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9-14 浏览次数:19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
    A . 分封制的必要性 B . 宗法制的合理性 C . 立嫡制的合法性 D . 世袭制的重要性
  • 2.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崔杼欲娶棠姜为妻,但崔杼是丁公的后代,棠姜是桓公的后代,而丁公和桓公都为姜姓,按照“同姓不婚”制,他们是不能够结为夫妻的,但崔杼仍然娶了棠姜为妻。这说明春秋时期( )
    A . 民间风俗被统治者抛弃 B . 婚礼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C . 传统礼法遭到冲击破坏 D . 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巩固
  • 3.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新论》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这表明郢都( )
    A . 是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 B . 涌现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 C . 使用尖首刀币进行贸易 D . 当地手工业分工十分细密
  • 4.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                                                                                                                                                  

    时间

    文献记录

    备注

    景帝前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遗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 . 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 . 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C .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 . 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 5.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据此可知,周初( )
    A . 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 . 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 C . 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 D . 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
  • 6.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西汉初年,仿照先秦古制分封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和先秦时的诸侯王一样自用纪年,比如楚元王刘交“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楚元王二十三年就是文帝元年,夷王四年是文帝五年。由此可知,当时(  )
    A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 . 主流思想变迁影响政局 C . 西汉集权制度有待加强 D . 西汉注重借鉴历史传统
  • 7.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在他坚持统治者有统治权力的同时,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
    A . 孔子 B . 老子 C . 墨子 D . 韩非子
  • 8.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础的主要是( )
    A . “春秋大一统”思想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 . “三纲五常”
  • 9. (2023高三上·洛宁月考) 殷商时期,人们将农作物生长阶段纳入“秋”季,同时又格外关注春种之前的农事。由此,在殷人的观念中,作为一种自然时间而必然存在的“冬季”,并不意味着“四时尽也”,反倒意味着新一轮农事活动的开端。据此可知( )
    A . 历法的完善推动农业进步 B . 古代历法以服务农业为主 C . 殷商农业已获得较大发展 D . 殷商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
  • 10.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 . 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 .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 11.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时代墓葬具有显著特征。像陶寺遗址中的大墓,规模远超前代,表现墓主人社会地位的因素增强,如墓坑的规模形制、葬具的配套、随葬品的配伍关系、仪仗规格等。由此可知龙山文化( )
    A . 为仰韶文化奠定基础 B . 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 C . 具有典型的礼制色彩 D . 体现天授神权的价值观
  • 12.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2021年是某一文化遗址发现并命名一百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作为新石器文化遗存的代表,该文化遗址地处黄河流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这一文化遗址位于( )
    A . 长江流域 B . 东北地区西南部 C . 黄河中游地区 D . 黄河下游地区
  • 13.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被中原人称为“荆蛮”,但楚人却公认炎黄联盟的祝融为其祖先,并把楚人起源地河南新郑称为“祝融之墟”。这反映出楚人 (    )
    A . 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 . 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 C . 重视传承华夏文明 D .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 14.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具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地。下列文化遗存,位于图中所示“江浙文化区”的是( )

    A . 仰韶文化 B . 红山文化 C . 河姆渡文化 D . 良渚文化
  • 15.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
    A . 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 . “世卿世禄”制 C . 推行郡县制 D . 连坐制
  • 16.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之际,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    ) 
    A .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 . 农业和工商业繁荣 C . 中心城市人口众多 D . 货币流通十分广泛
  • 17.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 . 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 . 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 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 . 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 18.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知识结构图可帮助我们理清历史知识间的联系。下图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A . 汉武帝 B . 董仲舒 C . 张骞 D . 卫青
  • 19.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定都岐山脚下的镐京。周公以镐京偏西,不易震慑东方,遂建东都洛邑,将民族意识强烈的“殷顽民”强制迁徙到洛邑居住,使其“密迩王室”,无法作乱。周王定镐京为“宗周”,新建的洛邑为“成周”。对该材料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周公是天下共主 B . 周为天下之大宗 C . “成周”是周王为了防止殷民叛乱而建 D . 周公认为都城镐京偏西,故重建新都洛邑
  • 20. (2024高三下·扬州月考) 《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强调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 . 征收货币地租促进农业发展 C . 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 D . 黄金刀币是战国流通的主币
  • 21.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 . 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 B . 隋唐设三省六部制 C . 北宋设二府三司制 D . 明朝废宰相、权分六部
  • 22.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都( )
    A .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 . 试图以各自主张影响现实政治 C . 提倡“礼"“法”并用 D . 注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23.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司马迁此举意在( )
    A .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B . 实现华夷之别完全消失 C . 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 D . 构建同源同祖思想观念
  • 24.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家是(   )
    A . 孟子 B . 庄子 C . 墨子 D . 荀子
  • 25.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主要盛行于地图中的(  )处附近。

    A . A B . H C . I D . P
  • 26.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

    A . 治之经,礼与刑  B . 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 .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 27.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材料中的“世祖”建立了( )
    A . 西汉 B . 东汉 C . 蜀汉 D . 后汉
  • 28.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 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B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 . 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D .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29.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 . 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C . 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D . 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 30.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的是( )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重农抑商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焚烧诗书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材料:东汉初,豪强势力发展,土地兼并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徭役负担,光武帝颁布了“度田”诏令,核实各地的垦田数量和清查户口。起初,地方官员在执行“度田”诏令时,畏于权势,不敢认真清查,袒护豪强大族。特别是河南、南阳两地,一为京师之地,功臣居多;一为帝乡,皇亲尤众,“田宅逾制”更甚。这些问题暴露后光武帝极为重视,果断采取措施,整肃吏治,严惩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员,因“度田”不实被处死的郡守达十余名。从打击官员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看,有河南郡、河内郡,兖州之东平国,徐州之东海国、琅邪郡,荆州之南郡等,范围很大。光武帝的“度田”令因此得以严格执行,取得显著成效。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度田”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度田”改革的特点并据此说明其作用。
  • 32.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 (1) 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 (2) 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 33.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如图是秦朝政治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秦始皇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2. (2) 在中央机构中,图中的A处应填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
    3. (3) 在地方行政机构中,图中B处应是哪一级行政机构?
    4. (4) 试分析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 34.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二千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 (2) 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4.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