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孟子》三章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23《孟子》三章(培优卷)

更新时间:2023-09-06 浏览次数: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失道助( guǎ)      富贵不能(yín) B . 之日(jiè)         丈夫之也( guàn ) C . 亲戚之( pàn)      舜发于亩之中( tiǎn) D . (gé)       人则无法家士( bì)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环而攻之不胜委去之 B . 然而不胜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C . 固国不山溪之险天下之所顺 D . 寡助至天下顺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 . 非不深也(池:水池) C . 寡助之至,亲戚之(畔:通“叛”,背叛) D . 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 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里城      亲戚畔 B . 而攻之       环相扣 C . 兵革之      天时地 D . 而去之      相而去
  • 5. 下列加横线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 .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C . 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 . 必先其心志    苦:使……受苦
  • 6. 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非不深也      园林沼宽畅   B . 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 C . 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   D . 攻亲戚所畔       辍耕垄上
  • 7.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④  D . ②③⑤
  • 8.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阐述思路是,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更清楚。 D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 9.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 . 孟子认为的“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C . 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观点一致。 D . 文中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其目的在于说明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
二、填空题
  • 10. 填空题

    〔先秦〕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时期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 11. 第二段:从攻城方面论证了“”。第三段:从守城方面论证了“”。
三、语言表达
  • 12. 下面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夫差既立为王,以伯豁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豁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吴王将许之。伍子胥④甲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⑤。(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②厚币:厚礼。③委国为臣接:把国政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④伍子胥:吴国重臣,因多次进谏,受谗被赐死。⑤平:讲和。

    结果:

    理解:

  • 1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四、综合题
  • 14.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 (2) 【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 15. (2022八上·舞钢期末)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 虽万被戮 , 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①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②究天人之际:研究天象和人事的关系。③草创:开始创立或创办。④其人:指那些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⑤通:通达。⑥责:同“债”,负欠。⑦戮:杀。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益其所不能 

      ②而后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3) 【甲】文第二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①面进行论证,第二层从②面进行论证,论证的内容从③ 推广到④
    4. (4) 结合【甲】【乙】两文,探究司马迁最终能彪炳千古,受后人敬仰的原因。
  • 16.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至于 , 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日:‘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得反国。

    (选自《新序》,有删改)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心志

      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至于

      得反国

    2. (2)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叹曰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 被服立            投 C . 故宋昭公亡能悟        温故知新 D . 孙叔敖举海             所恶有甚死者
    3. (3) 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 (4) 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