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语文开学考试 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2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无人驾驶汽车的感知系统主要由相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组成。为什么说无人驾驶车辆环境感知那么难?因为毕竟计算机视觉还在不断发展中,要理解复杂交通环境,还存在不少挑战。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更优秀的传感器,最好能让车辆识别出对它造成威胁的路面上的钉子和坑洞,快速判断路边行人或者汽车是否会突然进入自己的车道,并且传感器价格要控制在合理的区间。

    无人驾驶汽车通过“小脑”知道自己的姿态和确切位置。车载的高精度IMU惯性单元能够知道车辆倾斜角、横摆角和滚动角,相应轴向上的角速度、加速度等,通过车身控制系统实现车辆的稳定性控制,确保车辆“稳当”行驶。实现无人驾驶还需要通过“小脑”进行精确定位,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以便执行下一步驾驶任务。但是,无人驾驶汽车在这方面却面临挑战,现有的GPS等车载定位设备不能满足拥堵交通流中的高精度定位要求,特别是在隧道和高架桥下等交通场景中,接收不到GPS信号,无人驾驶汽车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定位,例如辅以SLAM、视觉导航等技术,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增强无人驾驶车辆的定位能力。

    由于具备了精确的感知系统,无人驾驶汽车通过“四肢”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无人驾驶汽车要具备发达的“四肢”,还需要汽车厂商进一步将智能化功能与车身总线进行集成,将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中的刹车、油门及方向等模块通过汽车总线进行控制。

    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负责导航和决策。在给定了目标任务地点之后,无人驾驶汽车要能够在路网中找到最经济、最快捷的路径,将乘客送到地点。但是在实际中,交通环境常是部分已知,可能还有障碍物临时出现,必须重新规划路径。此外,道路拥堵情况也不断在发生变化,如何正确判断道路拥堵并进行正确的通行决策,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不同国情决定了交通参与者的不同行为,使得无人驾驶汽车要具备学习与自适应能力,这是最具挑战性的。无人驾驶汽车发达的“大脑”,还要能遵守交通规则,在复杂交通场景下实现安全的、与人类驾驶行为类似的自主驾驶,使其不会对正常交通造成影响,同时还要保障车辆自主行驶的安全性。

    无人驾驶应与智能交通建设同步进行,需要建设无人驾驶车辆专用的车道、与无人驾驶车辆通信的V2X网络、无人驾驶配套的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志。此外,需要对现有的交通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够支持无人驾驶车辆的智能调度、管理和控制,建立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为了保证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稳步构建,需要对智能车辆的驾驶安全性、舒适性、机动性、自主性进行评估,确认智能车辆具备上路资格。为了满足智能车辆发展中的上述需求,需要研究智能车辆测评方法,进而对其开展系列化、标准化的测试。所以,需要借鉴开展各种比赛时的道路区域设计,建设一个智能车辆测试基地。无人驾驶车辆可在测试基地中开展全面测试,逐步完善,通过测试方可上路。

    (摘自黄武陵《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交通便利》,有删改)

    材料二

    天津市中心城区出行效率情况预测

                                                                                                                                                                                  

    时间节点

    无人驾驶比例

    有人驾驶比例

    出行效率

    2020年

    0

    1.0

    1.00

    2035年

    0.5

    0.5

    1.24

    2050年

    0.9

    0.1

    1.42

    天津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演变预测

                                                                                                                                                                                                              

    时间节点

    汽车总量

    有人驾驶汽车所需停车设施

    无人驾驶汽车所需停车设施

    所需停车设施总面积

    2020年

    1.00

    1.20

    0

    1.20

    2035年

    1.07

    0.64

    0.01

    0.65

    2050年

    1.11

    0.13

    0.02

    0.15

    (摘自王维礼、朱杰、郑莘荑《无人驾驶汽车时代的城市空间特征之初探》,有删改)

    材料三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表征,无人驾驶被看作是势在必行的新趋势。但与此同时,它的推广在技术水平和价值判断等方面遭遇多方质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人为驾驶情况下,一般认为,事故发生的瞬时性使其无法像正常情况下那样,经由多角度的利益权衡后做出理性且审慎的判断,而是主要基于本能来处理意外事故。面对由此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驾驶员大多借助缺乏足够的干预时间、条件反射、非故意的行为性质等理由,为自身行为开脱。而人们也倾向于接纳这一类辩解方式,认为对操作得当与否的评价,此时更多地与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有关,而跟他的道德品格或道德责任无关或关系不大。

    在无人驾驶情况下,一旦汽车利用超级计算机和大数据的优势,驾驶员瞬间做出的本能反应将被极速且精密的程序分析所取代。而后者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具体表达。因为程序的编写本质上由特定的社会价值观主导,反映大多数使用者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抉择。此间,理性和道德推理的融入成为可能。融入理性和道德推理的程序已超出技术层面,更多地涉及伦理层面。而如何设定体现“善”的程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价值取向,不能寄望于技术的完善。

    什么样的抉择才具有道德正当性成为难以绕开的关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道德争论。它连同技术的安全可靠性一道,共同构成产品推进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面对无人驾驶汽车遭遇的道德困境,功利主义者认为,根据“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设计者应当考虑哪一种选择能带来最大利益或产生更小的伤害。这样做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能减少行为导致的伤害和由此产生的责任。显然,该选择有悖于康德等义务论者的立场。无人驾驶技术把关涉价值判断的问题完全交由程序处理的做法,有可能对主流道德观念产生颠覆性影响。

