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

更新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96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选词填空。
    1. (1) 茂盛       茂密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特别,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②凤眼兰是一种的水生绿色植物,在全球热带水域生长极其

    2. (2) 断断续续          陆陆续续

      ①在我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颗白丁香。

      ②夜幕降临,湖边上的渔家灯火的亮了。

    3. (3) 不管……总……    既……又……  只要……都……    虽然……但是……

      ①坚守在防控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人累了,仍咬牙坚持。

      ②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方向不错,怎么走可以。

      ③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④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

  • 2. 将下列词语按要求归类。

    恐惧   俏丽   清秀   苍白   清幽   吃惊

    紧张   伤心   白皙   潮湿   僻静   静谧

    1. (1) 描写心情的:
    2. (2) 描写外貌的:
    3. (3) 描写环境的:
  • 3. 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1. (1) 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①一碧千    ②翠色流    ③芳自赏

      ④平无味    ⑤心神往    ⑥影自怜

    2. (2) 选词填空。(填序号,可多选)

      ①上面词语有自命清高、自我欣赏意思的是

      ②夏天,雨后的草原,绿叶上挂满晶莹的水珠,到处,美不胜收。

    3. (3) 词语①和②都是形容“绿”的,其中词语①形容“绿”的(范围广  动态美),词语②形容“绿”的(范围广  动态美)。我还能写出一个形容“绿”的四字词语:
  • 4.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E.反问     F.设问

    1. (1) 桂子花开,香飘十里。
    2. (2) 每一只虫鸟都是我的朋友,每一丛花草都是我的伙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3. (3)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4. (4) 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5. (5)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
    6. (6) 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5. 根据本单元内容填空。
    1. (1) 本单元的课文带我们走进了辽阔、美丽的草原:“这种境界,既,又叫人舒服,既愿,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段文字出自《草原》,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文中最能体现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不忍分别的一句话是:“!”
    2. (2) 当父母带你去郊外的农家乐游玩,看到翠绿的树木环绕着村庄,村子四周青山横卧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当你们进入农家小屋,打开窗户,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和当地的农人谈论今年庄稼的长势时,你又会吟诵:“。”当你们要离开,农家人热情地邀请你们再来时,你还会引用诗句“ “,约定秋天再见。
  • 6. 按要求写句子。
    1. (1) 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改为比喻句)
    2. (2) 这是声音。(扩句)
    3. (3)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缩句)
    4. (4) 我们必须注意改正并发现自己的缺点。(修改病句)
    5. (5) 这种美,惊心动魄。(改为反问句)
  • 7. 语文实践。

    学了《丁香结》一课,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它?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最喜欢的花:

    喜欢它的理由:

二、阅读与鉴赏
  • 8. 课内阅读《草原》,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yín  yíng)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 (1) 给选文中加点字选择错误读音。
    2.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愉快—    勾勒—    舒服—

    3. (3) 选文中有两个形容“绿”的四字词语,分别是。我还从课外积累了两个,分别是
    4. (4) 选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找出来。
    5. (5) 对选文最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 . 作者借物抒情,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 . 草原上的牛马多,这是草原景色的特点。 D . 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 9. 课外阅读。

    青青庭院

    ①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②宽大的庭院里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印象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③每到六月,北屋前的石榴树会开满火红的花朵,它们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A(____)着,贪婪地B(____)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我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地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我就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我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乱撞,腹部一鼓一鼓的,淡黄的翅膀不停地振动着,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我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找来清凉油抹上。但我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④时光如同流水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流过。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参加工作,成了家,虽然故园离我渐渐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⑤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山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倾斜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墙上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脱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想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⑥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有改动)

    1. (1) 下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这绿是空灵而深邃的。 B . 这绿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里。 C . 这绿是摇曳多姿的。 D . 这绿总让“我”想起宽大的庭院。
    2. (2) 画横线句中A、B两处填入哪两个字更合适?

      A.叫  吮        B.闹  采        C.闹  吮        D.叫  采

      这样选择的理由:

    3. (3) 第③自然段写了作者捉蜜蜂的趣事。你在生活中有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吗?请从文章的相关内容想开去,简单写一写。
    4. (4) 作者的女儿为什么一到暑假或寒假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说说你的理解。
    5. (5) 关于本文的主题,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主要描写了“我”儿时故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庭院的深深怀念。 B . 本文主要描写了故园往日和今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庭院的深深怀念。 C . 本文主要描写了故园往日和今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绿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精神滋养的感激。 D . 本文主要描写了故园今日的景色,表达了女儿对故园的喜爱。
三、习作与表达
  • 10. 习作展示。

    祖国江山美如画,你是不是很想自由自在地饱览祖国山河的秀丽景色?那你就变成一只小鸟吧。请你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成小鸟后的经历。要求:题目自拟,句子通顺,内容完整,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