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7 晚清时期与近代化的...

更新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485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4高三下·易县模拟) 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辛丑条约》签订 B . 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 . 清末新政的推行 D . 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 2. (2024高二下·新乐月考) 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 . 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 . 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 . 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 . 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3. (2024高二上·曲阳月考) 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 . 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 . 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 . 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 . 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 4. (2023高一上·海南期末) 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 . 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 . 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 . 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 . 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 5. (2024高二下·温州期末)  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2024高二下·襄阳月考) 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 . 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 . 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 . 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 . 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 7. (2024高一下·泸县期末)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8. (2023高三上·沈阳月考)  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 . 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 .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 . 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 . 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 9. (2024高三上·乌当月考)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 . 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 . 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 . 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 .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 10. (2024高三上·乌当月考)  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 . 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 . 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 . 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 . 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 11. (2023·新课标卷) 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 . 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 . 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 . 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 . 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 12. (2024高三上·乌当月考) 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 . 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 . 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 . 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 . 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二、非选择题
  • 13.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 14. (2024高二下·常德期中)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 (2) 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 15. (2023·北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敬!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

  • 16. (2023·山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1

    (一)

    汰冗员议广取士议厚养廉议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兴水利议筹国用议罢关征议……

    (三)

    重儒官议改科举议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稽户口议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善驭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

    表2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 (1) 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 (2) 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 17. (2023·浙江) 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
  • 18. (2023·湖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〇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9. (2023·湖北)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 20.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日本伊藤(博文)罢相来游中土……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 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奏陈:“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矣……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

     ——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曰:“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

     ——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陈时政、黄曾源、严复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