,野生动物也随之增多,原因是
    3. (3) 与原始森林相比,人工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3. (2021高三上·包头期末) 某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类群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不同密度养蟹田(LD为低密度养蟹田,HD为高密度养蟹田,CK为不养蟹常规稻田)对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数的影响情况如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LD

    HD

    CK

    浮游动物种类总数(种)

    35

    32

    32

    底栖动物种类总数(种)

    5

    2

    7

    1. (1) 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所示组成成分外,还应包含。其中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是
    2. (2) 相对于植物,蟹原本更多地摄食底栖动物,现因某些因素导致其更多地以浮游植物和杂草为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现蟹的数量增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3. (3)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若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选用“低密度养蟹田”的模式,理由是
  • 4. (2017高三上·镇海期末) 一片水稻田可以看作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着稻飞虱、黑斑蛙等动物,稻飞虱以水稻幼叶为食,黑斑蛙可取食稻飞虱。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50—60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以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
    2. (2) 水稻田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称为。若该农田被长期弃耕,会发生演替现象,这种演替称为演替。
    3. (3) 根据该水稻田的生物间的取食关系,可以构成的食物链是,在此食物链中,稻飞虱处于第个营养级。
    4. (4) 稻田中浮萍、鱼虾等生物可以增加此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维持系统的
  • 5. (2023·浙江)     2021年,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时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亚洲象开启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 (1) 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的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的传播。亚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链中位于第的营养级。
    2. (2) 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采食了部分玉米,对该农田群落结构而言,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的结构;对该玉米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降低了的多样性。这块经亚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的演替。
    3. (3) 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原因的是哪几项?(A.物种丰富度低B.结构简单C.功能薄弱D.气候多变)
    4. (4) 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调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
  • 6. (2023高二下·湖北期中) 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
    2. (2)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①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②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
    3. (3) 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人类活动(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
    4. (4) 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无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请给出你的理由
  • 7. (2023高二下·定远期末)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与大江大河大湖不同,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小微湿地,它们或是一方灵动的池塘,或是随处可见的小溪、农田。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某地新近建成的小微湿地原本是一条旱溪,通过地形地貌恢复、生态护岸等生态手段,将黄土裸露的场地变成了溪水潺潺、莲花朵朵的小微湿地,这说明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
    2. (2) 某小微湿地建成时投放了少量某种小野鱼,一段时间来,野鱼种群密度不断变大。从种群的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 (3) “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是我国原创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它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鱼、虾等)—微生物群落”的水中共生体系,增强了对水体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水生态系统对各类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现已应用于包括小微湿地在内的众多湿地生态系统。

      ①上述共生体系中,食藻虫作为中间环节,起到了关键作用,请写出一条包含食藻虫的食物链:,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②构建“水下森林”时,常选择根系发达的本地植物,原因是

  • 8. (2020·铜川模拟) 紫花首蓿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主要的优质栽培牧草,玉米是禾本科一年生作物。紫花苜蓿和玉米间作种植体系既能保证农牧交错区粮食产量、满足家畜营养需求,又能减轻该地区的风沙危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
    1. (1) 在紫花苜蓿和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二者株高不同,对光能的利用有差别,体现了群落的结构。流入植物体内的能量,除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另一部分用于
    2. (2) 真菌AMF能与紫花苜蓿的根系建立生活体系。AMF从紫花苜蓿获取光合产物,为紫花苜蓿提供无机盐。据此分析,AMF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与紫花苜蓿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3. (3) 此种植体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该体系的能力较强,比单独种植紫花苜蓿和玉米的体系虫灾发生率,粮食和牧草产量均较
  • 9. (2016高二下·红河开学考) 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形式进入生物群落.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
    2. (2) 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填字母)表示.g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其获得的h来自第营养级.
    3. (3) 该农田弃耕后,可能发生的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10. (2020高二下·南昌期末)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 (1)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
    2. (2) 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最为喜好。由此说明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 (3) 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
  • 11. (2023·高州模拟) 茂名市水东湾人工种植红树林,拥有全国最大的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其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面积约2000公顷,湿地公园约420公顷,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水东湾红树林湿地最大的特色有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鹭鸟成群,近人居环境,便于观赏各种鹤鹬类、鹭鸟、鸥类等,特别是鹭鸟种群数量丰富,容易观察。修建的红树林科普教育栈道,让居民可亲水观察红树林、鸟类及水域生态环境。回答下列问题:
    1. (1)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组成包括。其中,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淤泥中的细菌的功能是
    2. (2) 湿地中有很多水鸟,多以鱼等水中生物为食。下表示能量流经某水鸟所处的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²·a)】,其中C表示,若食物链“水草→鱼→水鸟”中鱼所处的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则鱼和水鸟所处的两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若研究一个月内水鸟所处营养级的能量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为

    3. (3) 建设湿地公园,提升景观效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靓丽风景。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打造湿地人工红树林时,往往考虑种植多种红树植物,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三、提高
  • 12. (2020·上饶模拟)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湖区的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水稻、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细菌和真菌等。回答下列问题:
    1. (1)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的是
    2. (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3. (3)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由巴西引入我国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若侵入水稻生态系统,会疯狂吞噬水稻等水生作物,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4. (4) 鳖和水稻生活在一起,鳖可以吃掉稻叶上的草籽、害虫等,对水稻来说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农药。由此推测,鳖处于第营养级,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有
  • 13. (2017·合肥模拟) 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其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各种寄生细菌以及捕食性天敌瓢虫.红蜘蛛也取食玉米,常见的捕食天敌有瓢虫和蛙.
    1. (1) 请按照捕食关系,绘出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 (2) 依靠所绘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该生态系统(填“可以”或“不可以”)完成碳循环的过程.
    3. (3) 如图是玉米螟所在食物链的相关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的统计数据,分解者通过这条食物链得到的能量总和为5kJ/(hm2•a).[图例分别代表不同种群,数值表示能量,单位为kJ/(hm2•a).]

