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 | 出处 |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 《汉书·儒林传》 |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 《汉书·成帝纪》 |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 《汉官六种》 |
军咨府致萨镇冰函稿
八月二十三日(10月14日)
致启者:湖北事机危迫,时期万不可缓。贵大臣所辖之军队,务令迅赴汉口,攻击匪徒,沿途万勿延误为要。此颂日祺。
军咨府启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张馨保《林则徐与钦差大臣》: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指鸦片战争)。 |
上述两种观点( )
材料:近代部分历史人物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评述
人物 |
评述 |
|
1923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
梁启超 |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孙中山 |
“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
1930年《和平与统一》 |
何应钦 |
“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 |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关辛亥革命成败的主题并进行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材料: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90年),担任荆门军知军,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实际上防务极差,连城墙也没有。于是他“乃请于朝而域之”,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经过一年左右的认真治理,“政行令修,民俗为变”。
由于陆九渊对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被作为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为纪念陆九渊,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了陆夫子祠。
——摘编自《象山年谱》《陆九渊集》等
材料一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宋代科学披术发展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在数学、传纯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淡》《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农书》等。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以宋明为例》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转变,为近代科技体制化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詹天佑等人倡导成立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出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学报》;留美科学家任鸿隽等创立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1915年,中华医学会也宣告成立,并发行《中华医学》杂志。同时,各种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也相继建立,如丁文江创设的国立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社在南京设立的生物研究所等。
——摘编自段治文《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历程》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民大飞机C919,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园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一 严复(1854年-1921年),1877年,严复作为首批清朝海军留学生之一,前往英国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当时,英国处于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对严复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不能单单只学习技术,而应以更深刻的视角看待民族救亡问题。此后,严复废寝忘食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各个领域的思想学说,寻找西方列强富强的根原。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夜灭的惨剧深深刺痛了严复,于是,他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先进思想,著书立说意图唤醒沉睡的国人。1897年,严复完成了其译著《天演论》,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浪潮。严复翻译《天演论》并非为阐释生物学领域的进化意义,而主要是出于民族救亡的目的,借助自然界的生存发展规律解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摘编自王丽泽《严复民族救亡思想研究》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创建于1897年,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严复翻译的大部分著作都在该馆出版。尤其是《大演论》,至1927年共印行32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商务印书馆还非常重视教科书的出版。虽然当时还是清朝,但在这些教学作品中无一“忠”或“君”字,而是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这无疑促进了观念的极大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助产”和保卫了辛亥革命。商务印书馆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蔡元培、叶圣陶等都曾在这里工作。
——摘编自张守涛《那时的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