    (摘自谢惠媛《民用无人驾驶技术的伦理反思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人驾驶汽车“小脑”的有效运行除了需要建立在大量优秀传感器基础上,还需要精确定位技术的支持。 B . 预计30年后,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出行将以无人驾驶为主,汽车总量虽有所增长,但出行效率大大提高。 C . 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需要智能交通系统,道路、网络、监管等配套工作对现有交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D . 在人为驾驶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品格和道德水平无关,而是取决于驾驶员的驾驶技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利用SLAM、视觉导航等技术,可以摆脱对卫星等外部定位工具的依赖,实现无人驾驶汽车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导航。 B . 一个国家交通参与者的行为越是复杂多变,就越不利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学习与适应,这要求汽车的“大脑”更加发达。 C . 无人驾驶汽车对城市停车设施要求较小,利用率高,普及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有效控制汽车总量,从而释放城市土地资源。 D . 人都有自利的倾向,但当无人驾驶汽车将保全驾驶者生命当作第一原则时,有可能对社会主流道德观念产生颠覆性影响。
    3. (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无人驾驶汽车普及后带来的影响?(   )
      A . 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智能调度,出行效率不断提高。 B . 无人驾驶汽车售价不断降低,传统汽车售价提高。 C . 无人驾驶汽车借助各种传感器,或将减少交通事故。 D . 无人驾驶汽车驾驶行为更理性,事故判断更审慎。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当前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挑战与困境有哪些?
    5. (5) 当无人驾驶车辆势必撞上前方一个人或一群人时,按照功利主义的原则,无人驾驶汽车将做出一系列怎样的反应过程?
  • 2. (2023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Ⅱ

    煤海上有棵勿忘树

    梁衡

    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

    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矸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里拔不出来。

    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

    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竟有悠闲的羊群。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

    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

    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谐音,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踏板,上面刻着一行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

    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

    (有删改)

    文章的意象

    梁衡

    相熟的或不认识的读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谈到《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被各种刊物、选本选载较多,且已收入中学课本。文章内容暂且不说,其成功很大程度得力于瞿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觅渡桥”。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寻找人生渡口而不得的悲剧,成了本文的一个难得的文学“意象”。文章为思想而写,要有一个好的立意;文章又是为美而写,要有一个好的意境;而能够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

    ……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o。

    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

    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

    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

    4 “象”要小,“意”要大。

    5 “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

    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称呼工程师王义,文章起先直呼其名,后来改称“老王”,这既暗合时光的变迁,又表达了对保持水土的工作人员的亲近。 B . 神东煤炭集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煤矿之一,文章将其比作“黑色的地下海洋”,既强调煤年产量高,也突出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 C . 文章以“我的家乡”为例,叙述传统挖煤方式对地表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引出下文的“觉悟”,为写植树灌草等工作做铺垫。 D . 30年、500万株、58万亩……文章用具体的数据,翔实而准确地描绘了神东矿的地表上林涛滚滚、水草丰美的图景。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象的“象”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意”具有象征性,可指作者从形象中抽出的思想,使用意象要努力追求独创性、新颖性。 B . 立意、意境、意象是三个不同且相互联系的概念,立意赋予文章以思想,意境使文章更美,意象能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 C . “涅槃之后的再涅槃”“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形成过程与结果,盛赞意象是经过升华、还原而形成的美的、新的形态。 D . 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
    3. (3) 文本一的第五段运用多种人称叙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4. (4) 文本二指出散文创作中文学“意象”极其重要,请结合文本二中的内容,谈谈文本一中对“勿忘树”这一“意象”的选择与使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今有羿、逢蒙、繁弱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为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䄇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制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今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传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而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敢问密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于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勾。

      乃A通B于C天D水E木F石G之H性I皆J可K动L也M又N况O于P有Q血R气S者T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约,指约定,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约”字意思相同。 B . 伊尹,被商汤封为尹(相当于宰相),曾被庖人收养,乐尧舜之道。 C . “岂遽必哉”的“遽”与《促织》中“遽扑之”的“遽”意思不同。 D . 轩冕,分别指卿大夫乘坐的的车和冕服,文中以此比喻官位爵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B . 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 C . 三年之后,巫马旗故意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答案。 D . 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②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

    5. (5) 宓子贱能把亶父治理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槭槭无遗芳。

    【注】①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 . 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 .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 . 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2. (2) 从结构、内容、抒发的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
  • 5. (2023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当朋友因痛悔过去无法自拔,而忽略了当下和未来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相劝解。
    2. (2) 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
    3. (3)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写出了唐玄宗回京后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与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虚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我们一定要将红色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 , 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1. (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 (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2023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①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____。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____,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②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③在中国古代,____,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主要意思。
    3. (3) 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提示:答案必须为单句)。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国内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在某视频平台播出。它通过一个自卑女孩的独白,来探讨“容貌焦虑”的问题。随后,话题“你有容貌焦虑吗”冲上微博热搜,引发13.1万多讨论。

    材料二有人说,这是一个凡事都要看脸的时代。这话未免偏激,但谁也无法否认:颜值更高的人总是会在潜移默化中占据这样或那样的优势。比如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里的李晋晔,在面试时让面试官眼前一亮,观察室的观察员也毫不吝啬对他颜值的赞美。

    材料三 美国心理学家库利曾提出一个“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都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我们无法改变也不必改变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对于“什么是美”,“我们如何认识把握自己”,值得我们深入考虑,请就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