      据图分析,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 %(保留1位小数),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1位小数).

    4. (4)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但两种玉米螟可以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生殖隔离,这体现了信息在保障生物种群繁衍中的重要作用.
    5. (5) 在不同田块种植糯性玉米和非糯性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填“遗传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4. 在稻一鱼一蛙共生农田生态系统中,除普通农田生态系统拥有的水稻、杂草、害虫、田螺等生物外,还有鱼和蛙,它们能起到松土、除草和除虫的作用,其粪便和残饵又成为绿色肥料.请回答: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2

    2

    2

    田螺数量

    16

    17

    16

    36

    30

    40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根据如下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2)某普通农田中有水稻、飞蝗、食虫鸟、青蛙、蛇等生物,请按捕食关系,绘出相应食物网 

    (3)卷叶螟是稻田中主要害虫之一,用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可直接改变卷叶螟的 ,从而最终达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该方法是应用 信息传递来防治害虫.

    (4)与普通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稻鱼蛙农田生态系统 稳定性更高.

  • 15.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 某科研人员对一块长方形农田内的生物种类及某些生物的种群密度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该农田内青蒿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调查时,为了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取样法。
    2. (2) 农田容易爆发病虫害,从生态系统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以此改变该种群的,进而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最终使该种群的密度降低。
    3. (3) 科研人员调查了农田中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绘制了田鼠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在T5时田鼠的年龄结构为。若田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时,其种群数量增大。(填“一定”或“不一定”)。

        

    4. (4) 农田中常见有草龙、节节菜、稗草、陌上菜、莎草等杂草,“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出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可通过减小重叠程度以达到两种或多种生物长期共存。自然界中也存在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两种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导致一种生物被淘汰的现象,请利用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竞争排斥现象:
  • 16. (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塞罕坝曾经由于森林被砍伐殆尽,由“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经过几代林场人艰苦努力,把风沙蔽日的坝上荒原改造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如今去坝上旅游,随处可见写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现碳中和”的宣传语。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塞罕坝从“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说明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
    2. (2) 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增加,以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这属于群落内部的调节。
    3. (3) 塞罕坝地区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以上,年均气温-1.4℃。若你是林场建设者,人工造林时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意
    4. (4) 在塞罕坝的自由放牧区,兔子、牛、羊和平共处,狼与狐正常出没。如图为能量流经兔子这一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G表示流入狐所在营养级的能量,A表示兔摄入的能量,则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图中表示。

    5. (5) 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要实现“碳中和”,除继续植树造林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答出两点即可)。
四、培优
  • 17. 黄蓟马是一种体型微小、隐匿性强的昆虫,其若虫和成虫都可以直接吸取植物的汁液,从而对经济作物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昆明地区冬季极端低温较少,蚕豆农田给黄蓟马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给许多捕食性天敌如南方小花蝽、瓢虫等提供了栖息环境。
    1. (1)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蚕豆农田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农田中的南方小花蝽与瓢虫之间是关系。
    2. (2) 请绘出一条包含有南方小花蝽的食物链,并简要分析南方小花蝽数量对蚕豆生长好坏的影响

      南方小花蝽密度

      黄蓟马

      密度

      平均

      捕食量

      1

      60

      15.60

      2

      60

      11.30

      3

      60

      8.07

      4

      60

      7.10

      5

      60

      6.64

    3. (3) 分析上图可知,南方小花蝽的捕食量和黄蓟马密度之间的关系为;由表格可知,当黄蓟马密度保持不变时,南方小花蝽捕食能力,可能原因是由于加剧导致。
    4. (4) 以往,为防治黄蓟马,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喷洒一定浓度的杀虫药剂,长时间使用可能会提高黄蓟马抗药性的,导致黄蓟马种群不断进化。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越来越倾向于生物防治,请谈谈生物防治的主要优点。(两点)
  • 18. (2021高三下·苏州开学考)   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2. (2) 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
    3. (3) 巴基斯坦发生蝗灾时,有网友建议派10万“浙江鸭”前往增援,专家未予采纳。请推测其理由是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
    4. (4) 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填“升高”或“降低”),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主要捕食型蝗虫。若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870kJ),假设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且粪便量很少,则该鸟正常情况下从中获取的能量值(填“大于”、“等于”、“小于”)574kJ。
    5. (5)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

      ①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

      ②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③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

      ④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 19. (2021·中山模拟) 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利用的氮、磷等污染物汇入周边流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RDS)和常规种植模式(CK)下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模式下水稻生长各时期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水稻生长时期各处理区氮磷浓度变化

    (注:TN表示水体的总氮量,TP表示水体的总磷量 )

    1. (1)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往往以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为主,虫害严重,主要原因是:
    2. (2) RDS模式对灌溉水至分蘖前期中TN、TP的去除率均(填“大于”、“小于”或“无显著差异”)CK 模式,一是因为,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二是因为鸭的穿行与啄食而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了
    3. (3) 研究人员又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水稻田中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发现RDS组显著低于CK组,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简述2点)。
    4. (4) RDS模式通过鸭、鱼的引人最终实现了稻鸭鱼多丰收。请结合该模式中鸭、鱼、水稻、浮游藻类、害虫种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